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泰伦斯·马力克
编剧: 泰伦斯·马力克
主演: 克里斯蒂安·贝尔 / 娜塔莉·波特曼 / 凯特·布兰切特 / 泰莉莎·帕尔墨 / 韦斯·本特利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2-08(柏林电影节) / 2016-03-04(美国)
片长: 118分钟
IMDb链接: tt2101383
圣杯骑士的剧情简介 · · · · · ·
一个男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经历诱惑,迷茫,放纵,超脱的过程。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力邀克里斯蒂安·贝尔,凯特·布兰切特,娜塔莉·波特曼加盟,影片入围第65届德国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被不少影评人看好是当届金熊奖的热门候选。
圣杯骑士的获奖情况 · · · · · ·
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金熊奖(提名)
《圣杯骑士预告片》
《圣杯骑士》下载观后评论:
此是的基本情状是在-世界-中-是,其本质结构的整体性乃是操心(cura):它始终作为依寓于世界的-已经在世界中的是者而先行于自己-是;此是对自身的理解和筹划通常被掌握在常人手里,它在自己面前逃避,沉湎于操劳手头事物,消融于被公众无根基的闲谈所敉平了的是之理解,被拽开并挤压到非本真中也即不能去是它的可能性.但此是既生存着,就向来已经展开而有所领会,恶劣情绪显露着它的"此",不具意义的是者突然降临并威胁毁坏着它,畏(Angst)把不确定性和不可逾越的极端可能对它敞开;操心之呼唤将其唤回不加掩饰的被抛性,愿-有-良知的此是须得缄默地向着最本己的有罪欠而筹划,把自身收回到本真的能是中――然而,跳过一部分环节后,喋喋不休取代了沉默,它在本片中由源始的"无"退化为有所牵连,被理解为流俗的美国式的"爱".
我猜想整部片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先选好景,布好灯,分配好配角的台词和内容。然后让主演在拍摄现场悠转,老马则自己扛着摄影机跟着主演走动。台词除了配角已知分配任务,其余全部即兴。但贝尔似乎不是一个在即兴表演上能放得开的演员,他面对配角在口头或是动作上的刺激基本都是保持沉默,低头走过。本片中的女性角色普遍表现的比男性角色好,起码坦诚(也有可能男性们的好表现被剪掉了)。这种拍摄方式使得第一视角极强。观众随着主观镜头游走在好莱坞的街头上,当然也拍到一些不错的画面。故事引用圣杯骑士,或许是暗喻自己和演员们,带着各类梦想来到此地,但逐渐被欲望横流吞噬。但全程太意识流,且贝尔也不是一个星味很强的演员(即观众对他的兴趣大于角色),所以这种实验没有那么成功吧。
与《生命之树》和《通往仙境》不同,观看这种充斥着大量基督教徒呓语和塔罗牌标题的意识流电影最害怕的就是缺少共鸣,观影全程做的最多的动作就是倒退重放看台词,总是在走神,最后干脆放弃去思索理解文字以观看《镜子》的方式直接通过画面和音效以意识去感受意识,这样似乎才接近了马利克眩晕的视角破碎的情节中所隐含的生命的本质,而那些企图对电影进行分析理解的行为就像“看着一个自己喜欢的喜剧演员讲着无聊的笑话自己还努力从中找出笑点说服自己跟着假笑”一样悲哀无力。电影就是这样,仅仅一种感觉就足以让人欲罢不能。
[想看2013-01-02] 基本上[生命之树][通往仙境]和[圣杯骑士]拍得就是一个事儿(这部片里人物关系跟[生命之树]联系更紧密了),反反复复地拍这么多遍也实在是看得审美疲劳到不能忍。这部后宫文一般的片,其目的我猜就是马利克要满足一下诸多好莱坞大牌尤其是女演员们要跟自己合作的愿望……小标题虽说能对应回走马灯一样的女人和男主的关系去,不过其实故弄玄虚的成分可能更大一些。影片的剪辑确实漂亮,能靠旁白把几乎毫无关系的画面接起来并make sense真的是马大仙才能做到!
