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三个法国飞行员在拍摄德国地图时被德军击落。出身贵族的机长伯迪优、身体强壮、头脑机警的中尉机械师玛肖和犹太银行家罗森塔尔被带到战俘集中营。典狱长洛芬斯汀从一开始就喜欢上了伯迪优,因为他们属于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并且两个人都认为从现在欧洲的政治、文化来看,欧洲不久将要由无产阶级掌权,而原来的贵族社会将一去不复返。《大幻影》下载观后评论:
''stillfaintglimmersofcivilizationleftinthisbarbaricslaughterhousethatwasonceknownashumanity''一种。其实那个充满骑士精神的世界早在一战之前已不复(或从未曾)存在。若高尚和美德只能以阶级/血缘/姓氏而非以身而为人的尊严为基础,这当然充其量仅会是一种''幻象''。有了这一层认识我们便不会被R看似充满文明教养地对待B的''幻象''所欺骗,也不会将此片理解为一种对贵族社会价值和守则的追忆;这也是为什么必须要平行讲述两位平民士兵的友谊(机械师出身的M和犹太商人之子RO),并以后者作为与前者''幻象''的对比。雷诺阿用pretentious得近乎滑稽的方式描述R的因循并非意外,而M与RO最后一幕田园诗般的逃出生天也足够动人。但还是过于乐观了,摘掉幻象后,文明改造完成前,等待着人类的是更毫无底线的野蛮和残酷,历史毕竟不是线性前进
为了听戴的课才看。人们称一战为"大幻想",双方都以为四周之内可夺取胜利,可实际上这场大战却持续了四年,片名由来。是越狱片始祖,但这不是越狱电影,这是政治电影。重点没有放在一般越狱电影所表现的越狱过程中。能看到导演的反战意图,法军德军,俘虏胜利者,都是和平相处,大家都在期盼这场战争结束,战争让所有人备受煎熬。有个细节,被俘的法军崩溃,德军给他一个口琴,法军吹口琴的时候德军在门外听。55分钟之后,众人换了住所,故事情节推进节奏加快,终于可以看进去,法军领导离世德军领导哀悼,剪下天竺葵。最后俩法军搀扶着逃跑,遇到了好心的德国农妇,很人文主义了。前半程宏观法国俘虏与德军关系,中程法国俘虏计划逃跑,后半程2法军逃跑,爱上德农妇。最后是俩人走向希望,德军没开枪。有历史局限和历史意义,别用当代眼光看就好。
一部全方位的佳片,剧本的文学性、摄影的时空连续性、场面调度中构图的美术感、演员性格化的表演上都做的特别好,同一年诞生在中国的《马路天使》室内舞台剧一般的调度,默片的夸张幽默和窗台镜头如此雷同,居然没有受到法国影片的影响?越狱情节的前驱,《肖申克》如出一辙。一战俘虏营后方法德在敌我冲突间依然保持着对彼此爱国精神的尊重和较多的行为自由,然而音乐《马赛曲》所激发的凝聚力是令人敬畏的东西,要塞争夺情况给双方带来的拉锯式动荡也充满戏剧性。反战电影,将战争塑造为人类自导自演的游戏,有人扮演士兵,有人扮演孩子,当权者的决定和爱国情怀让人们沉迷扮演,甚至逃脱也是暂时的。战争就像是从来没有终结的幻影,死亡却无比真实。短暂的相遇与结盟,法国工人与贵族建立友谊,法德军官平等相待,民间生发友爱。边界建于人心。
很多运动长镜头在无意识中塑造影片:作为观察者展示环境信息,强调动作;作为塑造者构筑场景空间,表达连贯的情感。注意到有几个镜头:施特罗海姆二度出场、参观城堡战俘营、查房时都颠倒了动作的因果,起强调作用,给观众留下强烈印象。战俘营中的安逸终究是幻影,表面的和平下进行着无声的战争——杜奥蒙特要塞的争夺、不懈的越狱行为。就像穿女人衣服的男人一样,性别错位的滑稽无异于对这帮俘虏实行精神阉割,这迫使他们牢记自己的身份,正视自身的处境。而上层阶级的骄傲尊严也将成为幻影,传统被高速发展的时代踩在脚下,先进的思想、民智的觉醒终将埋葬腐朽刻板的过去,创造崭新的未来——感谢你们的法国大革命!两个没落贵族作出的不同选择和他们隐晦的反省和结局的逃亡更表达出对战争的厌恶。现代启示录的层次还是很牛逼的
真的非常喜欢雷诺阿的景深镜头,真实多义的画面空间和超越生活的力量(可能就是诗意吧)//电影表现战争的残酷倒不是去展现法国士兵监狱的痛苦和压迫,反而生活还不错(也不知道是当时的真实情况还是导演有意安排),更多的痛心是在德国士兵给被关押的法国士兵送去口琴,德法军官惺惺相惜却杀死对方,法国战俘扮丑台上表演因为法国战胜的战争又齐唱马赛曲(应该),德国女人和出逃的德国士兵相爱最终分离,还许下“如果战争结束……”的承诺,大幻影。电影中不同国别的人对对方都没有粗暴残忍,电影因此确有人道主义的精神,而战争的阴影使其变得残酷,一如德国军官剪掉的玫瑰。这样一想雷诺阿的战争片还是温和的。//“他怎么了?”“战争太长了。”//爱奇艺和腾讯字幕真是垃圾,一下有一下没有吃屎去吧。
