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死寂冰冷的未来都市,一座无爱无情的“死城”。一切都必须遵循一台名为“阿尔法60”超级计算机统治下的“逻辑”,若有违反者,都会被枪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表情木讷,生活思维受到严格的控制,丧失了一切人性本该拥有的喜怒哀乐。
来自另外世界的密探雷米·柯雄(埃迪·康斯坦丁 Eddie Constantine饰)开始了对阿尔法城的探索,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这座城市的设计者万布翰博士(霍华德·沃侬 Howard Vernon饰)带回自己的世界。在探访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万布翰博士的女儿娜达莎(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饰),两人相爱了。然而娜达莎仍然没有能够完全摆脱“阿尔伐60”的控制,约翰也被逮捕了,判为死刑。
第1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让-吕克·戈达尔
《阿尔法城》下载观后评论: #CineLumiere #Festivals&Series 长评 - 点燃那一支烟。电影借助一个反乌托邦的背景设定叙述了一个爱情故事,演员的模特式表演也非常契合主题。大量的长镜头构建起了视觉的连贯性,中近景镜头则帮助塑造人物和建立情感,尤其是男女主的中近景直视镜头 POV正反打的凝视感太强了,还有利用景别递进的正反打,也都很好的提供了情感支持。更强的凝视则是把缓慢的环绕中近景镜头加入其中,仿佛男主从女主的眼中走过,这种把静止的状态拍出了一种极强的张力。还有两场印象较深的特写,女主眼睛的大特写和男女主同框利用光影表达爱语的特写镜头。镜子在影片中作为延展空间的工具大量出现,还有过爆,跳切,负片,门框和阴影则更多的是帮助故事在画面上呈现一种无力感。配乐不太喜欢,尤其是悬疑感,泳池那场戏的荒诞感搭配上强节奏悬疑感的配乐非常难受。
把爱设置成了阿尔法城逻辑-理性-计算之域内和自由-诗歌-浪漫之间的桥梁。为了爱,男主杀了一路,女主恢复理智(有趣的是她丧失理智是理智计算的结果)。这没什么问题,但倒过来让明了的事太明了(比如阿尔法城的结构),不明了的太不明了(比如对时间的讨论)。尤其重要的是男主的游动目的性太强,以至于这具身体本身的丰富性没体现,反倒让诗歌之激情和理性“之激情”被拉平到了同一个平面,以至于根本不存在爱之时刻外的任何域外。这个绝对的现在甚至获得了普遍而不需要学习的语言。阿尔法60含糊带电的自我剖析和男主的侦探回忆在杂音中不断融合,让域外也不断被吸入域内,最开始属于实在界之声逐渐被理解,陷入单调循环。这一往复只能由爱的回扣来消解,那么爱是什么?如果你没有听见那语言,你就不会领悟。只可惜,戈达尔的杂音实在太多了……
对科学(智能方程式)科技(计算机)的滥用进行严厉批评和毁灭预言。在戈达尔的作品中算是比较好理解比较讲逻辑的一部。另一种《死亡诗社》。黑暗如何变成光?诗歌。(Alpha 60认为这个答案不合逻辑。)主人公杀死了本来想要带回Outer Countries 的von Braun教授,因为他是认为技术具有leading role的反面教材。Word, love, denk an Love. 从反乌托邦的角度讲,《1984》要优秀得多,对恐怖控制行为描绘得更为细致和生动,本片这方面是不合格的,更多的是类似于detective的故事,也因此noir风格更突出。夜晚外景的街灯、大楼灯光很美。
俺很喜欢哈哈哈。没想到这么文艺深情,那段讲爱的,就是挺美啊,也不矫情。我可以脑洞想象一下他可能是对安娜写的(从各大导演写情书的角度来说,这个赢了洪尚秀)。拷问那段联想到blade runner。也联想到伯格曼那部。语言,词语,逻辑,良心,诗歌。泳池刑场。悲伤之都。特别喜欢图像间的间隔,用标志,反相效果图,霓虹灯,箭头,其他物件….方法论啊!而且阿尔法的声音也不错。希望有朝一日在电影院看一遍!有点像,电影来解释一下恋人絮语。什么使黑暗变光明:诗歌。
