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德国的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而该地区的各个部族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无力抵抗土耳其侵略军。英国军方派了一个'阿拉伯通'、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到那里进行活动。劳伦斯在去麦地那会见部族首领费萨尔王子的途中,遇见了哈里苏部族的首领阿里,此人年轻剽悍,后来给了劳伦斯很大的帮助。劳伦斯到费萨尔处,只见他的大本营遭到土尔其飞机的轰炸,伤亡惨重。费萨尔采纳了劳伦斯的意见,从陆路攻打亚喀巴,为占领大马士革铺平道路。劳伦斯则与阿里率领突击队穿过沙漠,冒着炎热与风沙。日夜兼程,很快攻下该城。英国在阿拉伯半岛的意图是给阿拉伯人有限的枪枝弹药,叫他们牵制士耳其的兵力,同时将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劳伦斯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采取行动的,但做法上比较讲究策赂。他换上阿拉伦人的服装,尽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击队屡建战功,威震中东,劳伦斯被誉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在对大马士革发动的总攻势中,劳伦斯与阿里率领的阿拉伯军队骁勇善战,长驱直入,比英军提前一天攻入。但战后,英阿双方在管辖大马士革这个问题上发主严重分歧,劳伦斯困于复杂的政治外交斗争之中,仕途失意,不得已退役。《阿拉伯的劳伦斯》下载观后评论: “这里不需要战士了。我们在讨价还价,那是老头子的工作。年轻人制造战争,战争的本质就是年轻人的本质,未来的勇气跟希望。老人负责维持和平,和平的罪行是老人的罪行,不信任跟戒心。”平心而论,劳伦斯表现智慧的地方并不多(决心跨越沙漠奇袭奥斯曼;和部落长争论,最后成功将他和手下忽悠到自己手上打奥斯曼),更多的是勇气(即使被收走了罗盘,仍然不向黑衣男人屈服;决心跨越沙漠奇袭奥斯曼;部队突袭的路上回去救人)。可以看到他身上很过人的地方,但不得不说很多事情也是他运气好(被队伍抛下的人没有掉队太远;奥斯曼轻易放人)。他同时是一个被造神的产物,一个《自由引导人民》中的自由女神,一个受到侵犯后感到脆弱的普通人,一个历经战争与政治内心逐渐复杂矛盾的战士。很难想象电影是60年代的。沙漠的画面太适合在电影院里看。
伸着弯曲的长脖子前进的五十几匹骆驼,在无边无垠的黄色柔软的沙漠中,小到随时可以被吞没,像浮游在一碗玉米浓汤上的数把微型小勺,远看只有黑点,近看才看得到细节。而当一个骑骆驼的人从沙漠的天际线,滚滚的热浪中出现时,他以及坐骑则只像巨大银幕上不小心插上去的一根针,淡淡细长得像可以忽略的黑线。《阿拉伯的劳伦斯》的镜头语言创造了它伟大性的一部分,这些就是最明显的、最使人有愉悦感的例子。并没有突出沙漠的凶险,而我们感到人面对沙漠之渺小,可见它处理得何等简洁明快与残酷诗意。按照紫微斗数的说法,劳伦斯这个怪人应该是典型的“马头带箭”格局,需要离开英国才能展现其才能和军功。他又是一股不稳定的火焰,在底层人眼中他犹如摩西,可以带着犹太人出埃及,但在长官面前,他却是“双刃剑”,这也是他生命悲剧的原因所在。
毫无疑问的史诗级作品。阿拉伯的劳伦斯本人即是智慧、善良与勇敢的象征,他风度翩翩,优雅而又显得玩世不恭。但大卫里恩不仅善于描绘宏大壮阔的场面,也把人物的形象、心路历程塑造的绝佳。劳伦斯本来不相信已经书写好的命运,孤注一掷般的做事,使得他一次次的创造了奇迹,但命运的翻云覆雨手却也最终挫败了他,当他亲手杀死了被自己救回来的人时,他感到深深地不安。跟随他的两个奴隶又因为他的一意孤行或者粗心大意而丧命,让劳伦斯感到不安的正是这种得以主宰别人生死的快感,最终在恼怒之下大开杀戒。拿下大马士革后,他也同样无法改变阿拉伯动荡的局势,无法改变了阿拉伯人的落后与无知。崇高的理想最终还是输给了卑劣政客和时代的潮流。可即便如此又何妨呢?劳伦斯的高贵精神,恰恰是我们面对生活的武器。
一开始看前半小时折回去救人那段差点弃了,后面越看才越发现这故事内涵的丰富和深入。沙漠的漫天风沙和一望无际,它干净纯粹也荒蛮贪婪,吞噬一切好与坏的生命,吞噬一切好与坏的朝向,甚至吞噬平衡让人失控。从到来、中离、回归、再离开、再回归,从救人到杀人到享受杀人,每一次身份心态目的的变化,从被意识形态的裹挟,到认为自己能引领政治,到失控退场,他极力在争取、在质疑、在反抗,每一步都用力,看上去战争赢了,阿卡巴、大马士革,看上去阿拉伯人民信任追随他,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改变,假如有,他只不过揭露了一些本来就在那的东西,一如老政客们坦然安坐为其盖棺定论:战争的本质是年轻人的本质,未来的勇气和希望,和平的罪行是老年人的罪行,不信任和戒心。
(上等好片!!)我们看见的劳伦斯也是剧中人物眼中的劳伦斯,劳伦斯一直置身于各种视角:借由劳伦斯的出镜,影片倒映各方tension。至于劳伦斯到底是谁很重要,为了什么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所有这些不断变化。局势由劳伦斯引起过,也左右过劳伦斯的评估和行动。冲不破的结界——一年多反抗的硕果是回归各路利益纠葛涌动于冰下的平静。劳伦斯知道自己难抚平积怨的火花,相反,他一路也播下更多仇恨和血灾的种子;当然,这一印象也是不幸地由无奈的局面和政治老道的操纵者们赋予的。借由劳伦斯陷入的迷茫,观众也经历由驳斥命定论到感受个人自由/理想之缥缈难触/无力回天的过程。(另:沙漠元素(以观影经历来说)都很喜欢!)
