译 名 教师/吾爱吾诗(台)
片 名 הגננת
年 代 2014
国 家 以色列
类 别 剧情
语 言 希伯来语
字 幕 中英双字
上映日期 2014-05-19(戛纳电影节)
评 分 6.8/10 from 361 users
豆瓣评分 7.2/10 from 33 users
文件格式 x264 x AC3
视频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2.45 GiB
片 长 120分钟
导 演 那达·夫拉匹 Nadav Lapid
主 演 Sarit Larry
Ester Radda
Yehezkel Lazarov
Lior Raz
影视简介:
她自我介紹,帶自卑說是幼稚園教師,其實是個愛詩成痴的沉悶中產,打抱不平,或間中出軌,都是詩。她忽然認定人生使命是保護五歲的小詩人尤夫。在她眼中是發現了莫扎特,認為當今以色列正處於背棄詩的年代,她以詩人的私人秘書助理保母保鑣天使自居,不擇手段不讓小詩人天才埋沒,不惜要他遠離父親影響。拉比特明白這是個純情中帶扭曲邪氣「不倫愛」的故事,憑藉貼近小孩高度的敏感視覺,凸顯成年世界冷的暖不了的神經質。
影视截图:
《教师》下载观后评论:
開場頗驚豔,丈夫的手與小孩的凝視,都告知觀眾攝像機的存在。於是開始視點的切換,一方面是教師對詩人小孩的凝視——在攝像機的特寫凝視中,构建她對他著魔的互動關係。一方面是詩人小孩的第一人稱視角對世界的觀察。也有視點曖昧的貼身跟拍(如同同義詞),像教師對小孩觀察世界方式的學習。貫穿全片的,更多是配合孩子身高拍攝的低視角鏡頭。「詩」不僅是詩,也是推動敘事的存在。愛如捕風,是講丈夫與妻子/教師之間已經平淡的愛情。她的魅力帶走一絲驕傲,告別。像是一曲寫給她的高山流水。看似純真的詩人/小孩讓她著魔,也是帶領她穿越執迷心魔的領路人,他最後伸出手牽她凝望攝像機,似乎是把審判的權利交回給鏡頭外的觀眾。看似是她解救他的旅程,其實是他解放她的旅程,所以最後一顆長鏡頭,他被背著穿越長長的人潮,終究獲得平靜,她亦如是。
![教师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3055446965.jpg)
6/10。痉挛般的镜头运动任性地触犯观众和画框的间距,譬如开场对话中教师丈夫撞到了身后的摄影机,或者教师带着小诗人在海中孕育出诗歌,人物身距的不断变化碰撞着影像,这代表观众对小诗人天赋的质疑,逐渐被教师激进的痴迷所打消,来重新审视教师身上的言行不一:她偏执捍卫小诗人天赋的同时又把他的创作占为已有,甚至通过绑架侵占创作者身体,始终搞不清楚教师到底享受的是诗歌,还是自己获得的荣誉与关注,相互违逆的处境到结尾更为明显,教师不想像爸爸一样放任小诗人的天赋埋没,甘愿背负绑匪的罪名让世人看到他的才能,最后为表达信任,竟配合把她浴室门锁上的小诗人向外界报警,证实绑架的真实性。导演喜欢在视听构成中寻找不稳定因素,教师借黑人保姆的形象回忆小诗人遗失诗作的幻想段落,打破了客观视角,陷入与教师言行同等的混沌状态。
![教师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3055502140.jpg)
发现自己已经看过了美版翻拍,除去情节的相似,拉皮德的原作更多的注重强调摄像机的在场与镜头视听的传达。演员的表演被削弱为概念,个体的重要性被相应抹去,故事的留白反而变得恰为好处。诗歌的纯粹在孩童角色得到无限的放大。对于艺术的天赋来说,无论放手还是挟持都是一种世界强加于它的绑架。对于她来说,艺术是源于个体又超越了个体的存在,眼里只有作为中产对艺术消逝的恐惧而非作为教师对于孩童的崇拜呵护,这就出现两种高度提纯的视角:创作和欣赏的对立。拉皮德最擅长的就是视角的呈现,总是拥有无限宽广的解读空间,总是陷入两难的困境之中。结尾代表现代社会喧嚣的音乐湮没了创作者“诗人”的存在,更是引人深思。那时,等到当代消费文化完全树立后还会有人聆听他的诗句吗?
