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德意志零年 罗伯托·罗西里尼
影片主要讲述战争给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战争不仅使人民陷入饥饿贫困,还是儿童的心理产生畸形。影片中的主角是个儿童,他把他那卧床不起、患有心脏病的父亲毒死,因为他认为
影片主要讲述战争给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战争不仅使人民陷入饥饿贫困,还是儿童的心理产生畸形。影片中的主角是个儿童,他把他那卧床不起、患有心脏病的父亲毒死,因为他认为父亲对wWwloldytt.com社会豪无用处。事后,他又因内心不安而自杀。影片表面上把这个儿童产生杀父和自杀的心理归咎于一个老师的教育错误,实际上则是在揭露德国的纳粹主义,认为他们才是这一切罪恶的根源。
《德意志零年》下载观后评论:
罗西里尼‘战争三部曲’中叙事完整性最好和风格感最强烈的一部。这里的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语言已经脱离《罗马》那种粗沥感而变得精细,构图上更注意人物与空间的关系,更灵活地追踪运镜以捕捉对话中的人物的情绪,剪辑上亦见蒙太奇的影子,可以说整体上在作为爱森斯坦的反动中渐见中和。 颓垣败瓦散落一地的柏林反映着支离破碎的人心,恶劣苦困的环境和道德观念上的真空给阴魂不散的扭曲的意识形态以可乘之机,卧病在床孱弱的父亲对魏玛时期自己那一代人对极权姑息退让以致带来举国灾难的反思,满怀对家庭责任感和抱负但受纳粹遗毒蛊惑最终对父亲狠下杀手的小儿子艾蒙,一个家庭悲剧彷如是德国从魏玛走向纳粹的历史命运缩影。走过战火的大儿子,在害怕被惩罚而逃避现实的惶惶终日中最终选择向当局自首登记并获得合法身份,乃真正被寄予希望的德国未来
“通货膨胀夺走了我的人生,希特勒夺走了我的儿子。”我们惯于在电影里见证成人们的毁灭,故事再沉重,也往往留给孩子一线生机。但德意志零年却将对战后疮痍的展示,聚焦到了小男孩的身上,最后15分钟男孩在废墟里无助奔走,完整地呈现了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如何崩塌的。战后三部曲里真正的杰作。在我看来,这三部电影一部好过一部,在于罗西里尼逐渐学会了如何聚焦到个体来展现战后世态。《罗马不设防》是集体史诗,人物脸谱化缺乏深度,正合适成为后来红色经典学习的对象。《战火》仍是群像叙事,但不同段落内部能聚焦到一个或一组打动人心的人物。到《德意志零年》,罗西里尼本人爱子的早夭为影片的现实风格注入了充沛的情感。这一点我不认同巴赞对本片现实主义特性的强调,浓烈的感伤气质才是这部电影打动人的核心。
1.孩子在废墟城中无意识无目的冲动的行走和行为,对于表达角色内心感受和精神状态的方式十分安东尼奥尼。2.在一小时的战争题材电影中,表现出了战后德国的真实状态:年幼孩子辍学在家为了生活去打工、纳粹战士怕被抓到战俘营而藏在家中、女性为了家里人能吃饱饭而每晚出卖身体出去挣钱、一战将领年老色衰躺在床上一蹶不振一心求死、忠实的纳粹者老师被学校辞退后开始利用孩子们去宣传纳粹、孤儿女孩小小年纪懂得了一些大人世界的黑暗......触目惊心。 最后孩子的纵身一跃,又想起罗西里尼孩子的真实故事,实在心痛,好片,不得不赞。
巴赞:儿童影片所表现的童年生活仿佛都可以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同情,成人化是儿童影片的一大特征。罗西里尼的深刻独创性在于有意避免唤起任何温情脉脉的同情,绝不落入成人化的窠臼。我们对这个孩子所思所感的了解始终不是靠直接可见的面部征象,甚至不是通过他的行为,因为我们只是以印证和推测去理解他。因为做游戏时的神情和死亡的迹象在孩子的脸上可能是相同的,至少对我们来说是相同的,因为我们无法看透他的内心秘密。这不是主题内容的现实主义,而是风格的现实主义。使我们激动的不是演员,也不是事件,而是迫使我们自己从中领悟的含义。
如果不是意大利新现实的电影我不会给三颗星,会减半颗星。中间的改变有点突然。这里不是说儿子听信了老师的话就去杀父亲,这个我倒觉得挺自然的,因为在他那个年纪本来就是对生死的概念非常模糊的,稍微受一点外界的干扰变可能会滑向天平的另一端。我说的突兀是指儿子在读杀完父亲之后立马就从原来那种混沌模糊的思想中走了出来,变得特别的有主观性,我觉得这在我看来是有点扯淡的。另外,我没觉得这个给我的感觉有多么的真实,还不如去看阿伦雷乃的夜与雾。并且因为男孩转变的突然使我最后再看到他跳楼的时候心里也没有任何波动。
