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天堂之日 泰伦斯·马力克
电影描述在20世纪初,男主角为谋生计,带着相依为命的小妹妹以及女友,从芝加哥南下德州流浪寻找工作。为避人耳目,他和女友也以兄妹相称。到了一个大农场,当男主角听说
电影描述在20世纪初,男主角为谋生计,带着相依为命的小妹妹以及女友,从芝加哥南下德州流浪寻找工作。为避人耳目,他和女友也以兄妹相称。到了一个大农场,当男主角听说独居的年轻农场主身患重疾,将不久于人世,而农场主又爱上女主角时,男主角鼓励女友暂时委身下嫁农场主,以便接收遗产。没想到婚后农场主的病情却没有恶化,女主角也逐渐爱上新婚丈夫。在农场主丈夫发现妻子跟“哥哥”关系不单纯引发嫉妒和冲突时,蝗虫入侵,天灾人祸,农场毁于一场火灾,矛盾最终激化,冲突中男主角为求自保失手刺杀了农场主人,只好再次带着小妹妹以及女友,三人一起亡命天涯,但男主角最终命丧前来追捕的警察的枪口之下……《天堂之日》下载观后评论:
美到极点,马力克的自然主义摄影风格描摹出淳朴自然的乡村图景。故事以小女孩为叙述者展开。从流浪到短暂停留,最后各自汇入时代的潮流,孩童视角自动抹去了一部分悲伤,更添上几分天真和美好。故事本身是极为简单的,但通过对自然图景的最大程度还原让人切实感受到影片本身与自然的交融。庞大时代中的小人物,爱恨情仇奔波劳碌间展现出原始的与脚下土地的交融。漫天的蝗虫和夜晚空中肆意喷吐的火舌,纯自然光的摄影完美呈现人在自然之中的渺小身影,令人失语。最大程度弱化了紧密剧情对观众的吸引感,影片营造出的松散舒适的氛围让人不由自主被它吸引,沉醉其中。马力克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上永远强调着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联系。美中不足是人物关系略显单薄,但三个人物的不同结局已经足够写意。喜欢,在黄昏的逆光中沉沦,好像在浆洗灵魂。
![天堂之日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2531588141.jpg)
通过两个线索推进:小女孩和三人的情感纠葛。从作为旁白的小女孩的角度描述整个故事,间或跳脱出来,以全知视角推进三人的情感故事。通过极其真实又浪漫的手法展现了广袤富饶的农场景象,再现了二十世纪初的生活情景。将和缓积聚又注定悲剧的情感冲突融入到温柔的落日余晖中,和煦的德州阳光中。燃烧作为情感爆发的点。蒙太奇的影子。发芽的镜头是如何拍摄的?只有一个接吻镜头表现情欲甚至本身的情欲意味都是远离且过分克制的?感觉无法串联起镜头间的情感冲突,情感的承接实在散漫,呈现单调的乱。情节仅作为串联镜头和生活场景的线存在。两种洞察世界的方法:经验主义:靠已知的经验对初次接触的事物贴标签的方法先验地感知,或是以自然的方法通过本能式的感觉后验地感知。而前者就是我洞察世界的方法。
![天堂之日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2536326973.jpg)
另一個我無法完全琢磨透徹的作者,上一個是帕索里尼,也是因為如此,所以喜歡上他們。上一次看留下的短評是「領先世界至少二十年」,指的是他的剪接,下一部有類似剪接思維的是《東邪西毒》,他們都試圖剪得瑣碎,顛倒前後的順序,徹底消除時間的束縛,達到「講述者正自由自在講述」的效果。內核居然是一個高概念故事,「為了錢,兩個情人對身患絕症的農場主進行了騙婚,但農場主卻沒死。」馬力克總要歌頌自然,歌頌勞動,然後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開始他的真正目的。他的落點都是「愛」,愛的狂亂,愛的不道德,愛的無法理解。和李安有些類似,差異在於,李安的戲劇前提是有一個完滿的家庭,馬力克完全不在乎這些,所以得出了面貌完全不同的結論。
![天堂之日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2527903259.jpg)
环境成为影像的主体,在自然光效/实景/全景/声音和近乎炫技式的摄影的多重配合之下,展现出近乎神性的庄重,压倒一切。孩童自述的间离(天真/不受道德责难/无害的旁观)使得人物之间的情感变得更加暧昧叵测,原生的欲望/禁忌压抑之间的张力以最后漫天吞噬的蝗虫、燃烧为迸发的终点。相比摄影的奇观本身,叙事变得略显俗套,好在动态的情绪和情欲的悲剧本身已足够吸引(狗血爱好者,这真是点石成金了),作为交换媒介的女人游离在两个男人之中,最后她们存活了下来,如同被反复鞭挞后燃烧的自然,延续着生命的力度(尽管这也是自然—女性的本质主义修辞)。
![天堂之日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2529246884.jpg)
第二部马力克夺下戛纳最佳导演个人风格已十分突出:弱化的剧情 舒缓的节奏 古典的配乐 壮阔的摄影 大量空镜头 以及旁白的大量使用特吕弗御用摄影掌镜,胶片和傍晚自然光的运用使每一帧都宛如油画 莫里康内的配乐更是增色不少火车 动物 湖水 麦浪 落日 飞机……隐藏在美妙的田园风光和看似真挚朴素的感情背后却是人性的贪婪与恶,而马力克有意弱化了这点,一直都那么美好 平静 克制。仿佛这搭上两条人命的假婚爱情只是片中一穗稻,片中成为主角的是田园风光而不是四位角色(蝗灾大火时的场面调度可谓极其惊艳)
