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家族的国度 梁英姬
二次大战结束后,一个民族截然分成两个不同体制的国家,也让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族人望穿秋水,不知何处是故乡。20世纪70年代,从小出生在日本的朝鲜人松浩(井浦新 饰)
二次大战结束后,一个民族截然分成两个不同体制的国家,也让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族人望穿秋水,不知何处是故乡。20世纪70年代,从小出生在日本的朝鲜人松浩(井浦新 饰)按照父亲的命令回到从未踏足的故乡朝鲜,以支持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谁曾想这一分别便是1/4个世纪,松浩在故乡组建家庭,曾经他疼爱的小妹理绘(安藤樱 饰)也长大成人。这一日,喜悦和忧伤的信息同时传来,松浩因患病而得到政府特批,得以赴日接受为期三个月的治疗。久别重逢的一家人以及曾经的故友亲朋,复杂的情绪在彼此心间漫延…… 本片是日籍韩裔女导演梁英姬根据家族的真实经历改编,并荣获2012年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第一名和最佳女主角奖(安藤樱)。《家族的国度》下载观后评论: 时代造成的情感伤痕可能只有靠时代本身的流逝才能让它慢慢消逝。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亲人的分离,孤独以及不安全感在他们的身上显得格外的沉重,以至于他们不知道以何种状态来面对这个原生家庭,这是时代造就的悲剧。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或许我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经历了什么,但是情感总是会有共鸣,无论分别了多少年,总有那么一些纽带能够把你带回曾经的记忆,而这份记忆可能会给你一种错觉,像是回到了曾经,但就是这份错觉让人觉得现实是如何如何的残酷。我们的情感在面对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时显得格外脆弱,甚至不堪一击,我们只能报以同情,跟片中的主角一样抱头痛哭,亦或是捶胸顿足,因为我们面对命运,别无选择。或许就只能像松浩一样,选择保留曾经的美好回忆,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现实.
看了两部Korean in Japan都是70年代,这部发生在97年的片就回答了那时候“归国”的他们,到底后来怎么样。但很多事说不了不能说,都在不言中,激烈的愤怒的肢体语言,沉默的暗示,安静之中的惊涛,人前的笑容和独自流下的眼泪,还有只能用唇形唱出的歌。冲突顶点在店里压抑的颤抖和喘息,一个字也没有提在那处的状况,甚至几乎没有一句整话,却已经明明白白。当然井浦新和安藤樱有足够支撑这一切的演技,前者甚至明显能看出地瘦了很多,后者…这正是她擅长的方式,但是也并没有比其他部更不一样。家门前下车缓慢走回去那段,母亲从储钱罐倒出硬币那段,都很震动。
相对来说更喜欢导演的纪录片,更加聚焦于展现家人间虽相距甚远却依旧血浓于水的联系,影像也更加私人化些。而这部电影通篇都在指涉政治,着墨点在于呈现处在不同体制和意识形态下,哥哥所受的“苦难”和亲人精神上所受的煎熬;不管是立意还是实际呈现出的核心表达,都要明显弱于导演的纪录片。片子本身拍得不咸不淡,剧情也过于单薄,只是单纯地一味批判,而没有继续深究两种意识形态的异同,和分处其中的家人做出各种选择的深层原因,以及情势的复杂性。
在历史的夹缝中,在铁血的政策下,一个小小的家族的悲与离变得不足为道。治病变成一件极为奢侈的事情,回家也成为了天方夜谭,亲情、友情、爱情都被践踏,毫无尊严。而在这种种的不合情理之下,除了服从并与其它。可悲,可恨,甚至可恶。看完之后,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我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可是能够作出的改变却微乎其微,并且很难成为历史的推动者,只能看着历史的车轮渐行渐远。
导演以真实事件所改编的电影,以记录片的形式来拍摄这部片子(手持拍摄还是挺符合实际的),前半段看的还挺舒服,节奏也不错,到后半段就开始放慢了,令人十分疲惫。不过人物还是塑造的不错,特别是安藤樱把理绘这个角色塑造的非常恰当,那种淡淡的不动声色却又非常有力量的表演,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剧情,就是中后情感渲染的太过压抑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近期较喜欢。
一个深刻的主题:被自己的信仰抛弃。之前看过导演的纪录片,从一个家庭的角度纪录朝鲜,大多数场景都是一个话唠女儿和可爱憨厚父亲的对话和笑声。导演的愤怒提出来糅合到故事片里,二者合一才是这部涉及朝鲜家庭的的全貌。片子都戏剧冲突相当多,也很激烈,但选择了日本电影的隐忍,平静呈现方式,仅有的也是必定的爆发是我喜欢的部分。刻意的增加距离尽量客观角度反而不喜欢
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为了忠诚与伟大将儿子献祭,一家人伏藏在布满爬山虎的小白楼里,屋内挂满家人合照与金氏首领。妹妹终身无法奔赴的首尔,在街头商店相中的银色行李箱寄托着哥哥自由的梦想。妈妈砸碎存钱罐为了贿赂监管人员。监管人员看似颐指气使,却在喝咖啡时奢侈加糖,在旅店晚上尽情抽烟看捆绑色情片。与昔日旧友合唱白色的秋千,与初恋在灰暗阶梯上告别。
6/10。借监视员角色侧写政治的无奈和禁闭感很讨巧,把咖啡喝成奶糖混合物、看AV时接到回国命令和结尾母亲的信都是幽默又苦涩的精彩片段。如何在冰山一角的叙事内精炼出立体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情感传递是项技术活,帮打理家族小店、跟妹妹深夜参加同学聚会、路遇旧情人等事件无法形成富足的细节感染力。
压抑沉重,看得分外难过。最后结局的无解,将人的无力感推至绝望。最终妹妹买下行李箱,拥有四处游历和任性享受人生的自由,是否就补偿了哥哥的缺失和沉沦呢?从个体苦难的角度,并不。但导演也只能这样给出一丝希望了。至少此片提醒我们:从“这个国家”变成“那个国家”,不是噩梦,是将发生的可能。
没能把情感抬升到更博大的层面,也没有记录片更直观的冲击,欠缺点火候。松浩和身边人的情感也表现得不太够。但仍然还是无处不在的无奈。人生不能由自己掌控,无力思考,疲惫,无奈。大量手持镜头的摇晃感,长镜头的简洁力度,色调对比度的大量减弱,都很好的营造了这样的无力。但是仍然欠缺些什么。
骨肉分离的窒息滋味,家国到底哪个才是活下去的意义?全程手持映衬内心的摇摆不定,无法安宁的情绪充斥在东京夏夜的空气中。亲情是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喝下的啤酒,友情是久别重逢故友唱起的古旧旋律,爱情是已为人妻的初恋留下的纸条…所有的不舍化作结尾处妹妹久久掰不开的手指。太喜欢安藤樱啦!
轻微晃动的镜头有“帕索里尼式呼吸”的效果,另外日本医院也用针灸,除此外没什么看点了。讲一个在日朝鲜人进朝鲜后又申请三月来日治脑瘤,周边亲朋对这个归来人的感情羁绊夸张过度了,那些在日工作人员哭个屁啊。女导演操刀,依然是重展示无思辨的路子,剧情的编制又很无聊,演的也半死不活
里面母亲说的一句话:如果我能替你生病就好了。母亲是如此伟大,在孩子面前都是一直乐观微笑,最后再痛哭中捶打着父亲时,她是怨父亲也怨自己吧而妹妹也在最后替自己替哥哥买了旅行箱,也意味着她要去看看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国度。沉重的电影,烦闷的抛出了当年两国政治关系与问题。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