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琳战争结束时住在意大利的一个难民营里,她没有钱离开那儿去别处谋生,在难民营她遇到了意大利士兵安东尼奥并和他结了婚,随他回到了家乡斯特隆波岛。在荒凉的火山岛上,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习俗让卡琳感到非常失落,她所做的一切都被认为是有悖民风的,是个坏女人,卡琳想逃离海岛,她逃到了火山上,昏迷后醒来,孤独的她唯有祈求上帝给他帮助和启示……
《火山边缘之恋》下载观后评论:
罗西里尼与褒曼合作的首部作品。一方面,罗西里尼沿用新写实主义手法,真实地呈现了火山岛及居民们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环境空间又成为心灵之镜与情感的外化,颇有心理写实主义之味。穷乡僻壤般的荒岛恰是隔阂与囚禁的象喻,村民们的排外情绪与猜忌心理让女主角的生活举步维艰,随后矛盾逐步激化,冲突渐次升级。那场集体捕捞金枪鱼的大戏,同样既真切得可怕(捕捉生活现实),又负载着隐喻义,涌溅的浪花,绝望的挣扎与遭猎获的宿命。骤然喷发的火山与逃难的群众成为逼促女主逃亡的催化剂。有意思的是,尽管多次尝试利用自己的美貌,但女主又始终没有真正越轨,而那场险象环生的穿越火山之行,最终又被呈现为寻觅信仰之旅,一如夜晚精疲力尽时仰望星空祈求宁静,次日清晨的醒来与恢复活力恍若临降的神迹,但前途依然未卜,唯有叩问苍天。(9.0/10)
一个女人从难民营中出来又进入到一个封闭的岛屿中,人类之间的战争,动物之间的撕咬,人类捕杀金枪鱼,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一个说英语的外来女人,她在被注视,观众也通过她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看与被看之间,敌意与偏见、教条的禁锢、物资的匮乏,没有激情的婚姻生活,危机密布,婴儿的啼哭声引导她,她要找到出口,逃离的出口,但火山之上,地狱与天堂之间,她丢掉了行李,丢掉了金钱,漫天繁星,上帝显现,外在的痛苦终于走向了内在的觉醒,她似乎明白了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也明白了终究无法逃离宿命的现实,绝望的呐喊响彻山谷,罗西里尼不仅仅是新现实主义的大师,他不经意间完成了对内心现实主义的伟大实践,人物从环境的束缚中被拯救出来,她也就成为了她自己,从中不难发现安东尼奥尼《奇遇》的影子,先锋、伟大、这是一部真正超越时代的电影
都希望寻求被命运理解,但谁又愿意去理解命运的安排?罗西里尼这部作品精彩之处正在于其同时兼容了两种视觉的解读。一方面,我们从一个纯粹自主的角度去理解卡琳的遭遇,对她‘被骗’嫁入一个偏僻火山岛渔村、自觉耗费青春感到心塞,绝望和愤怒,理解她对性别/角色/文化禁锢的挣脱。另一方面,从神父和安东的角度,卡琳犬儒,逃避,缺乏脚踏实地生活的信念,一直尝试通过用姿色操纵别人以换取期待中的生活,连她自觉最大努力理解他人的尝试也不过是种权宜。在完全绝望之下,卡琳最终向上帝寻求继续下去的力量、理解和勇气,罗借她对婚姻的态度见个人对命运、乃至对战后意大利重建的态度。技术上,罗对希望触发观众联想的场景(本片的捕鱼),用近似纪录片的手法呈现,对场景细节和长度的还原尊重比蒙太奇的影像堆砌似乎更能长久地触及角色和观众的灵魂
罕见的影像,镜头基本上只专注于框住单独个体的运动轨迹,褒曼作为主角不仅占据画面的绝对中心,其他的不同空间里的角色与自然场景的空镜头甚至成了各种状语定语和形容词修饰的累积,从如此种种细腻的运动中看,二人确是天作之合意识形态冲突其实被罗西里尼归为战争偶然激发的(而非遗留)问题。该片的短镜头段落仍带着新闻影片的质感,使得导演的基本立场(即使在以单体作为绝对主角的条件下)是偏向民粹宗教或是美利坚,几乎全取决于观众的个人经验(我才不会说看那些血淋淋的巨型海鱼看到饿了呢)。然而这种情况终结在另一罕见之处,影片选择在对神袛的无助呼嚎中结束,这样选择打破了罗西里尼一贯相信天主教面对现代社会自我调和能力——至少是努力调解过后的力不从心(一如该片中的神父)。此景此情,与其说这是皈依,不如说是在胁迫下的精神自杀
来到意大利、闯入罗西里尼镜头下的褒曼让我忽然理解到了她的美,一个灵动鲜活、二元不对立的女性,在这部电影中成为本片最重要的主观视角承载者,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作为观者的窥视欲,并将我的这种行径合理化。捕捞金枪鱼(《漂网渔船》即视感)、火山降临众人乘坐小船逃离等待自然息怒的场景纪录性力度已经很足了,还跟剧情推演难得的契合,叠加纯熟的剪辑节奏,让影片的真实性达到无形中就可接受的程度。因为褒曼在好莱坞拍摄期间带来的刻板印象完全消解了,一个会给自己留足退路(能逃离阿根廷就不会选择结婚)、找足途径(能够逃离海岛不惜接二连三勾引神父和其他男子)的灵动“坏”女人,在我偏女权主义的衡量标准里(如果替换成男性我只个渣字赠予,极度双标),像褒曼本身的情史一样可爱。
