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名 澄沙之味/恋恋铜锣烧(台)/甜味人间(港)
◎片 名 あん/Sweet Red Bean Paste
◎年 代 2015
◎地 区 日本
◎类 别 剧情
◎语 言 日语
◎字 幕 中字
◎导 演 河濑直美
◎主 演 树木希林
永濑正敏
市原悦子
内田伽罗
水野美纪
浅田美代子
太贺
◎简 介
都市一隅,樱花盛开的公园内,经营着名为“铜锣之春”的铜锣烧专卖店。拥有不堪回首过去的千太郎(永濑正敏 饰)因缘际会成为专卖店的雇佣店长,他和作为常客的初中生若菜(内田伽罗 饰)日复一日打发这无聊单调的时光。这一天,一位老太太不期而至。她名叫德江(树木希林 饰),因看到专卖店的招聘小广告而登门拜访。德江带来了自己熬制的豆馅儿,本想敷衍一下将老人打发走的千太郎,在尝过豆馅儿后发现意外地好吃。以此为机缘,老人成为“铜锣之春”的一员,这家小店也由此变得热闹起来。就在此时,针对于德江无情的传言悄然蔓延,小店的经营状况江河日下,千太郎被逼着做出重要的决定。不经意间,这些平凡之人的命运彻底改变…
◎花 絮
·影片根据ドリアン助川的同名小说改编,由河濑直美自编自导,并受邀作为“一种视点”单元的开幕影片参加了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影片预计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
·本片在日本国内77块银幕上同时公映,首周初登场排名第十一位,观众满意度排名第一位。
·饰演初中生若菜的女孩内田伽罗,是树木希林的(外)孙女,她的母亲是歌手兼演员内田也哉子,父亲则是著名演员本木雅弘,爷爷则是老牌摇滚歌星及演员内田裕也。
·内田伽罗首部出演的影片是纪录片《Eatrip》,和母亲共演。后来受树木希林鼓励,和祖母参演是枝裕和的《奇迹》,荣获高崎电影节最佳新人奖,当然她的父母认为为时尚早。本片是祖孙的二次合作。
·树木希林此前拍过河濑直美的《朱花之月》(2011),导演在准备邀请老人时,得知希林似乎要加盟是枝裕和剧组,但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直接给希林打电话,老人当下应允加盟河濑组。
·河濑直美笑称能请到永濑正敏是影片最大的胜算,她认为这位出身于相米慎二剧组的男性能够表现出人物内在的真挚,幸运的是永濑刚好有长达四个月的空档。
·导演称赞树木希林和永濑正敏在镜头中就好像是真正的手工艺人,如同拍摄纪录片一样。事实上树木希林去专门学校学习了一个月如何制作豆馅儿,永濑正敏则每天苦练烤铜锣烧的动作。
·首映式当天,主办方还为46岁生日的河濑直美制作了铜锣烧蛋糕。树木希林问导演多大岁数,河濑直美毫无愧色地回答“26岁”。
·德江因麻风病饱受刁难,首映上树木希林尽显幽默,她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从麻风病疗养所来的。”惹来台下一阵欢笑。此外她还要求和演唱主题歌的秦基博交换麦克,以达到“间接接吻”的目的。
·树木希林在进组前,为治疗癌症曾来到鹿儿岛,偶然得知并走访了当地的国立麻风病疗养所,此后还拜访过存有麻风病人骨殖的骨灰堂和神社,慨叹72岁才知道这样的事情,深深感受到了病人们的寂寞。
·此前日本麻风病患者除被隔离外,还饱受世间的歧视。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下令取消隔离,但直到1994年《癞病预防法》被废除情况才有所改善。1948年高松宫宣仁亲王曾不配备任何护具与病人握手。
·由于癌细胞扩散全身,树木希林已经放弃治疗,拍摄期间她一度因哮喘而中止拍摄,也无法走远路。她甚至将本片视为自己的遗作,还曾想将至写入电影宣传语中,但拍完《澄沙之味》后她又接拍了新戏。
·饰演德江老太太好友的市原悦子,与树木希林一样均是从艺超过半个世纪的资深演员,不过两人此次却是首度合作。
·本届戛纳电影节对着装有严格规定,要求女性嘉宾必须身着晚礼服、足蹬高跟鞋入场,不过“一种视点”单元则要求没有那么严格,所以河濑直美还是穿着传统的日本和服与木屐参加影片的放映会。