太致郁了,整个基调更多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同样聚焦贫困底层的视角,大背景是德国战败的残垣断壁,一片萧瑟。极端匮乏导致的悲剧,所有人都在一种无奈、压抑且沉重的底色中苟且,一个13岁男孩通往了自我崩溃毁灭之路。在纳粹语境里(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者(病怏怏的父亲)只能被(工具小男孩)淘汰掉,正如里面老师说的,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是社会“规律”。单纯说男孩走极端是不公平的,我更愿意理解为时代的悲哀,换做谁都是无可奈何。卖唱片试希特勒的演讲镜头剪切街上废墟真是神来之笔。8.4
战后那一批新现实主义作者的风格确立,很难说主观上对现实主义有多大的坚持和执着,而是那个年景里的人和事物都在经过战争摧残后,进入了相当值得描写的状态,即使用现实的拍摄手法,也同样能带来强劲的戏剧感,因为描写对象本身已经自带了一层悲惨和扭曲的底色。无论是不是好厨子都是不用愁的,好材料满地都是。艾德蒙和那个远隔千里之外的伊万一样,都在一个不应该懂得的年纪,懂了太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这些污浊连成人都能腐蚀掉,更别提孩童了,最终掉进战争这个巨大轧机里,尽管有形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最近沉浸在历史中,看了一批战争片,听了一些讲座,看了一些书。从我们的父辈到巨流河到李工真,历史仿佛在尘埃中狞笑,残酷的说你躲不过的你躲不过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可能都要经历一次转折,或大或小,转了后世界就变样了,可你当时并不觉得。一战为背景的小公主还有童话,二战为背景的小男孩却什么都没有,心灵早已感受不到创伤,活着确实不如死去。泪目。拍摄于1948年的柏林,残垣断壁。表现纳粹凶狠的片子不少看,表现战败国悲惨的却不多。
巴赞评:罗西里尼的独创性在于有意避免唤起任何温情脉脉的同情,绝不落入成人化的窠臼。…我们对这个孩子的所思所感不靠直接可见的面部表情,甚至不是通过行为,因为,我们只是通过印证和推测去理解他。…心理的客观性符合他的创作风格。…我们的情绪不掺杂感伤,因为它不得不折射在我们的理智中。…使我们激动的是自己从中体会出来的含义。…不改变人物和事物的原貌,迫使人们自己动脑筋判断,难道不是艺术中的现实主义的确切定义吗?
两次选择,两次悲剧,情节上的推进,情感上的绝望。学生变成了黑贩子,老师变成了恋童癖;青年人不敢工作,少女被迫成为荡妇,孩子却要养家;生病的父亲只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儿子了却了他的愿望。又是战后赤裸裸的社会百态,一如既往反思战争的创伤,但比《偷自行车的人》更加尖刻了,更加的无望了,人性的丑陋比光辉更能打动人,也更能引起深思,但悲情的故事带来的是一种蓬勃的力量,反战片拍成这样才到达了目的。
恋童的纳粹教师在战败后的柏林继续执行“教育”。废墟缝隙里求生的孩子,和当时不自觉听信纳粹的普罗大众一样,因为“弱者当死”的老师的教育害死了父亲,最终也只能自我毁灭,而他去见“老师”最后一面时,新来的“学生”又被领进了大楼……黑市交易时希特勒关于“纳粹前途一片光明”的激昂演讲在柏林废墟里再次响起,神来的譬喻。PS罗西里尼丧子之痛承载在战争阴影之下;德意志统统归零
影片对准了战后柏林的一片废墟,和挣扎其中的底层百姓,一个懂事的少年穿梭其间,从天堂步向地狱。片中希特勒的演讲在废墟中响起的场景带给人一种莫名的震撼,与之对应的是影片后半部分传出的钢琴声。少年从弑父惨剧到自杀的最后半个小时非常令人难忘,他漫无目的地穿行于断壁残垣中,不安迷惘不断积聚直到最后彻底崩溃,这一路上他不自觉玩耍的镜头更加重了故事的沉重。
最后的城市漫游显然超出了一般的现实主义定义,从而进入某种心理的现实主义。除了对战后生活和底层民众生活的描摹之外,还附上对二战的思考。父亲参加过一战,大儿子参加了二战,个体情感与国家意志的分分合合;希特勒的演讲在破旧的车站被当作商品贩卖。私以为小孩隐喻战争那一代的年轻人,精神弑父之后找不到任何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最后在挣扎和痛苦中走向虚无。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