前面节奏散慢剧情无味让人难以代入,但自丈夫第一次殴打褒曼后电影慢慢步入佳境,记录性质的片段(如捕鱼)真实动人地描摹出孤岛人民众生相,许多景与物随着褒曼的转变逐渐成为意象充满了种种隐喻性质,主题内涵也越趋丰富深刻,火山的先后两次喷发象征着反抗意识的迸发与理想希望的覆灭。罗西里尼以他大师级别的调度能力,搭配稳定流畅的长镜头将构图与人物运动相互调和,在自然光为主的外景中将孤岛的荒芜凋敝展露无遗,利用其生猛、有力、震撼的影像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有关女性、阶级、意识形态的多方面抗争历程。但是很明显的,情节设计的不够曲折无法彰显出心理变化,只得将充当隐喻地位的事物(火山)硬纳入重要剧情点,然后用过度的配乐对其进行大肆渲染,导致结尾观感一路下滑。
四星半,不完美的杰作. 最值得玩味的是决意逃离小岛的Karlin与它正分享着某种同样不可控制的神秘力量:在世俗的家神与基督教的上帝皆无法提供庇佑后,源初的无以命名的自然神先后借海水与各式动植物发出或温柔或强硬的感召,暗示她觉察自己召唤鱼群与唤醒火山的力量;然而现代女性终究无能获得原始灵媒的身份来救渡自我,以致自然-女性以最真实有力的本己面貌(在最色情的意义下,我称之为the Squirting Volcano)如镜子般现身时,她只求保有来自文明社会的平静. 罗西里尼兄弟毫不节制地渲染视觉奇观和瓦格纳式的听觉快感,明白地宣示着一种从内向外拥抱激情的未来电影风格.
1. 难民营之墙,火山岛之“墙”,人人都想离开意大利,保守习俗之“墙”,被封起来的门,婚姻之“墙”……一切都很可怕。 2. 自在自由恣意的褒曼,撩人。 3. 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善良单纯,放下骄傲“做”点什么,“我会为你工作”;卡琳自认为有更高的文明,整洁起来的房子,飘动的窗帘,手绘北欧风壁画,盆栽的仙人掌,让等待变轻松,却并不能让丈夫高兴。人际理解的不可能。4. 更大的力量的存在:火山的喷发与休止,金枪鱼捕捞,星辰,阳光。 5. 对战后意大利境况的影射。出路是上帝,真诚地祈祷力量和勇敢。
我的第一部Roberto Rossellini,是和前妻Ingrid Bergman合作的《火山边缘之恋》,一语双关,同时一语成谶。战后生活境况捕捉,美国热的兴起,嫌贫爱富的卡琳嫁给了帅气迷人的“穷光蛋”军人,回到民风淳朴的小岛,背靠着火山,更广的是海,如此这般直接地将女主角内在的和外在的困境具象化,同时,褒曼的抓狂表演展现了她痛苦的内心,处于危险之中却毫不自知。火山爆发的大场面,成就迷途中诉求上帝的绝望,虽然是对欧洲社会的关注和女性内心世界的展示,但导演的方式真的很直男。
因出身不同和认知偏差导致的情感滑坡并不陌生,值得玩味的是造成这种殊途的根源所在,它作为战争的多种后遗症之一而隐在,一袭军装与赤诚遮蔽了对其后果的设想。此外,我们可以感受到罗西里尼在褒曼的角色身上投注的大量反思,除了作为保守者眼中的入侵者并演示这种割裂,她还在与牧师的周旋中揭示了宗教的刻板与无力。用今天流行的话讲,这是一个具有高度主动性的女性角色,不论她的结局光明与否,她为掌控自身命运所做的决定都超越了时代,这也是为什么新现实主义永远不会过时。
远离社会的孤岛,土壤贫瘠,火山喷发的威胁,这些都阻止不了当地人的朴实而单纯的生存意志,道德与宗教力量强大,渔猎的收获景象最为赏心悦目,而褒曼饰演的立陶宛难民一副外来者形象,与小岛居民格格不入,在迷宫般的石墙里徘徊的她,一如《奇遇》那般孤独与不安。最后翻越火山的场景仿佛坚持全有或全无的布朗德,在大雪中执意翻山而不愿回头。最后在火山上向上帝呼喊的结局,有着末世灾难的既视感。意版100分钟,美版107分钟,更喜欢美版,看着更加连贯。
这不就跟黑五类子女下乡插队后为求保身轻率地与山区农民闪婚之后却各种性格习惯不和千方百计想回城差不多么,自己做的交换却不想承担后果而且始终不怎么为别人考虑过,是一个十分flawed的主人公,如此美丽金贵的英格丽更突显了她与荒凉环境的格格不入,但比起批判更多的是有点宿命感的调调,火山爆发和打鱼的震撼场面甚至压过了她的美貌。换更左的导演,这种设定简直是战天斗地改造新人的天生舞台,换他来,结果引出的却是宗教体验,所以说人各有志...
乍看似乎在講女性覺醒,但內核反倒把現代和原始都嘲諷了個遍。赤裸裸的呈現捕獵場面不僅反映原始之殘暴,而諷刺的是現代文明也往往建立在此基礎之上,卻又以假慈悲洗白之。矛盾隱藏在隨時會噴發的火山下,直到走投無路才希望重新從中宗教找回心靈之平靜,企圖為自己埋下的罪惡作結。卡琳不如說是反思歐洲戰後精神虛無的一個現代文明符號,影片在向上天的訴求中戛然而止——文明沒有出路,無知閉鎖未來,羅塞里尼也在尋找何去何從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