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再见语言 让-吕克·戈达尔
故事将发生在一对男女之间,有一天,他们突然不再说同一种语言,而他们的狗却意外开口说话了。
《再见语言》下载观后评论:神,神,神,神作!!!!!虽然打五星,但是绝
故事将发生在一对男女之间,有一天,他们突然不再说同一种语言,而他们的狗却意外开口说话了。
《再见语言》下载观后评论:
神,神,神,神作!!!!!虽然打五星,但是绝对不是力荐给所有人看,这部电影只属于小众,绝不是大众所能共同观赏的一个东西。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不是电影,这是艺术!左倾分子拍出来的电影,政治立场明确,不断出现的鲜血与狗,使得原本已经足够鲜艳的画面徒增几分粗粝的真实感,也许所有都是意象与隐喻:希特勒、国家、性、死亡、平等、男人、女人、船、鲜血……不论内容,单从画面上来说,也已经摆脱了单纯的电影,上升到一种形而上的境界,在现在这个纪录片都要求叙事的时代,导演却勇敢的剔除叙事,使它成为一个画面与思想融为一体的电影!我敢肯定,这部电影过了十年也不会有人真正看懂,因为这根本就是个哲学家一个狂乱的梦,我相信这部电影一切都是由戈达尔自己完成的,因为这是一部不可能由他人完成的电影,唯有戈达尔(9.0/10)
我相信即使是3D版也不会看出什么端倪,况且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想说的是:语言是人类专属的,但每个国家甚至每个地区语言都不一样,即使相互间翻译做到了信、达、雅也不能原汁原味,即使是说同一种方言的两个人之间也必定存在误解。说到动物,人不也是动物吗,动物也应该有语言,生命若真的是在进化人不也是慢慢才优于地球上其他生物吗?狗是动物中最通人性的,或许本片鲜艳却模糊的色彩真是狗眼中的世界,在某些方面不会人话的狗或许更强于人。所以语言有什么意义,你我看外国电影本就是刚好将就了的翻译,国产的也不一定弄得懂。电影从无声到有声发展至今,诺斯费拉图、科学怪人是比较有代表意义的默片,纵观影史电影中画面的意义还是大于语言。总之,语言不可能完美,即使最主观的画面也不可能让观众参透无疑。
【无评级】这才是影史上最令人生理不适的电影吧,看来拍摄普通电影已经对王者段位的戈达尔毫无意义了,他真正做到了用影像去刺激观众们的物理感官(视与听),这基本上是影史首例了吧。视觉上采用大量高饱和色系,听觉上直接是两个声道放不同的声音。看了几分钟发现这声道不对劲,戴上耳机后才体会到了何谓真正的“耳机党阵亡”。事实证明,耳机党最大的敌人不是音量,而是左右两个声道的联合刺激啊!我已经被戈达尔彻底搞晕了,真正意义上的看的脑壳痛,建议去体验下1h3min的写字声,真的能找回学校里粉笔摩擦黑板的声音。这是我看过的最屌实验片也说不定,但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这片会永远留在我的电脑里,以便我随时可以感受下影像所带来的“物理刺激”。(在电影院体验3D版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
再見。於是我背棄自己。於是這個背棄變得無意義。最原始的意義是,再見之後不應再有語言。最原始的意義是,遺忘、遺忘、遺忘。最原始的意義是,短評是一門藝術。可確實不太像藝術了。就是一場哲學辯論賽。現實確實壓抑卻也不必弄成這樣。這和盯著地鐵上的廣告二維碼尋找它的美和哲思,屬於一種行爲。不過哲理還是深。電影史這樣搞可以接受。這算什麽?算個先河吧,有存在的意義,有思考的意義,沒有太多美的意義(也可能因爲看的不是3D)。當然,這評論是就一流藝術家來講的。二流就是什麽都沒有。無限與零的差距。思想上,是我族類。也和電影史大致相同。值得認真論評。但是又不那麽願意。看,這就是不藝術的客觀化體現。
