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冰风暴 李安
故事发生在1973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普通家庭。 这是水门事件的年代,总统的形象、社会的权威,都受到严重挑战。而普通的人们,更是备受那个时代混乱的文化观念
故事发生在1973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普通家庭。 这是水门事件的年代,总统的形象、社会的权威,都受到严重挑战。而普通的人们,更是备受那个时代混乱的文化观念、性观念的困扰,家庭濒临破裂的边缘。这个普通的家庭本来可以生活得很平静,但时代的大潮把他们推进了混乱的边缘。平凡乏味的家庭生活使中年的夫妻厌倦,丈夫本?胡德一直在引诱邻居珍妮特?哈珀,而妻子对丈夫的谎言也早已不耐烦了,她与一双儿女无意中目睹了丈夫与女邻居偷情的场面,夫妻间一场情感风暴即将爆发。 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夫妻两个去朋友家参加一个鸡尾酒会,鸡尾酒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进行换宅门钥匙的游戏。这样酒会结束后,每个妻子都可以和别家男人结成新的性伴侣。这是那个年代流行的游戏,夫妻两个一方面无力抗拒潮流风气,另一方面也无法接受这样荒唐的享乐生活。两个人都成了别人的性伴侣,但最终还是相携归去。 本的女儿和儿子也不安分,女儿正陶醉在同邻家男孩子进行的性游戏中,儿子则受到性感的富家女孩的诱惑。就在小镇各家都被荒唐的游戏刺激得兴奋不已之时,一场30年来罕见的暴风雪袭击而来。邻家的男孩死于暴风雪引起的电击,本夫妇和邻居遭到如同天遣般的报应。 好在儿子平安归来,一家四口又重聚在一起,但这个风雪之夜带给他们的震荡还远远无法平息。《冰风暴》下载观后评论: 李安太会拍家庭了。如果不是搭配李安的自传,可能真的理解不来在“家庭”主题背后的一系列sub themes:1973年的美国遭遇了水门事件,越战,60年代末“革命浪潮的后坐力”开始发酵,性解放的力量从校园扩散到美国郊区的普通中产家庭。当社会的稳定性分崩离析,一切价值观一切道德都被解构,父母在中产生活的庸常和虚无中摸索和反抗,孩子也在实验和反抗,一家人貌合神离,直到冰风暴后第二天父亲释放所有的感情大哭了一场,一家四口坐在小小的车里,这时“家庭”才终于有了确切的形状和温度。李安之前的父亲三部曲都是讲个人如何在社会的冲击下主动维系家庭,这一部却反过来,是讲当个人都忙着往外跑,当家庭被家庭成员们“主动解体”,却也总有一股的力量会把大家连接在一起。李安认为“那股保守的力量是与生俱来的,是自然的一部分。”
8/10 第5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李安“父亲三部曲”后的第二部西片,仍旧是通透超然、直指人心的家庭故事。视觉上是美国式生活,听觉上是东方味的配乐,中西合璧,母题还是讲诉“人类的情感”。安叔绵里藏针的技艺始终撩人,对于失去激情的夫妻、青春期男女的描述可谓直刺要害,真实、冰冷,无法僭越的困惑。电影文本上的确缜密细腻、环环相扣,错位循环下的悲剧叩开了内心脆弱的洪流,中年的迷失、青春的焦虑在鲜活的生命面前通通不值一提。本片一众演员均发挥出挑,不管是两对中年夫妻还是四个年轻演员。青涩的托比·马奎尔和伊利亚·伍德包括克里斯蒂娜·里奇,后来在演艺事业都功成名就。足以可见李安挑选演员的独到与老辣,这当然也是一个超一流导演的重要法宝。
8.5 换掉时间、环境等背景元素,然后找到“困境中的人”是核心,会更顺利地看懂李安,东西方的区别在哪呢?大背景会决定选择,选择之后,面对代价的方式,这整一条过程都会有差异,好在李安是最用功的创作者,他肯剥开现代世界带给人的一层层的严密装饰,最后一击夯在心灵深处,大家会明白,人就是人,一种动物,比其他生命体高级,处于生物链统治端,可这与人如何处置自己,对待他人,维持关系毫无关联,要解决的困境永远都会换个方式迎面而来,原始社会要,传统社会要,现代社会也逃不脱,看看这一群人跌入的困境,有哪一个可以清醒地、强劲地从中脱身,没有,拿来弄成作品,探讨一下,怎么解决?天知道。
在一个家庭组建之后的漫长时期,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生活节点,一个成年人与他们的配偶终日相对却产生了心灵的距离,缺少了激情和吸引,性生活变得味如嚼蜡,双方对此束手无策甚至相互言谈冷漠,而子女们的逐渐成熟又使他们变的主观而孤僻,家庭成员之间的疏离感逐渐强烈。《冰风暴》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场婚姻的危机降临到了一对夫妻的头上,这场危机随着一次风暴的到来而剧烈崩发。影片把“性”作为家庭生活中的抽象元素,形成主题,隐晦地投射到每一个主要人物身上进行讨论,以此来反映中年危机中的夫妻家庭生活的本质感受。
有一种性压抑感一直悬在那,在最后换妻多线叙事那一块有所释放,在冰风暴愈下愈大时又在平息,展现信息量挺大,温迪与哥哥谈水门事件,复活节的祈祷,越战,从一开始李安就已经阐明了家庭关系的矛盾之处,“你越被拉进,你就越觉的空虚”以及“不误入歧途,那可不是件容易事”,反物质的解释如电影所营造的气氛一般清冷,伏笔埋的很好,本被红酒撒身上,珍妮来帮忙擦,最后那一下男孩被电死真的惊吓到了我,冷到骨子里了,李安对家庭关系的描绘还是一样厉害,细节把控以及那种细腻的情感很打动人,夜景中冰的世界呈现真美!