像水一样流畅的故事,却又像河流一样指着海的方向。作为诗意派的代表,确实有区别于当时以及后世主流电影的叙述风格。而且主创看待战争的视角非常新异,又能引起我们关于这个主题不同层次的思考,这在所有战争片中都是不常见的。非常遗憾的一点是,在我找到的四个版本的翻译字幕中,没有一个能令人满意。片中出现了德法英俄四种语言,所有版本都出现了对法语以外语种的漏句。英语尚且能听懂,德语则几乎束手无策。更令人不解和愤怒的是,这些翻译似乎并不是不懂德语,而是故意遗漏一些台词——甚至于一些关键对白。导致一些情节无法连贯,前后不搭调,需要反复揣测。我不明白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这些翻译员们会做出如此恶毒的行径。但无论他们是不是翻译专业出身,他们都应该为此自罪和感到羞愧。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很在意到上映的年代,进而想到2年后,二战彻底击碎雷诺阿的幻影。越狱片的始祖,勺子挖墙,放风倒土,都为后世的同题材电影提供了充足的灵感养分。法国大革命后被打落云端的贵族阶层,那个时期的雷诺阿还报以同情与可惜,到了几年后的《游戏规则》,就万分讽刺了,学过马哲的我,对于这些旧欧陆时代的贵族,自然是无甚好感。影片的后二十分钟不太喜欢,虽然考虑到那个年代,是一种很超前的剧情设置,但是几十年后的库布里克用戏谑的形式化用到《巴里林登》里面之后才让人觉得大呼高级,其余大部分的模仿者都会学得很烂俗。“希望这是最后一场战争”,“在梦里才有可能”。于是2年后,法国迫不及待地一战即溃,一战即降。
纵观全片,导演让·雷诺阿无意在越狱的段落上浪费笔墨精雕细琢,透过战俘营零星的越狱动作,那是最温柔也最令人痛心的反战表达。电影塑造了两位军官,法国人被俘,德国人负责管束。身在两个国家不同阵营竟然惺惺相惜,虽然被你的职责毙命,但你是更可怜的那一个。我即将解脱,你依然是战争野兽身体里的神经元,被支配被左右,时刻准备着牺牲自由和生命,投身于一场毫无意义灭绝人性的战争。男人,只有在砸烂枪械,远离战争的时候才最有魅力,才有被爱的资格和真正的自由。两个战俘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前行,躲过了德军的巡逻队。隐隐绰绰,亦真亦幻,战争足够真实,宛若近在眼前。CC编号:01。
影史第一部越狱电影,概念先于1960雅克贝克《洞》。此片铺设一战中真挚的人情温暖,始终在一种轻松诙谐乃至荒诞的氛围下进行,对战争的抨击尤为深刻。这里法德双方都没有坏人,在越是热情洋溢的监狱生活中,战争越显得双方徒劳无益、虚无缥缈,如梦幻泡影。满是导演诗意的不屑与自在。“战争、英雄主义、军人姿态、法国大兵,可怜的俗套何其多……(让雷诺阿)”。所以贵族传统和爱国主义是颇受质疑的,在战乱中所有人都无法把握自身命运,或者随波逐流,或者坦然死去。我很惊叹于那些戛然而止的停顿镜头,恰在每个叙事段位欲止未止之时,犹有后来新浪潮风格的调皮。8.6
虽然是越狱片,越狱元素的引入不同于自由等更泛性的命题,更多是为了表达反战的和平主题,和世界主义的观念。这里的牢狱不是恶魔非人之地,也不是极为悲苦之地,甚至可以载歌载舞,那些闹腾甚至看上去小打小闹,典狱和狱人也至少保持基本的尊重,甚至主人公还和典狱长保持真心实意的立场诉说和精神沟通——就是这样才反衬出战争的残酷不留人情(主人公依然走向了他的宿命)和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和反战的热切愿望(遇到的那个热心善良的战士遗孀、结尾瑞士边境士兵的话语中反映出没有人是想真的动武的)。这部电影采用的以和批反的视角是巧妙的。
开篇就是军乐鼓,战争题材马上来。头一次看雷诺阿的片子,没什么好感。他的场面调度和景深镜头虽在当时是出类拔萃且备受瞩目的,但是在大幻影中却是流于表面的,并没有显露出其作为主题、情感表意的先进性。如此写实主义手法的创作,但是总有分裂的(不协调)元素插入,最典型的是一些歌舞/音乐段落,逗笑性的肢体表演的水平远不如卓别林,基顿;表演性的水平又不如当时美国的歌舞片(当然或者这就是写实主义下的“生活真实”吧)。但是过于无趣了,且对白都傻傻的,呆呆的,笨拙感挺强的。
从奥先生的观影记录中找到了这部电影,但是我实在不太感冒。倒不是说它无聊,而是整部电影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出现能够让人紧张起来的戏剧矛盾,轻松、自然、但是也平淡。我看书和电影一向是看故事,所以遇上这样少有情节起伏的,就很难看进去。至于像反战这样的主题思想,可以看出作者有意暗示,但是同样没有激起什么波澜,也不够触动人(至少不够触动我)。另外,在腾讯视频看的字幕实在是做得很差,正确率暂且不论,时而有几句台词忘了翻译就变成了英法德三语听力现场,令人着急
最早的越狱片,但影片却没有聚焦于整个越狱的过程,同样,作为战争片也没有聚焦于战场的画面,更多的是在讨论战争中的另一个战场,即人心的战场。“边界是人组成的,大自然才不理会。”尽管国家、种族、身份、地位不一,人们依旧能放下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慷慨又互敬。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台词是:“狱外的孩子扮成士兵,狱内的士兵扮成孩子。”战争的虚无与荒谬浓缩进了这样一句简短的独白,这样颠倒是非和黑白的偌大幻影,兴许就是古往今来大大小小战争的特有影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