受不了了,这次看戈达尔好痛苦,我很爱这个试图用情感和哲学对抗逻辑算法极权的设定,甚至我认为人类全盘接受机器教化就会无尽趋向于阿尔法城。但很抱歉,是电影节奏出了问题,是翻译出了问题,是英雄式主角出了问题,他的所有形式如常(声音实验or为间离出入的大特写)但已经到了瑜不掩瑕的地步了,即使很有共鸣,却全程靠安娜的脸苟活。ps.那个半死不活跟公鸭子一样压低声音的几个故作冷静的旁白,主角和阿尔法60,让我想买张机票飞去把戈达尔坟墓刨出来审判他。
于我而言,这是只存在电影中的奇想,不因它世界观已延伸至化外,抑或因着那不胜枚举的,连戈达尔自己都未能理解的种种概念、单位、符号。而是因为,在戈达尔的电影里,爱竟可引领着一个人,摧毁掉一整座建立在计算机之上的城市。若果诗歌与爱势必要成为理性与威权的对立面,以历史经验来看,恐怕人类只会主动拥抱异化。假如世界真的极端至此,叫人们一定要在与情感/希望共生的剧烈痛楚和对理智/逻辑的绝对服从带来的麻木不仁中挑选其一,前者毫无疑问会被弃之如敝履。
迷迷糊糊的把它看完了 有一种自己在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错觉 困得让人支撑不住 想起了第一次看2001太空漫游 同样也是这种感觉 十分典型的法国新浪潮拍摄手法 无数的长镜头 时不时穿插霓虹灯 这未尝不是一种对后世科幻电影的启发 它更像是一部歌剧式的1984 十分浪漫且充满诗意 主角们用爱和诗打败了ai 该怎么形容呢 或许每一个法国导演都存在着一颗对美好浪漫的心 银翼杀手应该受过它的启发 真的太有诗意了
#4th HIIFF# 聚焦经典。前获1965年柏林金熊奖。感觉是戈达尔对《1984》的一次读后感,技法肯定是相当有创造性,通过不断抛出设定和声画分离实现了对巴黎的陌生化,以此实施了一个极低成本的科幻片;不过很多地方也确实太玩闹。就算不说这些,就科幻本身而言本片也不算什么特别有想法,另外戈达尔应该也没有解构这个类型的想法……其实瓦尔达、雷乃甚至后来克莱尔·德尼的几个科幻片都比戈达尔这个有意思。
这世上也许不存在绝对的乌托邦,也不应该出现完全由机器和秩序所统治的冰冷世界。爱从来都是唯一能够治愈这一切的良药,关于爱的词条从来无法被轻易抹去,只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历久弥新。也许以个人之力无法抗衡所有的反对派,也许终究免不了为了理想而奉献自我的结局,但只要能够推动和谐自由的大同社会的建立,这一切又有何惧呢?也许在另一个平行世界,我们能够紧紧相拥,再也不用分离。
反乌托邦。绝对逻辑化的巨大计算机α60 控制下的城市。情感都是不可以存在的东西,流泪会被处决,激情是公式化的,没有爱,没有良知,没有诗歌。词典即为圣经,词语的本意会被改变,每天都有词在消失。(光年的错误不知是否为表现此故意为之。) 词语如果是被强行赋予的绝对含义,反而控制了人。体会才能感受到真实。最后的α60逻辑崩溃后的诗性自白来自博尔赫斯《时间的新反驳》
很严肃的黑色电影,讽刺着苏,不过这会疙瘩有点倾向于巴。一贯的反理性,预示着马上到来的五月风暴。阿尔法60是一台风扇的构思也太惊人了。声音与画面同时建构两个维度的实验,这也是疙瘩第一次这么大篇幅的将声音与画面断裂开。台词一如既往地玩着文字游戏,将这样一部严肃的政治科幻电影拍出黑色法式幽默的戏虐,不得不说太令人震惊了。(泳池杀人那幕戏令我想起了后来的昆德拉)
6.9。大师的作品真不是我等凡人能欣赏的来呀,本片沉闷无聊,看得人昏昏欲睡,而且还有很多晦涩难懂的旁白,把人整得云里雾里的。虽说这是部科幻,但不管是从场景、服装还是道具、化妆,通通跟平常无异,完全没有科幻感。所以不要把它当科幻商业大片来看,因为它是部文艺科幻片。影片批判的是那种过于逻辑、理智的、非人性化的科技对人类情感与爱的摧毁。
开篇30分钟差点没看下去,不知所谓的台词,怪异的腔调,女性角色的刻板化,然后看见了泳池,看见了人们在说着爱,看见了处刑,突然就觉得能看下去了,他们删除了文字,他们消灭了反抗的人,只是为了最好的社会逻辑,男主讲着尼采,讲着爱,看完之后也云里雾里,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太像一篇诗了,而我对诗歌的爱还达不到喜欢这部电影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