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乡柏尔马拍摄的《革命之前》,是贝托鲁奇首次在人性探讨以外加进政治意识的作品。影片描述一个中产阶段的知识青年如何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犹豫感。他想和人谈革命,谈感情,但当他爱上他的姨母,却为这种感情觉得内疚和痛苦不安。终于他斗不过现实,和一个自己不大喜欢的少女结婚。影片虽不是贝托鲁奇的个人自传,但在电影里他却尽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代氛围,年少气盛的他在片中绝对是火气十足。
《革命前夕》下载观后评论:
男主代表资二代,普遍处于一种矛盾心理中,即对g命向往,又不想放弃女主资产阶级生活。女主代表了这种生活的甜美诱惑,她精神空虚,需要不同男人来填充。女二代表人民的反抗,像古希腊的雕像,却被掩埋在基d教道德之下。凯撒代表导师,指引青年投身g命。男主、女主、凯撒对应故事中的少年、美女、智者,男主在导师指引下参加g命,却又沉迷资产阶级生活。意识形态对男主是度假,g命是他的赎罪券,他不想失去现有的生活。这种矛盾心理让他无法前进,始终处于g命前夕。意大利也无法通过教化让人民形成统一道德,他们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无法团结发动g命。历史需要行动去改变,所以意大利只能维持现状,永远处于革命前夕。男主放弃女主选择女二,方式资产阶级生活,选择了反抗。凯撒继续教育孩子,因为只有他们可以被教化。
![革命前夕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712120238417559.jpg)
愈发觉得新浪潮不属于某个特定的时代或影人,更是某种书写叛逆的通用语言。先锋性的跳切、特写伴随大量意识流的情绪表达,标新立异的技法宣泄着青年人走投无路的忧愁,在那一刻镜头下的少年与镜头背后迷茫的影人一同以冒犯刻板权威的姿态开启了影视拓荒的新纪元。从被意大利新现实附体的处女作《死神》过渡到戈达尔风的《革命前夕》,贝托鲁奇对政治背景下爱情的兴趣尽显,迷惘的少年带着对于未来与成长的热切向往,在革命的洪流中渴望寻找到正确的方向,可正如昙花一现的红色声浪,随同革命浪潮一同沉默的还有多少无处安放的迷茫。贝托鲁奇把握了少年身上情欲懵懂与政治意识萌发的同步性,更代指发生于时代之中的意识形态萌芽与湮灭。那一个夏天,精神与肉体的成长同时降临,以悲观且沉寂的方式打开了走向成年世界的那扇门。
![革命前夕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712120239656867.jpg)
21.10.30于大光明。意大利康雄,六零新浪潮。谁年轻时不想改天换地,举拳打不破资本主义的铜墙铁壁,呐喊逃不出内心里的情欲牢笼。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红旗下的眼泪见证了一代人的苦闷与悲哀,激进政治消亡之后,人们被迫接受主角的断言:我们不是生活在革命之年,我们生活在革命前夕。而半个世纪后我们回望过去,恰恰是历史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的那句名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政治的指针再次回到老师,回到主角心有不甘的那个理论。如果说人们学会了什么,那就是更好地和资本主义一起生存。这是一种投降吗?但我相信这同样意味着一种智慧,是的,通过战术保存自我,通过游击开启可能性。大众政治,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革命前夕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71212023919329.jpg)
4.5 “人的生活怎么能没有罗西里尼!” 大家都笑出声来,联想导演后来的作品,果然啊哪怕《戏梦巴黎》都有强烈的政治性质,可算是顿悟了,贝托鲁奇——一个身体跟着帕索里尼、灵魂跟着罗西里尼的导演!也太太太新浪潮了!甚至连溺水、街头的游走,浓烈的意识流色彩,手法等等新浪潮元素爆满,本质就是一篇长篇的电影自传散文诗,写满了那个全世界都动荡变革的六十年代的挣扎迷惘和痛苦,他最后选择的“合适”的姑娘,无法不联想到政治妥协的暗指,阿尔及利亚的事显然不仅影响法国,意大利知识分子也一样,一边听着拉威尔一边聊普鲁斯特讲智者等来相隔二十年的取水,简直迷之神来之笔;贝托鲁奇每次找的姑娘们都太美了吧!