·河濑直美的即兴和实录风格依然延续,主要演员除了有即兴表演外,树木希林还会要求导演给自己“加戏”。比如某个冬天清晨,樱花树下的景色极其之美,希林命令导演“快拍我!”导演连忙开机拍摄。
《澄沙之味预告片》
《澄沙之味》下载观后评论:
特别舒服,用樱花、阳光的温暖把被隔离、被不解的麻风病人群体以【食物】的故事讲述,不是死板教化,而是用一种切肤之物传达安全感。太阳先生、招待大老远从地里来的豆子、和锅里的豆子对话、还会在店长招待大家的时候轻轻在店长后面敲敲他说悄悄话,外面的樱花绚烂;给小男孩读故事书的大姐姐,和同学一起看到麻风病人“我们希望生活在阳光的社会之下”随即接了德江太太在阳光下的手;林间深处的疗养院,隔离重重森林想要把本来存在的事实隐于世间,疗养院的其他老人出现是在阳光下聊天、德江太太即使在室内也是坐在有阳光的一角、她朋友知道德江被应聘当外面世界的厨师心中满是羡慕;读信BGM太妙,只用了大自然中风吹叶子的声音,没有伴奏,只有德江伴着她热爱的自然;老板娘和小叔子工具人的存在,亦是社会中害怕麻风病的大多数,可按下不表。
我们的出生就是为了倾听和感受到这个世界,所以即使我们没有成为什么人,也值得好好活下去。你有没有去听去看,留意世间的鸟叫和花香,树叶吹动的声音。食物是有灵魂的,每个人也都是有故事的。治愈的豆沙馅治愈的铜锣烧。“我要两个菜包,哦,也有豆沙的对吗,那就换一个豆沙的吧!”婆婆说她以前也有这样的悲伤这样的表情,一想到出不来铁栅栏就很难过。愿都能过去,如果你能留意世间万物,那些安静生长的生命,能够聆听和感受,心头升起美好,那你不必成为某个人或者任何人,你就是你自己,多么美丽和乐观的心态呀,当然要快乐一点,以及用心去对待每一件有灵魂的事。和头顶的樱花树说你好和再见,你看它的花香能走多远呀!你说加了樱花的豆沙馅好不好吃!
想起了那一本叫做《岛》的书,患麻风病的人会被送到一个小岛,让他们自生自灭,外界的人以为麻风岛像地狱,直到女主被送往那里后才发现小岛不但不是地狱反倒更像是一个世外桃源,人们的状态并不是在消极等待死亡反而是积极的面对生活。麻风病是有一些传染性的,所以隔离处理本身并没有错,人们感觉害怕也没有错,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本身如何面对命运的不公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他们需要处理的。剧中的奶奶一开始也对命运的安排充满愤怒满含悲伤,欣慰的是在她离开这个世界前开始和命运和解了,同时还尽全力的去救赎别人。剧中的樱花小街道真的好美,面对奶奶做出的红豆馅我一个不喜欢甜食的人都被馋到了。
如果是一年前看这部电影,应该没办法有现在的感受。虽然还是会在听到“我们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都要努力地好好活下去”这样的台词时落泪,在心里疯狂点头,可是已经不确定该怎么容纳自己的故事,怎么面对别人的故事,更不知道什么叫“好好活下去”,又该做些什么努力。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正在受难,与许多注定要在苦难的余震里动荡终生的人,并不能缓解我这个“看起来还挺幸福的人”的痛苦。反而像是又套上了一层枷锁,又发现了一件原罪。这个世界是需要被原谅的,但是它并不屑于被我们原谅。我们去爱一颗红豆,一朵樱花,一只鸟,好像是与世界和解的姿态,但我哭泣的时候只觉得那是我们委屈的安心。
其实是有7.5分的,但是算不到4星里整部影片的情感线一直在徐徐蓄势,最后从店长宣泄溢出,这里是这位演员留给我为数不多的记忆点。倒是奶奶?,在不同的影片中角色都塑造的自然得不留痕迹又令人记忆深刻。认真熬煮豆沙的那个片段,就是我想从日本电影中找寻的慰籍。少女的存在有一定刻意成分,但是演员在完成这个人物设定也是高分的。奶奶有多热爱飞舞的樱花、婆娑的树叶、自由飞的鸟儿,麻风病人群体就有多孤寂。但是这里有一个没有打4星的原因的最大的体现,最后那只公寓不许养的一直关在笼子里的鸟,奶奶怎么就欣然接受了呢。另外的在拍摄手法上,很少会有用镜头讲故事这种属于优秀电影的特质。