2D版;独立抽离了电影工业中摄影、音乐、文本三大基层,而将节奏、情节、结构实验性的推至二阶(虽然我还是认为这些近于一阶),在不断建立/破坏观众同影像的连结里得到验证这部对“语言”的探讨和塔可夫斯基的《牺牲》截然不同,它偏向一种联系性,而所谓再见语言,即消解联系,可以看成概念和实验的互文无可置疑,戈达尔依然在彰显表达,并且依然是“新浪潮”式的表达;阐明“人类通过使用语言去获得/抵抗与同类客体的意愿联系”,且主观认知的影射只有横纵两种展开方式;而影像对“狗(异物)”的反复强调,则多了几分来自幕后的不屑和揭露
感谢戈达尔,接连一个礼拜的每一天都沉浸在学业和疫情的焦虑里,每一個想看电影的晚上全部以失败告终。這片尘封在硬盘里不知道多久,没一次看得下来,今天坐在大荧幕前,从第一句箴言出来就被五雷轰顶,之后每一秒都如洗礼,色彩斑斓到仿佛眼睛回到了孩童時代,无法言说,无法交流,甚至无法贊美,因为尝试回归语言本身即是与戈达尔自身所彰显的,巨大的行动力再一次背道而驰,再一次选择牢笼,选择惯性,选择孤陋寡闻,而唯一合法的回应,只有疯狂的震撼,全身共鸣的热望,全副武裝的底氣,和生命力被归还的,蓬勃的感激。
戈达尔是把镜头当作意像来使用,这正是孤独的EzraPound半个世纪前在《诗章》中进行的尝试啊!高浓度的滤镜效果,猛烈到会让人受到惊吓的剪切,对颜色变异效果的痴迷,对声调波动的实验,以及所有这些探索所立足的——冷静的理性精神,企图通过符号直接呈现事物,取消主观性,取消连词,打破传统句法的专制,注重转喻而非隐喻,对经典的引用癖,充满分析力但又相信直觉、灵感和即兴发挥。对于政治、文化、诗歌、性别等问题的复杂涉及和略显诡异的知识谱系~掘井式的创作和漫长的创作周期,一切都太像了。
第一次看一个电影不知道该怎么打星 开篇引语“缺乏想像力的人只能在现实里逃避”让我感觉 哇一部有深度的电影哦 哇 果不其然 深得我完全看不懂 看了五分钟我都在怀疑我是不是找错资源了 这是“电影”吗? 于是暂停来看评论 哦 原来这是大师的实验电影 又回头坚持看 看完我不知道说什么 只觉自己读书太少 逼格不够 最多仅看到一些关于社会、死亡和性的东西 告别了语言只有像狗那样才能看懂世界?是这个意思吗?不明觉历 所以实在无从评分……
相较于2010年的《电影社会主义》,一如既往的庞大冗杂的哲学思辨,好在有了些许的“剧情”发展。相比之下,视听语言确有意外,似乎真的像特吕弗曾在怒斥戈达尔的信中写道:“我很作家/画家之间的争吵”。影像仅仅成了戈达尔手中的“画笔”勾勒了我们“眼中所见”确又“空无一物”的世界——印象派·莫奈·戈达尔。以上云云种种皆是徒有其表,妄自揣测,还是看不懂的(比《电影社会主义》能够触摸到一些)
好歹能看下来,比《影像之书》来说还有“情节“”所在。所谓解构电影,将情节、声音、镜头相分离,作为个体去给予观众以独特体验。2D与3D的展现自己无从而知。但音量的忽高忽低,左右声道的相互替换,无序的视频素材剪接,镜头的无规则调度,以及噪音的杂乱无章。抛弃以往日常的电影程式,用电影的各组成内容去实现分别拼接。在近九十岁的年龄,也能有如此的实验性的设想,是当代影人的劳模与领袖所在了。
二刷,太有意思了,有一个转场的叠画调度我从没在任何电影或者实验电影或是视频中看到过,先不说视听语言叙事啥的,就算是瞎搞里面有一个先河手法启发了无数的后来者!致敬!你懂你他妈会创造吗!只会在铺好的审美体系中战战兢兢!其他的都太契合我的喜好,弗洛伊德,萨特,斯拉夫进行曲,才疏学浅其他的没解读出来,都直插我颅内所有g点!跪!
穿衣服的都需要语言 来解释 争取 捍卫 脱下自己的衣服 拒绝语言 等于拒绝现代森林中的温饱和虚荣 感受不到语言的力量时 是小狗 感受到语言的力量时 是囚徒中的囚徒 有时候人会说自己喜欢动物 喜欢这喜欢那 因为只能喜欢 人除了喜欢什么都没有 人生来就是来喜欢一切的 什么都会适应 链子会成为动脉 囚徒中的囚徒会自诩为圣徒
个人不敢斗胆加以评判,只好引用佩索阿的话。戈达尔似乎与里卡多•雷斯很相像,“是一个纯粹的感觉主义者,他不理会事物的意义,他通过一种对宇宙的明确宗教观—异教主义观看事物。他服从于外部的感觉,也服从我们自身本性的原始元素,他所受到的训练是:事物必须被感觉,不仅如其所是,而且为了符合经典尺度和规则的某种理想。”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