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勒阿弗尔 阿基·考里斯马基
◎译 名 勒阿弗尔/温心港湾(台)
◎片 名 Le Havre
◎年 代 2011
◎国 家 芬兰/法国/德国
◎类 别 喜剧/剧情
◎语 言 法语
◎译 名 勒阿弗尔/温心港湾(台)
◎片 名 Le Havre
◎年 代 2011
◎国 家 芬兰/法国/德国
◎类 别 喜剧/剧情
◎语 言 法语
◎字 幕 中字
◎IMDB评分 7.5/10 from 2,427 users
◎文件格式 XviD MP3
◎视频尺寸 1024 x 576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93 Mins
◎导 演 阿基·考里斯马基 Aki Kaurismaki
◎主 演 安德烈·维尔姆斯 André Wilms ....Marcel Marx
让-皮埃尔·达鲁山 Jean-Pierre Darroussin ....Monet
卡蒂·奥廷宁 Kati Outinen ....Arletty
让-皮埃尔·利奥德 Jean-Pierre Léaud ....Denouncer
Evelyne Didi ....Yvette
Elina Salo ....Claire
Blondin Miguel ....Idrissa
Quoc Dung Nguyen ....Chang (as Quoc-Dung Nguyen)
La?ka ....La?ka - Dog
Fran?ois Monnié ....Grocer
Roberto Piazza ....Little Bob
皮埃尔·埃泰 Pierre étaix ....Doctor Becker
Laika ....Laika
Myriam 'Mimie' Piazza ....Mimie
◎简 介
芬兰大师级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一部中见泪的苦涩喜剧。讲述了一个擦鞋匠辛苦工作,目的就是要养活一个住在法国港口城市勒阿弗尔的移民小孩的故事。
影片讲述一个曾经的作家,如今依靠擦皮鞋艰难维生的老人马尔赛,妻子患重病住院期间,他偶然结识并收留了一个非法移民的非洲小男孩。为了帮助他躲避被警察当作重犯的追捕、并把他送到伦敦目的地和亲人汇合,马尔赛在周围朋友邻居帮助下,开始了一段独特的经历。
以放荡不羁出名的昔日作家Marcel Marx前往港口城市勒阿弗尔隐居并成为擦鞋匠。这份高尚但收入菲薄的工作令他感觉更为接近大众。正当他放弃了作家生涯,心满意足地享受着由附近小饭馆、擦鞋摊及妻子Arletty组成的三点一线的简单生活时,命运却将一个来自黑非洲的移民孩子推到了他跟前。与此同时,妻子Arletty因为重病需要卧床,Marcel不得不再次面对人情冷暖,幸而他生来便性格乐观,且街坊邻居也对他给予热心帮助。警察对避难男孩的管制越来越紧,让他感受到了所谓西方人权国家的压迫。Marcel曲意逢迎、奋起反抗的时候到了。
幕后制作
这是考里斯马基在1992年的《波西米亚生活》之后再次拍摄的法语对白的影片。在影片进入摄制期的三年前,考里斯马基就有了要讲述非洲孩子在欧洲生活的故事的念头。他一开始想把影片的地点安在马赛或者是西班牙、葡萄牙的港口城市,不过当他发现勒阿弗尔之后,他就笃定本片一定要在这里拍摄。他说:“这里是一个很棒的城市,非常适合这部电影,而且把勒阿弗尔用作电影的名字也很贴切。”影片一共耗资380玩欧元,其中芬兰电影基金会提供了75万欧元。影片 2010年3月23日开拍,同年5月12日杀青。影片入围2011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舆论界一片赞誉,虽然最终与奖项失之交臂,但还是获得了主评审团之外的国际影评人协会颁出的大奖。