![革命前夕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712120240528210.jpg)
贝托鲁奇对戈达尔的模仿,透着视其为经典的坦然,实景、手持、跳切、对文本和声画的拼贴,三人对话在三幅画像下,剧院夜,歌剧音乐连续着,画面却像跳跃的记忆碎片,闪现属于本土的质地,具体到演员的脸、身体,他们的睫毛和泪痕,被特写放大,弥补不连贯的叙事。一切都有关成人,爱情、政治、电影。意识形态就像假日,填充资产阶级象征性的反抗,这象征性也由电影承载,就像自反的“360度是道德选择”,就像“镜”中的彩色,现实在窗外,被转译为黑白光影的亲密。40年后的《戏梦巴黎》,这块玻璃窗被击碎了,从这点说,这部也像贝托鲁奇作为伟大导演的前夕。
![革命前夕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71212024119560.jpg)
8.0/10。①中产阶级青年男主在共产主义政治理想与资本主义现实、善变的姨妈(乱伦,但真爱)和标准布尔乔亚式前女友(不爱,但符合社会规则)间徘徊挣扎,最终他选择了放弃共产主义与姨妈,接受资本主义并和前女友结婚。②混乱、反常规的氛围(正如同男主和他姨妈的个性与生活)的营造:对话的拍法有时是标准方式(正反打等)有时是运用丝滑优美的(高水平)运镜/调度(其中不乏快速变焦)、不少特写大特写、不少跳切、一些类《狂人皮埃罗》式的诗意旁白。③表意有力的高水准摄影美术。④作为角色导向的电影本片角色心理曲线太模糊,扣1分。
![革命前夕剧照](https://n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712120245301729.jpg)
3.5/5.0贝托鲁奇曾在此片的分析文章《镜中的模糊与不确定性》里谈到一个概念,即“当后出现的事物动摇了先前事物的绝对性时,隐喻得以诞生”,这个理解将自新浪潮伊始便不断被强调的剪辑术放在了更具体的功能中讨论。它其实是借助了诗学系统去重构事物的存在意义。其内部的首要意义(即支持影像传导的特征逻辑)来自于专业语境下我们的推导,然而吊诡的是,当这种推导需求出现时,事物原先的绝对含义延伸为了“关于绝对含义的想像性”。这种想象意与推导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属性。或者可以说,它们的连结体现了隐喻价值。
意大利电影大师展|大光明 映前导赏马可穆勒就介绍了本片与新浪潮千丝万缕的联系,果不其然,正片基调完全进入这般氛围,如吹向意大利的新浪潮之风。贝托鲁奇使出他拍政治意识的拿手好戏,主角陷入在报复与现实的漩涡中,“对我来说,意识形态就像是假日,一种假期,我认为自己经历了多年的革命,可是在革命之前,我就已经经历了很多,因为这总是在革命之前,当你像我的时候。”革命如无明业火般燃烧,大环境下的个体的斗志被情感所消磨,安稳的生活被个中滋味裹挟,所祈求的解药难逃爱情的苦涩。
#意大利电影大师展# 大光明电影院,4.0分。其实有点混乱:人物近景上至少是熟悉的贝托鲁奇,但在街道上则像是法国新浪潮(熟悉的剪辑节奏),而莫里康内的配乐又像某种强势的引导。在爱情的细节上如同多棱镜般困惑难辨,但不伦之恋与革命未满对于年轻的男主在体验上却仿佛同构,男主角懦弱又不甘于承认懦弱,和逝去的发小、热衷理论的乡村教师、逐渐完成所有剥落的传统乡村地主构成了左翼革命理念渗透中的社会心灵速写。女主很美,但似乎又总是不能独立存在,她可能就是某种真实的幻觉。
以革命为名却隐喻着男女爱恋关系。电影开篇即点名,所谓革命,即是一种对交互主体性的崩坏,人变得孤独和自我——如果这可以说是革命之前的社会秩序的话。革命者试图建立的新的社会秩序根本就是空中楼阁,因为年轻的姨妈已经说了:根本就没有秩序。人如果活得有秩序那才可怕。无怪阿伦特在论革命里说,革命往往走向它的反面复辟的那边。所谓革命前夕,其实是暗指一种关系的消无,想成为男娜拉又没有勇气,也不想自杀,对解构中、遗忘中的昨日耿耿于怀,这样的情绪,我们又叫做革命之前。
1、先百度了一下塔列朗。2、帕尔马。电影红河。3、一部迷人的电影。摄影音乐连同演员念台词的腔调都让我着迷。弥漫着鸦片的味道。还有小城帕尔玛的街道楼房树木,大街上的人以及他们的眼睛头发,都迷人极了。更何况我想起了90年代那只帕尔玛,七姐妹之一哎。4、人类是语言的奴隶。5、过了几天,我看到《德意志贵族》里说起塔列朗,德意志诸侯纷纷带着自己的购物清单去巴黎,与法国外交部长塔列朗商谈,,,塔列朗毫不客气地收受巨额贿赂。
8/10.对新浪潮的临摹几乎体现在全方位上,始终活动、未曾歇息的摄影机,室内戏中用镜像或框架为人物构图,外景戏则精于设计运镜轨道,中间的两段镜头被染上色彩,政治议题不着痕迹地渗入到日常生活的对话,自由爵士在任何时刻都可能响起,以及犹如新浪潮符号般的快切剪辑与意识流旁白,观众能在此看到绝大多数源自新浪潮的遗产。但相比之下,意大利电影比彼岸的新浪潮多了一项符号是“古典感”,在法国那里能看到更多的是“现代感”。
恋爱喜剧➕自闭青春。男主不行,我爱小姨妈。给我带来了一点积极提示,批判归批判,该发病发病,不想发病也找点事做。顺带一提,贝托鲁奇的暧昧空间早已初具雏形,暧昧就是他的温柔。迷茫就迷茫呗,不去追求所谓的自我和永恒也没关系。当然此时此地已经不是那样的问题,想起了my poor friend,说着自己本就足不出户生活不受影响其实是因为出门就会崩溃。还是说学习祖母消极的人生智慧?疲惫却没有闲暇,只剩下一点点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