![教师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3055375355.jpg)
所以拉皮德首入金狮就端走了最高奖是一件特别逻辑的事情啊…… 他真的一直在建立自己的作者表达。《教师》里摄影机的呢种侵犯感和人物突然如画带来的冒犯感;对人的体态和动作的展现永远先于面孔的展现;主观镜头的运用;他对爱的形态的探索,故意模糊情感的边界,平静下的暗流涌动;在艺术中是没有道德可言的;一厢情愿和随意淡然;他对演员的精准把握。拉皮德很懂所谓的感觉,他电影里的感觉找得很对,他不是擦干净摄影机记录现实,反之他故意给现实磨上毛边,暧昧多义和挑衅都是他要的。《同义词》不像《教师》这么具体,《同》故事格局更大,拉皮德做了抽象的更形式主义的表达,我更喜欢前者。电影手册一直在狂捧拉皮德,拉皮德准备下可以进军戛纳主竞赛了。
![教师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3055380338.jpg)
8.5/10 这位以色列导演那达夫·拉皮德实在让人惊喜,去年的柏林金熊就是他的《同义词》。2011年至今三部长片,这是他的第二部作品,一部充满灵气的电影,就如同片中小男孩念出来的诗歌一样。从片头女主老公肘击镜头开始,非常规的操作一直存在于此片影像之中。大量POV视角以及怼到脸上的特写镜头,贯穿始终的纵向旋转手持长镜、跟摇,层次分明、丰富多彩的镜头语言让人无比舒适,整体调度上着实精彩纷呈,在灵动的镜头之下都是演员情绪状态的浑然。故事情节上角度清奇、耐人寻味,表象背后暗藏的尽是讽刺和隐喻。饰演Yoav的小男孩演出自然到出神入化。导演的调教与掌控实在令人折服,整部电影在感官与内心层面就像打通的任督二脉,豁然贯通。
![教师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3056195603.jpg)
结尾爆炸了。拉皮德喜欢拍人物正侧走路,自认为最优秀且有强烈的变得更好的欲望(所以才逃离以色列跑去融入巴黎),以及动不动就在情感浓烈处用手机拍几个手持跑路的镜头,还有对力的控制(同义词和教师的结尾两次破门而入,要么在画外破门而入,要么顶住门进不去,都是一种强烈的泄力的失败感),当然了,不能少了他最爱的激动时连续n个形容词的叠用,这些特性全都能看的出来。在教师里人物塑造得更鲜明,嘲讽力量更足(或者说是所谓“智者”也有拥持智慧但仍不愿意抛弃人世的,对这群人挖掘得更深入)。相比而言同义词好在包含了更多文化冲突,但内里的自负、优越者的孤独感仍然是他的主题,是一种狂暴而冰冷的情绪。
![教师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3055780767.jpg)
海报预示了结局,以镜头为引导借诗歌展现了成人与孩童间主导权的抗衡。洒上台的同一把糖果于Yoav是从天而降对Nira却是打在脸上;尽管导演可能想尽力“客观”的理解Nira,但压根无法被我们理解的Yoav更胜一筹;通过对比两方在诗歌创作上的卑微与傲慢、在鉴赏时的强势与呆木,电影表面上在讨论“现实物欲”与“理想天赋”的二元对立,但从对教师、家长、保姆多方对Yoav诗歌态度的矛盾的渲染,可以看出导演对始终缺失的“爱和关心”的暗示,完成了对“才能”、“名利”、“心志”之间三元关系的建构;这也是全片看下来内心十分压抑的原因, 诗会不会消失也就并不是关键了。(9.2/10)
