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一九零零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1901年1月27日,著名作曲家歌剧大师威尔弟去世,这也正是意大利北部两户家庭产子的同一天。阿弗雷德(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饰),富有的农
1901年1月27日,著名作曲家歌剧大师威尔弟去世,这也正是意大利北部两户家庭产子的同一天。阿弗雷德(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饰),富有的农场主的孙子;奥尔茂(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饰),贫穷的农户的孙子。两人从小就结下了友谊,然而因为地位阶级与出身经历的不同,注定了两人天壤之别的迥然人生。 由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执导的史诗巨作《一九零零》,以20世纪初期意大利社会动荡时期为故事背景,时间跨越40年,讲述了阶级矛盾和家族纷争下仇恨和抗争的故事。本片被西方国家视为阶级斗争电影读本,加上电影情节的大胆尺度,影片被长期禁映。本片演员阵容豪华,巨星云集,包括罗伯特·德尼罗、杰拉德·德帕迪约、唐纳德·萨瑟兰、多米尼克·桑达、伯特·兰开斯特、斯特林·海登、斯坦芬尼·桑德莱里、劳拉·贝蒂等众多大牌明星。《一九零零》下载观后评论: 作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贝托鲁奇并没有把农场主批判地一无是处,也没有给予农民无比正义理智的形象,我看到的没有个人层面上的对错,而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掀起了共产主义的大旗。在贝托鲁奇心里,也没有对于共产主义狂热的崇拜吧,有的只是尊重历史和事实。故事讲一起出生的好朋友怎么在阶级、时代、女人、信仰的影响下走完完全不同的人生。他们出生时只有彼此,后来有了不同的阶级、经历、恋人、党派,可是白发苍苍他们还是只有彼此。列车一直是一个用于表示时间流动的意向,在一九零零里并不例外,列车进入黑暗,然后一个人点燃火柴,完成了由童年到青年的跳接。孩童奥尔默是先卧轨的那个,展现自己无所畏惧,而年迈的阿弗莱德用卧轨结束自己的生命,列车经过,却变成了一个孩子在列车下面捂着双眼,到最后一切都回归人性,政治立场并不重要。
#315分版#老流氓走了,所以回过头来找到了这部片。技术上而言,拖沓无比,这么好的牌,用得稀烂。事实上,贝托鲁奇不怎么会把控文本,这种题材放美国导演手里,或者更懂得平衡戏剧和现实的欧洲导演手里,会拍得非常有看头(没错,我就是说的怪爷爷,或者现实主义大拿——我甚至觉得黑泽明、成濑巳喜男都能完成得比这个好==)。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穷人受欺压时,他们在同类的领导下奋起反抗,成就了同类,然后被抛弃。随之而来的,是一遍又一遍的循环。历史告诉我们,蛋糕终究是少数人的,如果你想吃得比较多一点,最好的办法是成为握有切刀的人。或者,像阿弗雷德的爷爷那样,稍微给穷人一点甜头,让他们记住一点你的好,这样你尊贵无上的地位,才能得到更好的巩固。啊,不小心又说出了某些事实,细软跑先。
绝对是史诗级别,就是实在太特么长了。前两个半小时比较平淡,后两个半小时我就没从屏幕上移开过视线。政治不是主要的,我甚至不确定关于法西斯的言论是否就是导演想表达的,德尼罗演的十分懦弱的这个角色让人讨厌不起来,以及最后闪回到他童年时躺在铁轨上的样子,是不是在传达他其实一直是那个勇敢躺在铁轨上的孩子。当然无产阶级是容易产生勇敢的,因为没有东西可以失去,而对于他来讲是否已经做到勇敢了?就像奥尔茂最后说他:她比你聪明,懂得逃跑,而你宁可做老爷做到末日。他们三代人,身份相同品格不同,而牛圈就像这个家族的传统。整部电影弥漫诡异和色情,甚至还有匪夷所思的幽默感,镜头感在不适和舒适的两个极端中调度,太高超了。ps:德尼罗真的太帅了啊!
