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旺扎的雨靴 拉华加
入围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竞赛单元。该片由北京电影学毕业生拉华加担任编剧、导演,著名导演万玛才旦担任监制,著名摄影师吕松野担任摄影,青影厂陈中国和文学系孟
入围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竞赛单元。该片由北京电影学毕业生拉华加担任编剧、导演,著名导演万玛才旦担任监制,著名摄影师吕松野担任摄影,青影厂陈中国和文学系孟中担任制片人。
改编自才朗东主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生活在藏地农区的小男孩旺扎一直想拥有一双漂亮的雨靴。然而,等他拥有了一双雨靴之后,却一直没有下雨。他盼望下一场大雨从而能够在雨天穿上这双雨靴……
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 火鸟大奖(提名)拉华加
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 最佳导演拉华加
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 最佳演员(提名)周拉多杰
《旺扎的雨靴》下载观后评论:
有人说藏语电影或者一些其它的民族电影在当今时代在都显现出了一种故事平,话语少,镜头简单的趋势,好像这种类型的电影都能沾些艺术电影的片,都能以内在的情感叙事,打动人心。这种观点我是理解的,有些人就是想看一些地域奇观、人闻秩事,可到头来看到的只是自己平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小事”,觉得很没劲。他们认为前者类型的片子才是真正的民族电影后者则是跟风或被同化的结果。但是在如今社会如今现代,哪没经受过科技化、文化统一的洗礼呢?这类电影的内在就是想体现出一种对抗一种踟蹰,对过去和未来对信仰与科学的一次又一次质询,通过细至入微的小切口来窥见民族的现状,人们的疑问。也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很单纯的儿童电影,以童真的目光来唤醒我们对过去的思索,对记忆的追问,我们曾经都有渴望的事物拥有那份憧憬以及那份羞耻,只是岁月埋葬了
![旺扎的雨靴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927200326944089.jpg)
旺扎,在藏语里是繁荣、吉祥的意思。在物质丰富的社会里,很难想象一双雨靴居然都能成为梦寐以求的东西。虽然雨靴是雨天必备的物品,淌水、过小溪也要用,但是要用一张羊皮来换。日子再难,家长还是尽最大力量完成了孩子的心愿。幼童的心田受到雨水的滋润,一定能让希望之花发芽、绽放。遥想当年,我们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童年有玻璃球玩,有麦芽糖吃,夏天有新的塑料凉鞋穿,过年还有新棉袄,心里也是美滋滋的。这一切的背后,还不是因为人世间有疼爱子女的父母吗?感谢旺扎的雨靴,又让我们再一次回忆小时候美好、纯真的生活和父母的爱。
![旺扎的雨靴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927200326864073.jpg)
典型的学院派电影,是国内几乎没有的类型化儿童电影,和“马基德”导演的「小鞋子」非常相似,不管是故事情节,叙事节奏,人物弧光,摄影用光,摄影基本功很扎实,自然光线、景深镜头和画中框构图。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就是:旺扎第一次遇到售货人的雨鞋,三次狂奔,三次不同的景别变化,三次节奏明快的配乐,推动了整个剧情的高潮!更触动心灵的地方是片子最后旺扎与姐姐在稻田跑回家的那几秒钟。
与万玛才旦有关的电影每一部故事的最后都把悬念留给观众,让观众自己来想象影片的结尾,看到这样的电影感觉像是就是在身临其境。
![旺扎的雨靴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927200326905563.jpg)
连续几天下雨,旺扎看到别的同学都有雨靴,而自己却没有,于是梦想着有一双自己的雨靴,雨靴终于有了,但是却不下雨了,穿着雨靴上学的他又被同学耻笑和老师批评,于是他盼望下一场大雨,然而这是他们的村子正值秋收,旺扎父母找法师施法不要下雨,然而旺扎勾结法师儿子偷走法师木剑,没了木剑法师便控制不了下雨,终于实现愿望的旺扎跑在大雨前的山坡上。