一首带有侵略性和反噬性的长诗,必定也带有了蛊惑性的力量,这份力量与其说是源自日常,倒不如说是从一种非日常状态,或者说虚拟状态中涌动出来。从最初男子拍打镜头开始,到动作逐渐占满画面,人物身体成为言语的容器和输出媒介,Yoav在念诗时必然伴随着踱步的发生,摄像机也在此时游荡于人物背影与人物视点间,对人物和观众进行不同程度的挑拨。但诗歌无法成为情绪的宣泄出口,冲动的、热情的、安静的,「诗歌性」越是浓稠,这些情绪反而不断地压抑堆积,但是最终,酒店房间内的喷发却在瞬间显得缓慢而坚定,彷佛时间被拨慢了流速,一种新的「暴力」正在形成。
“这是成人的视角”“这是猫咪的视角”这部电影的摄影技巧完全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视角,大量追随和主角视角镜头让我们以诗人的视角来读诗和看这个无诗的世界。女教师带有《钢琴教师》的偏执和神经质,是捍卫精神纯粹性的卫道士,带男孩出逃是对现实的逃离和固守诗性领域的最后尝试。男孩的角色带有超验色彩,水中作诗手持晃动的镜头中男孩混杂纯真与老成的小脸与女教师性感臀部平行,随时都会倾倒的晃动水面加重了不确定感。保姆与教师同时间不同空间共吟一诗拉紧了超现实的弦,奏响内心困兽犹斗的狂想曲,伴随的是只能自己听得到节奏的狂舞。
给拉皮德跪下了!许久没有片子让我看得这么浑身颤抖的五体投地了!这片子竟然只去了影评人周还是展映???诗写得好是一个方面,剧情脱俗且讨论得深刻也是一个方面,主要的让人拜服的原因是拉皮德真的在很多意义上重新定义了一些视听语言的用法,时常让我想起“解放了的摄影机”这个表述。运动镜头那么有创意,游走自如,又经过精密计算,但丝毫不嫌匠气,他是怎么能找到这么刁钻却又这么准确的运镜方法啊。这部比[警察]和[同义词]都要厉害太多了。不禁对拉皮德新片充满了期待!可以重新评一下十年十佳了……
200206 【A】摄影机镜头的运动和调度凝聚童稚的诗人之眼,诗意所构成的波动效应则让视角不在能被局限于画框之内,即“通灵”。视角片刻的间离/景别切换提醒着摄影机与诗人之眼背后所存在的观看意志,而幼儿园教师这一身份掺杂于两者之间,附庸着镜头的轨迹参与视角的运动(通灵的过程),她代表着观看意志的具象,提供一种能将当下观看转换的可能,即提出对于所处观看状态的质疑:当我们欣赏诗歌/艺术时我们究竟在观看/试图索取什么?而又当我们尝试融入时又是否真正能够获得参与的权利?
【93%】时不时闯入超前景的人物,除了创造优美的纵向调度,还在元电影的意义上唤醒了观众的感知:他们推翻了焦距造成的距离错觉,揭示了摄影机与被摄物的真实距离,以及(常规调度模式里不明显的)物距对景深的调节。对摄影机的凝视/击打已经恰恰是构成超验语境的最不重要的一环;而小诗人作为众多人物中唯一没有被捕捉到明确的情绪、状态甚至身体性的人物,他和他的诗是影片表意框架中最混沌的一部分,也是影片超验性的来源。「蜂巢幽灵」离杰作只差一个如此的小男孩。
像这种脱离时代、与主流生活格格不入的人,不管作诗与否、表露与否、融入与否、被理解与否,永远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和《同义词》的Yoav如出一辙。最后甚至趁早自己毁了自己,简直就是《伤仲永》的反向解构(被以色列导演率先展现出来的置位的洞见)。即使女教师努力抓住他为庸常生活的救命稻草、甚至通过占有的方式也跨越不了其中的间离,使整个故事就像他的天才一样莫名其妙。环摇、宣示摄影机、不断冒犯观众,使文本的内部性一下子达到剧烈的外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