考里斯马基是芬兰重量级导演,也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他执导的当代芬兰三部曲《浮云》(1996年)、《没有过去的男人》(2002年)和《薄暮之光》(2006年)都曾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凭借《没有过去的男人》获得仅次于金棕榈奖的电影节大奖。从影之前,考里斯马基曾做过邮差、洗碗工。随着涉身影坛,他同哥哥成立了制片及发行公司。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兄弟俩制作的影片数量占到芬兰全国电影的五分之一。
著名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结束了他多年以来对奥斯卡的抵制,同意芬兰考虑选派《勒阿弗尔》一片作为申报代表。事实上,考里斯马基并非同好莱坞有过节,而是反对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2003年,他的《没有过去的男人》获得了奥斯卡提名,但他拒绝出席颁奖典礼,而2006年在芬兰政府未经他的许可选派《薄雾之光》之后,考里斯马基要求把影片撤回,致使当年芬兰申报奥斯卡的名额最终空缺。但是在今年,考里斯马基表示对于“换了一位民主党总统和从伊拉克撤兵”的美国,他已经没有了抵制的理由。《勒阿弗尔》虽然尚未被最终选派,但可能性几乎是百分之百。该片曾在今年戛纳电影节获得评审团大奖,这部移民题材,反映底层小人物生活的影片有望受到外语片评委的青睐。《勒阿弗尔》下载观后评论: 四星半。依然是冷寂的外表和温暖的内里,或许是纯粹浪漫的阿基式俗世小故事中形式对比最为强烈的一部,诙谐的悲伤,苦难的幽默,自然少不了餐厅乐队小酒馆。微妙的难民题材被修饰玩转得出神入化,甚至比「希望的另一面」更温暖、更简单直白。在他的世界里,夸张的打光、鲜艳的色彩、古板的置景成为了表述人物的重要工具,虽然看起来是“僵硬”的,却比其它任何时候都更“柔软”,将不堪收敛掩盖在美好的情节中。盛开绽放的樱花树、乍现的医学奇迹、良心发现的探长,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温暖和就如颓丧生活的一束光打在了现实当中,尽管你知道它是虚构过的处理,可仍然在你心中燃起希望之火。阿基的这套作者风格已经相当成熟且近乎完美了,确认过是永远看不腻的大师“流水线”。虽然框架一直没有变,但那份无法剥离的人情味永远盘踞在这冷酷的人类社会中。
拿到擦鞋小钱,不怜随后被打,路人来去匆匆,唯我低头细察。厚脸皮处处赊账,到头来见面打烊,集装箱强行打开,难民人一动不动,闪光灯反应神速,一小孩趁机逃脱。我花钱偷偷提供食物,可回家妻子痛倒在地,好心人连夜送去医院,再回家男孩突然出现,要去伦敦却不知在哪里。诊断结果希望渺茫,面无悲色巧慰丈夫,无视探长好意提醒,不知情况只顾男孩,好在他也勤劳能干,寻父之路坑坑洼洼,编造谎言不打草稿,身着大衣手拿菠萝,奇葩造型雷住众人,筹钱顺便化解尴尬,他来送礼托为机缘,掏空储蓄只为送他离开,礼貌面对警察迟到搜查,只此对视探长心软放行。酒吧老板娘说的没错,我配不上我善良的妻子,她隐瞒病情让我完成使命,我却辜负等待帮助陌生男孩,我携你走过开满樱花的树下,你还想着为我做饭。
勒阿弗尔整体的灰蓝色落在平民居住区简易的房屋上,特别是马克思家外包裹的铁皮,延续了阿基考里斯马基影片画面一贯的冷峻,镜头调转屋内依然简洁、素朴,直到被一角的艳丽吸引,或是一支红色的大花石竹,三两只黄色的雏菊,或病房里几只鲜艳的玫瑰,你就会恍然悟出导演的高明,人性平淡的温情在考里斯马基导演的镜头里变得伟岸。吝啬的对白、精简的语句结构和大量静止的人物表情特写,像是在维持平稳的呼吸节奏,控制心脏的跳动,回归生活平淡真实的氛围。在这种徐缓的影片节奏中,若想意识到高潮,倒是更加容易。当镜头从妻子的病床前离开,镜头切换到天主教堂外正在为牧师擦鞋的马塞尔,阿基所有对人性关怀的提示,急速凝聚,变得清晰而有力量。
人文主义在考里斯麦基温情脉脉又充满pathos的[勒阿弗尔]里达到了高峰。显然,这是一部童话。只有用胶片才能拍出来的画面带上了油画质感,让这部仿佛静物画的电影散发着一种忧伤。这忧伤来自于时代:凡是冰冷的东西都是现代的(一切问题的源头来自于电脑错误),凡是人的东西都是复古的,这就是导演现阶段的世界观。能用构图解决的东西,他绝不多浪费一个镜头。就这样拍呀拍呀,直到他把镜头对准了一根花枝,并在里面看到了金子般的人性光辉。