在看李安传记时临时补的片子,很多片子脱离了时代背景就无法成立,这部亦是。疯狂的六十年代末,反战,政治动荡,嬉皮士运动,宣扬的自由,性解放在70年代达到了高潮,有些人生于这个时代,对一切反传统反文化已满不在乎,但有些人,却是被迫与这个走向多元的世界相融,心智和观念仍停留在过去,这也是本片的矛盾所在。所谓的key party,青春期的实验,不过是想适应这个时代,但心中家庭的链条将他们聚合在一起。只是电影中,为了矛盾冲突,总要有人的离去才能唤醒内心的真实。
李安早期的片子 很细腻 道出了一个标准的美国中产家庭 看似一切很完美 却各怀鬼胎 夫妻双方早已貌合神离 早熟的女儿处处叛逆 不断挑战底线 上大学的儿子尝试追求完美爱情 却在一场party中了解到无趣与破灭 影片最后一家三口在站台等待儿子 温馨的画面 可每个人心中早已伤痕累累 不知道接下来这家人的命运如何 另外一家 父亲长期在外 忽略了与儿子交流 母亲长期维持着婚外恋 大儿子内向 自悲 二儿子挑战着暴力与性 最终这个家庭因为大儿子的意外离世而分崩离析.
我觉得李安的作品中这一部被低估了。故事非常完整,两个标准的美国中产家庭,表面上的体面风光和背后的俗世肮脏,大人之间彼此偷情,互相探索性知识的青春期孩子,直到最后那个暴风雪夜,矛盾碰撞,你以为会有一次歇斯底里的大爆炸,但结果全部故事线的河流汇总以后却是无声地被冰封,只有那个意外死去的少年作为结语。很喜欢开头的独白:家是我们出生的地方,也是我们死后的归处,但这其中最矛盾的地方在于,越与家人拉近距离,我们就越空虚。
李安导演真的是大师这句话说了很多遍,他的细腻可能已经超越了故事和人物本身。这也是一部关于家庭的主题,从婚外情映射出人物间的因果关系。傻人有傻福,多情必引火,这种老天自由安排的自然结局,也真是叫人细思恐极。我觉得他的每一部戏里都有一个人物的描写像导演自己,我隐约觉得是保罗胡德。很难描述的性格,却让繁杂和细腻交织在一起。我喜欢这种一言难尽的印象深刻。大家可以来感受,犹如后知后觉的回甘,要细细品,慢慢尝。
李安是个真正的大师,不仅是对所生长的中国社会有那么一份冷静的审视,对于美国也能够迅速把握其中本质。腐败的绿色出现在几乎每一个镜头中,让那种分裂的观感渗透在整部影片中。对于性的思考与家庭的本质讨论。有一个奇妙的点,通常所认为的冰风暴是摧残与冷漠,但此片中却似乎成了一个必要的节点,让这几段剪不断理还乱的人物关系,归于平静,似乎非有流血的牺牲,才会换来一份痛苦后的沉默
美版《一一》冰封版《美国丽人》 美国70年代中产阶级家庭困境 中年情感危机 “性”是原始驱动力 性懵懂性欲望借助自然灾害故事到达顶峰 两次出现崩开冰块特写 对应家庭中互为整体但已相互分崩离析的各个个体 人物关系复杂但不狗血 剧本相当工整 好剧本模范 要深扒剧本 李安的视听永远稳且温柔 不花哨不出奇但端庄的舒服 六月观影最佳 《美国丽人》真是踩在巨人的肩上 8.8
前一小时好慢,凌晨看的我要快睡着。一小时后冲突开始凸显,电影瞬间进入紧张又诡异的氛围。又是一部完全不能相信出自华裔导演之手的作品,对美国家庭生活的琐碎、矛盾的根源,各自内心的想法都有着超细腻的了解和表现,这是任意一位华裔导演无法比拟的。人们常为后来的结果找一些借口,甚至是“不可抗力”的天灾,但其实在那之前祸根早就埋好、已经是一定会发生的事实。
看了《李安自传》才知道他还有这样一部冷门的片子。有点《美国丽人》的感觉,但结尾算是父母醒悟,温馨收尾。最后目睹了米基的死亡后,本看向自己儿子保罗流下的泪水,带着“我差点可能就要失去你”的后怕。人,并不因为组成了家庭就天生会爱彼此,人都是自私的动物,核心的注意力只能放在自己的纠葛和欲望上,而在大人们缺席的青春期,孩子们孤独、艰难地生长着。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