![天堂之日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2528769145.jpg)
马力克可是名副其实的高材生,专攻哲学和社会学,如果说诺兰的点影里有关于哲学的思考,那泰伦斯马利克不仅把那个宽广单调的美国大陆描绘出来还深刻的刻画了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在那个年代竟然能拍出来如此美丽的场景,我很怀念上个世纪初美国还没有完全开发的样子,一切都是充满机会和神秘的,投机者们络绎不绝,就像每年都会被收割的麦子一样,人生也是一个接一个的不确定,就像最后被蝗虫完全吞噬的农田,而这些麦粒一般渺小的人就随风飘摇,走到哪就是哪,如果你是一条船,漂泊就是你的命,你可千万别靠岸。
![天堂之日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2529864756.jpg)
蝗灾和大火拍的非常非常出彩,就cinematography 来讲世界电影史划时代的作品,高感光度胶片的开发允许了低照度摄影并将自然主义摄影推向更高水准,金黄色的柔光赏心悦目,后世的约翰托尔、罗杰狄金斯几乎都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泰伦斯马力克和阿尔芒都在本作中做出的努力,技法及质感上实在是不像70年代的片子。只是的确审美阈值已经被提的太高,这种程度只能作为伟大的里程碑致以崇高的敬意了…没有在法国经历20年磨砺的马力克还无法真正提取人类情感的切片,还无法将影像拍成散文诗,四星。
越补课越会思考之前和朋友聊天提到的问题:文化产业本身让“喜欢”这件事变得廉价。虽然是21世纪新新人类,迷上理查却不是简单地因为他的魅力穿越时间长河如何如何,而是因为他自身就是好莱坞为了对打同时期肌肉美学而塑造的产物。开头的玻璃工厂让我第一次理解工业美学与肉体性感的同在;同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德州农场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民族性,篝火,歌舞,大风,山鸡和猎狗,还有麦穗纷纷扬扬。巧合的是,二十多年后,他又从德州回到芝加哥,增一字y,更名Billy,又唱又跳改写正义。
3.5星。是部攝影極佳的電影,幾乎百分百自然光、魔幻時刻、日落、大特寫、蝗蟲等等,還有畫龍點睛的配樂恰到好處。光看攝影即可也是唯一的優點,其餘表演、台詞、劇情覺得坑坑疤疤,每場戲支離破碎、完全沒鋪陳也沒有非常直接的關係。例如一場男女主角吵架的戲,男主角質疑女主角愛上農場主人,下一場就是結婚的戲然後男主角還觀禮,雖然最後意味著是意圖貪圖他錢財,但完全沒鋪陳只顯得突兀,類似的情況在電影裡不少,最後加上少女徹頭徹尾的文青語感旁白,不算喜歡也不算討厭。
1.自然光的运用,弱化人工光所造成之粗厉、遒劲。2.上帝视点嫁接在早熟少女的叙事视角上,以天人合一的时间流动往复为主题,叙述了举轻若重的三角恋故事。3.自然意象的架构,大全景至大特写,气候、环境、人的劳作,浑然一体。4.叙事的留白,在完整的叙事典型中不顾首尾的完整性,打破并添加,最终削弱了单一概型的封闭性,以升华主题。一部几乎无法评价的电影,叹为观止,但又不能说有多么喜欢。
继《隐秘的生活》习得马利克之后,我的马大仙最佳诞生了!绝美的摄影与曼妙的配乐相辅相成,将原本平平的故事渲染出了诗意与灵性;旁白的加入衬托出上帝视角,不仅使影片多了一份肃穆与庄重,更有一份间离于外的审视;情绪在绝美的摄影中流动,莫里康内的配乐大气苍劲,苍莽的麦田与辽阔的天空,如血的残阳和侵噬的烈焰,一曲怅然惋惜的田园牧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终难抵住人性深处的贪婪罪恶。
倒是觉得意义深刻,故事并不平淡,自然,人类,工业,三者就是一个三角恋。人类总是贪婪,在工业时代更甚,享受着机器带来的快乐,却不能接受自然带来的灾难,并想要消灭它。那个小女孩,像是旁观者,内心一直是清醒的,她体会到苦中的甜,也感知到甜中的涩,所以她始终没有成为故事中的受益人或受害者。那个女子,最后去了哪里,遇到富人了吗,过上天堂的日子了吗,可明明她才是最不堪的那一个。
绝美的摄影并没有喧宾夺主,只是占据了一席之地,是另外一个主角,无时无刻不存在这片天空之下。对生命的赞歌,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劳作的人们,在夜幕下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人们。火车反复在电影里的出现,可以带来生气,同样也可以带走悲欢别离。也许以后会出现在哪里,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但这段记忆刻骨铭心~(会有点想起詹姆斯·格雷,也许是因为那旁白的不时出现~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