8.8分~第一遍看不知道历史背景,将近四小时的电影看下来也就看懂了六七成,了解了当时英国和阿拉伯局势后再看,很多转折和冲突都可以理解了。劳伦斯对沙漠的渴望让他成为阿拉伯人心中的英雄,和只想瓜分阿拉伯的英军不同,劳伦斯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想要复现阿拉伯民族的荣光,但是英政府的阴谋和阿拉伯民族的四分五裂逐渐让他心灰意冷,多次打击之下他抛弃了自己的仁慈和理想,崇尚起杀戮和血腥。然而劳伦斯终究失败了,甚至连费萨王子都归顺英政府希望让劳伦斯离开。劳伦斯身上带有些悲情英雄的浪漫主义色彩,导演对于人物的转变和大时代背景的拿捏非常出色,沙漠大远景也是无限壮美。
影片讲诉英国军国劳伦斯与阿拉伯人相处、成为好友、成为领导者,带领阿拉伯人打败了土耳其军队的故事,故事主要围绕劳伦斯展开,不仅有外部的紧张情节的看点,也有劳伦斯内心的变化。这部影片虽然描述了劳伦斯的内心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通俗易懂的,观众可以根据劳伦斯的遭遇轻松观察获悉的,不像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需要观众深入剖析才可以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正如公共艺术所提倡的那样: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是大众的艺术,我认为好的电影是人人都可以获取其中意味的,而不是故作高深,所以我给这部电影十分。同时,为大卫•里恩导演打call。
前兩天情緒不行時看的史詩大作,真好看!近四個小時的電影裡,幾乎沒有女性角色的出現,現在電影估計不敢這麼拍了。貝都因部落戰士的驍勇與情義,傳統社會面臨現代轉型時的民族發明,四野茫茫的乾淨沙漠,英雄主義的末路哀歌。回首望去,十九世紀確實是自己更喜歡的時代:世界剛剛被貿易連結成一體,而人尚未在機器面前相形見絀,人文主義精神驕傲而有力,不曾經受兩次世界大戰和共產主義的挫折。看完電影查資料,有趣的是,土肥原賢二被歐洲人稱為「東方的勞倫斯」。回頭讀讀相關文章,看看能把千瘡百孔的近代敘事再掏出幾個洞來。
记者问:“你会在本国实施民主政治吗?你会成立国会吗?”阿里说:“等我成立国家,我再回答你这些问题”记者笑道:“你回答了,但什么都没说,这就是政治”通篇一个女主都没有,我的天,这个男主怎么看着gay里gay气的呀,举止很奇怪,被土耳其将军抓住用刑,那个表情也很奇怪,一开始还说我不会拉提琴,但是我能让一个小城市变成一个伟大的国家,等有了大马士革,连电都生不起来,患者都照顾不好,纸上谈兵,这下打脸了吧。在大沙漠里找回一个人很神奇了,感觉像中了彩票,这是奇迹
劳伦斯想创造历史,也差一点创造历史,但终究不可能,因为历史的主角从来不是一个人。对我而言,影片的确够长,导致对我的吸引力一再降低,沙漠风光很难再有超越者了。一个人物的成长需要经历和时间,更需要大事件串联起来,话说回来,到底是劳伦斯主导了阿拉伯人的历史进程,还是劳伦斯有幸参与并作为重要人物见证了历史壮举,也许并不重要,结局并不意外,意外的是阿拉伯人再一次显示了他们的本性,有些事就是急不得,时间或许可以解释一切。对了,本片没有女主,几乎没有女性角色。
3个半小时的片长,内容非常丰富。本片既是一段历史记载/重现,也是一次把人塑造成神的展示,是一种对少年般的理想主义被成人规训的叹息,也是一场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博弈游戏。茫茫沙漠里,有最绝美的风光,也有最原始的人性。而躲得过自然的疯狂肆虐的,却难以过得了人心设下的险恶机关。the trick, william potter, is not minding that it hurts。这是一句有点哲理的漂亮话,依然难以在一个人的身心俱疲时灵验。
(虽然因为是劳伦斯的传奇,忽视了很多其他人,甚至时间线也不一定完全基于史实:比如阿拉伯局应该是后来才成立的?阿里的出现也不是这么具有戏剧性?(以及那对仆人也是在劳伦斯迷失沙漠之后出现的?)在攻克著名的亚喀巴之前劳伦斯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沙漠时光...)起初劳伦斯应该是怀有着崇高理想,甚至为此背上了叛国的可能罪名,只是后来一次又一次理想的破灭,既有欧洲帝国主义的贪婪无耻,也有阿拉伯部落间的纷争不断,最后他就成了一篇不知死亡的落叶。
复习《末代皇帝》发现帝师庄士敦的演员就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的主演,因为这个发现大半夜看了起来。久闻大名但一直没看因为无论故事题材还是背景都不是我的兴趣,没想到结果令我心驰神醉久久回味。英雄总是孤独、美、而且不可战胜,因为他所做的一切只是实现无私的理想,而对凡夫俗子为之费尽心思的利益毫无兴趣。O'toole和Redford有类似,内心狂热执着外表冷静疏离,还都有在英雄人物身上少见的书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