主题就是真善美+白左圣母心,街区所有人都会主动帮助非洲难民,法国当局遣散偷渡客就是反派,在阿基心里这样的问题全都可以被理想化,基本把勒阿弗尔拍成伊甸园了。另外,看了阿基在11年戛纳发布会对记者们的态度和反馈,可以看出他过于自负,言谈举止没什么礼貌,不太喜欢。当然,只谈《勒阿弗尔》的话,优点也很突出,打光布景是教科书级的,营造出油画般的70年代色调,少特写多全景,固定机位空镜头很多,技术层面不愧大师称号。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御用女演员卡蒂·奥挺宁(2002戛纳影后),随一部部电影老下去了。岁月呀!故事讲一个帅气十足的老年擦鞋匠为一个偷渡奔伦敦找母亲会合却意外落脚法国勒阿弗尔的黑人小男孩奔走相助的经过,期间的各种邻居小人物们的亲密协作,一边为小男孩一边为擦鞋匠病中的妻子,暖暖的温情四溢,把平民生活状态中的最厚重最纯朴的善良用最简单质朴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片尾警官的意外反转实为惊叹。原来,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马歇尔带了几枝花给生病住院的妻子。持家的妻子:我一不在,你就开始乱花钱。马歇尔:我买的不贵,这些花刚好在打折。两秒后又纠正:我在胡说什么,我买的是最贵的。阿基总是在讲述小人物的平凡故事,也离开不了乐队的倾情演出。庆幸小男孩遇到了一群虽不富有却无比善良的人,他终于坐上了去往伦敦的船。做好事的人有好报,马歇的妻子的痊愈出院。他们牵手回家,有狗狗在等待,樱花也开了。完美结局。
这一部放了好久一直没看,不过说实话,阿基的电影我断断续续地,也一直没看全。很多细节非常有意思,是阿基的拿手好戏,尤其喜欢念卡夫卡那段。调色是大师级了。这一作正面对镜说话的正反打镜头比之前更多,不过倒不如之前的冰冷,更温情些许。结局是不太合理的,但反过来拍,不大团圆,也没多大意义,似乎很多桥段融进了阿基那奇异的风格中后,再不合理也会变得说得过去。这是一个童话。
台词言简意赅,画面焦点明确。后者通过两点做到:一、动静对比,除了主角以外其他人物静止,让主要角色的行动轨迹脱颖而出,这其中有点行为艺术的味道;二、明暗对比,以左上到右下为切割线,画面的斜处时常有一条亮带,人物从中心最亮点走向左下暗角消失,轨迹一览无余。导演很明确地知道片子的重点在哪里,想让观众看到什么东西。当然情感也是,没啥转折,一往无前。
阿基绝对是擅长“预视觉化”的导演,旁观角度侧面双人镜头、拒用正反打的对立视点、对角线构图、灰蓝配色、表现主义打光等调度手段与“救人一命即拯救全世界”主题冷暖交汇,精准的匹配剪辑、静帧与摇镜间替则保证了影片的流畅和紧凑。“你不在的时候,我有机会过了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本来,以为没什么不同。但是,忽然感觉,这种生活真的很有必要。”
4.0 这部电影可能是我对极简主义电影好感度的极限了,两个原因,一是,相对于无来由的恶,人更容易无条件接受无来由的善,二是,室内场景大多是舞台剧打光,突出了电影的非真实感,减少了我因极简的不解释而产生的总想问why的欲望。但是有一个问题还是没解决,就是你的极简省略的为什么是这些而不是那些,真极简的话,这个事儿30分钟也能拍完
只有消失的卷烟能提醒我这是个2011年的片子…补到的三部阿基电影里最有人情味的一部,虽然大部分时间还是无动作无表情的正脸特写(feat.新时代香烟),不过这次满是善良和希望。果然老年人们比较看得开,加上老年阿基导演也肯放过群众的小心脏了暗暗松口气。北欧果然已经逃不开难民话题,美化也好现实也罢,珍惜现世罢
4.5本是紧张刺激的猫鼠游戏,却在阿基的极简修辞下变成治愈人心的都市鸡汤寓言,挪用于前作的黑人男孩/狗/鲜花化身为勒阿弗尔的薄暮之光;你说的只是一个名字,而我说的却是一种文化。歌手夫妇在酒吧见面,男主以不动声色之气缓慢退出,有莫名的温暖。结尾不见死亡,却目睹满树樱花。亮点:菠萝;信封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