对嗅觉的关注,充满感官放纵倾向的色调和调度,狂欢。——突然想到,贝托鲁奇像一位印度导演。吸大麻场景、杀猪场景、扔马粪、儿童性欲等都在1900里有所表现。通过一对兄弟的半个世纪的人生折射意大利的政治历史现实,并且也显示了现实被建构的可能性。在欧洲历史上的优雅反抗传统,通过在电影中的呈现,使我们相信某种程度的邪不压正、从容抵抗是可能的,但这种反抗的‘文化’也只是一套修辞,是历史的分蘖中被后人梳理栽植而成的,尽管有效,但也是部分地是追加的。‘我被卖了,像那些牲畜一样。但我不吃甘草,不产奶,不能负重,因此我不是牲口。我只是农夫,和你们一样的农夫。农夫是能买卖的吗?’奥尔莫说。
真是看了一整天的一九零零 315分钟的正片看完继续看了64分钟的幕后制作纪录片 贝托鲁奇说这两个角色是the unfolding of a single ghost that lives inside me 难怪觉得在宏观的视角里总有很个人化的感觉 说want an ending that is Stalinistically optimistic不太能理解 审判过后的推搡一度让我觉得很虚弱 画面一切是更年老的两人继续推搡又感到悲从中来 最后一次卧轨 历史的车轮又碾过来。影片是沉痛惨烈又美轮美奂 涵容巨大 仍在回味
让历史熨帖,就让鲜活的人背负起来。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和《一九零零》兼容历史还原与历史虚构,在宏观背景与微观表现上达到极致,最好奇的是许多趣味盎然的细节是如何被知晓的。镜头叙事很美妙,连转场都值得品咂。结尾,奥尔茂与阿弗雷德成了两个老人,他们笨拙地扭打在一起,重新躺回铁轨上,记忆的倒错时空的反转,让故事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共振,如同史诗结幕,合上书页,对你说一句,你看,一切都是这么来的。(《末代皇帝》结尾亦如此)贝托鲁奇的想象力与感知力。
这是一个漫长的电影,这六个小时完全没有快进,任时间流淌过去,却一点不觉得不耐烦。岁月变迁时代更迭在国家和社会的历史上留下印记,更在人事,物是人非事事休。有些人不足以称为人,有些人是禽兽不如,人类残杀同类的本性之恶实在令人毛骨悚然。两个主人公,从小一直维持到老的友谊,嫉妒,背叛,憎恨,人类的感情实在古怪得很,我们恨透彼此,却能够相亲相爱,携手到老。最后令人感到心惊的是那句话,地主还活着,权利之争还在,对人的奴役和侵害就会继续存在。
一部半个世纪的意大利农场庄园史,当之无愧德史诗!以小见大,三位男主角分别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合法西斯的代表,结果显然易见,终局也只是导演没好的幻想。沧海桑田,时代变迁,还好奥尔茂和阿尔弗雷德友情始终没变。贝托鲁奇是一位非常自然的导演,不做作,拍摄很自然,裸而不淫。无声割耳的农夫带着显然不够的面包回家和奥尔茂战场回归农场的两个画面让我哭个不停,真实的感染力!德帕迪约年轻时真是帅得掉渣啊!
包罗万象,婉婉道来。终于认认真真断断续续看完了我第一部贝托鲁奇。无言,叙事沉稳大气,结局隐喻完美,个人命运在历史的车轮下究竟是横躺还是侧卧。看似对立的意识形态实则是一体两面,导演的立场感觉还挺模糊的,但是不动声色地表达了阶级斗争的惨烈,以一种究极诗化的手段展现意大利本土最粗砺不羁的文化。无数年的动荡与沧桑,只有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还在,成为人类生命的见证。
无法一次性看完的长篇巨作,我分成两次看完。讲的是意大利故事,但我总感觉这发生在俄国,大概是因为社会主义色彩太浓了。贝托鲁奇钟情于描绘社会主义,突然想起《戏梦巴黎》里那副领导画像。同年同月同日生,一个是地主,一个是贫农,最后阶级的确成为了最大的隔阂和鸿沟。无论性格如何,最后都会顺从自己的阶级属性,旁观者也是刽子手,并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视自己为无辜。
不错,五个多小时,真的是巨长巨长的一部电影。但,确实是不错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终究是鸿沟的两端。身在资产阶级的人,缺乏自觉性,又极具软弱性,不彻底性,又如何理解无产阶级的抗争意义? 更不用说去损害自己的利益,为无产阶级争取权利,哪怕是应有的。这原本就是利益对立的双方,如何共处,如何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非常不错的影片,后来中国导演模仿拍了部《颐和园》也是大尺度(六七十年代的欧美正是性解放的时代后趋于理性),没有公开上映。少给一颗星是我觉得最后导演让大地主几十年后卧轨自杀不合适(要么45年把他枪毙要么就让他跟奥尔夫相伴相斗到老);最遗憾的是结尾没提到我最喜欢的艾达(导演能给她安排一个好的归宿就完美了
《一九零零》用五个半小时的篇幅展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意大利的历史,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这三种二十世纪最主要的意识形态都被融贯在电影中,成为历史流转的注脚。跨度长达40年的家族兴衰与阶级斗争,则是影片相互咬合的两条主线。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化,革命浪潮下的个体视角,赋予了《一九零零》厚重的史诗感。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