一部电影一副塔罗牌。“无剧本”意识流拍摄的意识流影片,可说是马力克步入“高产”时期,却成为了马力克的自我重复,即使保持水准也如逆水行舟。依然如《生命之树》《通往仙境》一样:从起初对世间的困惑,目睹了生命与死亡等自然之物,最终在灵魂上得到和解。当然也不同于前两作:《圣杯骑士》聚焦纸醉金迷的生活(即使同样孤独如失语),人们如忘却珍珠的王子。电影在探索大自然奥秘库,呈现出碎片化的影像,观众能做的就是整理。
这应该是一出《出埃及记》啊!去往埃及的王子,在埃及地沉沦,纸醉金迷!各种教派,偶像,层出不穷,好似可以解决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不过人造的,流行的,自以为是的手段罢了。走马灯似的轮番上场,都只有一个属灵的表象,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所谓的佳人也都是不同的罪人而已,都是来自魔鬼的诱惑。到旷野里去,去感受无依无靠的孤独,那光,感受光,有无限的爱和自由!天使会吹响她手中的号,摧毁这世界的三分之一!
我的“看不进去三部曲”第二部,没有犯困没有睡着但是也确实没有看懂也什么都没记住。对泰伦斯马力克来说,“连续性”是不存在的,某些地方前后两个镜头的不连续性已经超出了跳切的范畴。意象>影像>旁白>对白,观众从意象中窥探导演的意识,从影像中见证主人公的流浪和探索,从旁白中解读哲学,从支离破碎的对白里努力拼凑一段一段的故事。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目前功力太浅实在是看不懂这电影。
可以看做《生命之树》西恩·潘线的失败复制。我们主张电影最高形态是只保留情境,是对导演建构力的理想化目标,而非将文本抛弃的望文生义肆意妄为。情境核心在于记忆内“体验”的调取,而将贝尔扮演的角色完全抽空等同于录制设备(感官接收器)是不恰当的:没有情节的走向导致观众失去共情,但他又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自相矛盾;而作为体验派,大量画外音掩盖掉了声效的沉浸感,又如何在场?
关于本片的几点猜想:1. 主角是哑巴。2. 主角是地产经纪人,然后客户全是女的。3. 导演本来想拍香水广告来着,拍着拍着没收住,拍成了一部电影。这片子没台词的地方随便插入一个香奈儿南波five的logo,毫无违和感。阵容真的是异常强大,但是实在是看着像扣iPad。我应该还是对导演的意图没理解吧。这片子大概是讲纸醉金迷之中找自己的故事,然而我实在看不懂。
浪摄流,超越MTV之处在于知觉意识的嵌入,正如片头提示的那样,请开大声响,请沉浸于此。丝滑的影像流动唤起丰富的体验回忆,留意摄影机的自主运动,它超越视点而接近于镜间蒙太奇,带有自由度的运动而非机械地贴于视点后背。当然,最关键的是马利克的文本,是过滤情境(正如画面所营造的广角的空间透视,日夜的时间流转)后的诗性碎末,涩但醇厚。
和song to song是一个套路 贝尔不就是高司令和法鲨的集合体 回头再看这部甚至完全抛弃了叙事 只呈现视觉上的体验 看将近两个小时就很容易失去耐心(而且一直有个疑问 这种电影和MV有什么区别呢)以及马力克的这两部里面的建筑结构我都特别特别喜欢 是自单身男子之后我最想住进去的地方
我都看了都是什么?我看的是一部电影吗?我要怎么评价?我要说些什么?就看到阳光、沙滩、荒漠、高楼、美女、泳池、Party、床戏……有钱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吗?整天住着豪宅泡着美女却还在思索着自己到底是谁、从哪里来和要到哪里去的宏大哲学命题,果然生理需求满足了人就会乱想啊,来中国试试…
我和导演看世界的角度无缝隙重合。体验派代入感太强好像又带着思考过一遍自己的每一秒人生可悲的是我不住豪宅。哲理思考和人生宇宙真相,说不出的感动。想到了自己的道们,应该永远怅惘吗想哭但不知为何,我觉得自己还好可以看清。维心的盛宴画面是每个人对每日的思考与无謂的波动,因为我们都无所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