怎么说呢,这个片子并不吸引人,尽管有很多伊朗电影《小鞋子》的影子,剧情也超级简单,吸引观众的点不够,摄影的特点很突出,也算得上是影片唯一值得赞许的了。
![旺扎的雨靴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927200326996547.jpg)
淡淡的压抑,大大的温情。阿妈偏爱孩子而有分寸,母爱让人为之动容,偷偷将羊皮子换了雨靴时太催泪。阿爸似乎很严格,但也会满足旺扎想要的铁皮青蛙,每次要教训旺扎时阿妈一拉,便不真动手,用羊皮子换了雨靴后默默接受,旺扎想看天气预报也放弃自己想看的节目,明知旺扎跟在身后也不揭穿。拉姆姐姐作为贴心大姐姐会陪着弟弟,陪旺扎一起吃饭的时候暖人心。一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二是父母之间的爱,三是友情。父爱无声,负担沉重,母爱绵长,细水长流
![旺扎的雨靴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927200326987309.jpg)
电影讲述了小男孩儿旺扎一直想要一双雨靴,却因为家里无钱购买心愿一直没有完成,在下雨天和同学们一起上学时也会遭到嘲笑,后来妈妈终于用羊皮给他换到了一双雨靴,却再也没有下雨,听说是村里的巫师挡住了雨,于是想方设法想要破坏巫师的行动。故事的结局并没有指出雨到底来没来,成人世界里的追求以及小孩子心中的愿望倒是不时在对比,拉姆姐姐也太好了。
之前看过应该是伊朗的一部片子,小鞋子,也是这样令人动容。
![旺扎的雨靴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30927200326881701.jpg)
确实还不错,前半段很像是《小鞋子》,对于儿童为了得到一件心爱之物的执念描摹,让从儿童阶段走过来的成人都能联想起当时那种从忐忑到兴奋的心态转变吧~后半段进入更为矛盾和现实的语境,父亲为了保住收成的挡雨和儿子为了穿上雨靴的祈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们都将希望寄托于阿卡雪达尔代表的与神沟通的凡人身上,成人与儿童、亲情与矛盾,人类的悲欢似乎并不相通,正因如此,才有了同一屋檐下不同的世界之分~
當有一天,旺扎終於釋懷了對他的熱望無動於衷的父親、不由分說斥責他在撒謊的老師、急於驅雨趕走他的阿卡雪達爾..· 當旺扎不再畏懼水窪,無論晴雨都能隨時奔跑,他才不會為盼一場暴雨而藏起一柄劍; 那一天,旺扎會知道,母親是母親,而鄰家那位喚他上學、陪他吃飯、背他過河、把雨靴借他穿、替他問佛菩薩要把糖果,又把蘋果還給佛菩薩的拉姆姐姐,是專程來人間,陪他長大一次的度母。 《旺扎的雨靴》
孩子和大人的悲喜并不相通,孩子渴望下雨,如此便可以穿上新买的雨靴;大人祈祷晴天,这样才能喜获丰收。电影的背后其实也是迷信和科技的博弈,天气预报说会下雨,大师就要做法挡住;村长决定去乡政府请气象局的大炮。全片拍的清新自然,小演员灵气十足,很多细节特别用心,失而复得的铁皮青蛙,母亲在自己无力给儿子买雨靴之后奋力的揉搓面团……不过,一张羊皮子换一双雨靴或者两把镰刀,价值不对等吧?
让我回忆起了童年对某些东西极度渴望的那种感觉,人到中年,再也没有了那种掏心挖肺的渴望,哪怕是人人都想要的比如成功财富。就是什么都变得淡淡。我几乎想不出在物质方面还有什么特别渴望的,也许是成熟了,认清现实,把那些不可能拥有的东西划拉出了自己的世界。渴望,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而如今像我一样的很多人却失去了。旺扎的妈妈真温柔啊,拉姆小姐姐也是。藏地的女性真是温柔。。。
旺扎是班里唯一没有雨鞋的,他渴望有一双雨鞋,妈妈用本可以换镰刀的羊皮给他换了一双雨鞋,旺扎有了雨鞋,天天盼望着下雨。秋收在即,大人们都盼望不要下雨,更不要有冰雹,他们求法师挡雨,旺扎和拉姆姐姐让法师的孙子,偷了法师挡雨的法器,暴雨怕是挡不住了……孩子的愿望单纯,但与大人的现实世界却背道而驰。电影没有让我们看到雨下下来后的境况,旺扎可能在大雨那天之后就长大了吧
确实很有万玛才旦的味道,不过整体基调会更稚嫩和清透一点。透过旺扎的视角营造出来的儿童心思很可爱。把塑料袋当成防水工具套在鞋外,学校里以物易物的交换,拿到新鞋兴奋得睡不着压在枕头下的宝贝心情都好真实哇。看来颇有种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感觉。对于一双雨靴的需求,包括得到雨靴之后求雨的心情非常单纯。叙事稍微平淡了一点,一直围绕着雨有种命题作文的感觉,这点有些可惜。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