果然人活着,就是要好好做自己喜欢的事。后来呢,如同铜锣烧包裹着红豆馅,我遇见你的那个春日裹挟着漫天樱花,一切都随你的离去随风飘散,我再也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铜锣烧,也再也没遇见这样可爱的小老太太。我开了一个小摊继续卖铜锣烧,在樱花下,很美,你看到了一定会夸我有眼光。和你想念我一样,我是如此深切地想念你。我又遇见那个让我讲故事的小男孩,我想起你说的故事,红豆的,鸟的,满月的…我抬头看见樱花摇曳,听见小鸟叽喳,它们在说我好想你。满月偷偷对我说,我想要你能看到,所以我在发光。你,看到了吗。
很感人的一部日式清新风格的温馨影片,整体氛围都是那种淡淡的,慢慢的感觉,闭上眼睛就是樱花和风的味道。悲伤的,很少拥有微笑的店长,一个像少女一样可爱的阿婆,一个在辍学边缘徘徊的贫穷女孩,三个人互相温暖,互相治愈。阿婆在铜锣烧店里实现了她的愿望:"想要面对在阳光照耀下的社会。"她没有得到大家的理解,却拥有了两个很好的朋友。店长终于在最后可以打起精神直面生活了,而若菜也上了高中,一切都好起来了,影片一直以来的忧伤感最后终于消散了,冬天过去了,被又一年的春天代替。
花了三天才断断续续看完,感觉导演想讲很多东西,日本的物悲,惜时。匠心。人生顺逆。生死。疾病。我对日本人的匠心之感尤为感慨,因为本科学习的是管理学,提到管理则绕不开稻盛和夫与德鲁克。稻盛和夫在京瓷哲学中阐述过倾听产品的声音,是真正的用心倾听,倾注感情。这部电影里也是对红豆沙之用心,才能制作出最好吃的豆沙。之前一直在看阿彼察邦的作品,有人将她与阿对比,我倒觉得本部电影过于匠气,情感过于浓烈,不同阿。树木希林演技的确佩服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被铜锣烧吸引了来看电影,却被老人认真对待生活的精神感动。就像男主本来是被老人做的豆沙吸引雇佣她工作,最后被她不放弃的生活态度所影响、去改变。流言伤人,但真正压垮你的还是自己,无论何时,充满热情地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吧。即使像做红豆沙这样的小事,认真去做,自然会得到认可。电影节奏很缓慢,情感表达很日式的隐忍克制,一些细节的设置可能另有深意,不过我没有悟到,适合心静的时候欣赏。
转型后启,镜头不晃了,本以为永濑、内田和让人怀念的树木希林有某些戏剧关系,结果只有内在的形上联系,而且好多情节根本就没想去封闭那个心思,所以其实你河濑巴桑还是那个你熟知的顾头不顾腚的文艺巴桑,但这回象征意象还挺使人受用的,麻麻赖赖的红豆要小心地盘、细致地泡、温柔的煮、倾听地熬,才能变成美味しい豆沙馅来题指麻风病人境况的暗喻非常的霓虹,当然批判摆了两姿势就萎了,滑到说教也比较甜腻,力度欠奉。
绚烂却花期极短的樱花,拥抱自由的金丝雀,因为麻风病而隔离了半个世纪的德江太太在店长忧郁眼神的吸引下鬼使神差的来到店铺,在命运的指引下,店长重新获得面对生活的勇气。我们出生在这个世界可以为了倾听世界,观看世界,心无累,心态会变的平和。“可爱”是可以形容日本任何年龄段的女性。影片中的匠人精神放在麻风病人的身上,更能表现出即使身处困境之中也不要潦草的过完自己的一生,更要热爱生活,珍惜樱花的绽放。
一个属于河濑直美中后期的小高峰,不仅在呈现上延续了如散文诗的喃喃细语和简洁克制的分配,也在叙事上变得更为完整:三个相聚在铜锣烧小店的主人公们,彼此自愈,又陪伴着走过生活的重要一站。这片静静盛开的樱花,细细翻搅的豆沙,从普通日常中攫取的滋味和有些酸涩和无情的人生往事综合在一起;想要努力的生活下去,也想要用乐观和成为“自己”的自豪来化解这些无奈艰辛。【日影季 . 线上展映 #02】
除了树木希林的演技,这个电影我真的get不了...本来以为是治愈系甜品什么的,结果突然来个伤痕大叔和单亲少女,都被红豆沙奶奶救赎?感觉整个故事都还没太成立..如果不要后面突然转折麻风病情节,比较能接受一点...别动不动就谣言传染病樱花死亡什么的...也太套路了,细节也都流于形式,怎么评论里啥啥就都提是枝裕和了??是枝裕和不是这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