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的万圣节,哈登菲尔德镇的六岁男孩迈克尔(威尔•桑丁 Will•Sandin 饰)用一把菜刀杀死了他的姐姐,当人们发现他时,他正双手血淋淋的呆望着天空,无论怎样问话,他保持着那个姿势一动也不动。于是,迈克尔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在那里,医生费尽了心思,用尽了各种方法,迈克尔还是呆望天空一动也不动。直到1978年的12月30日,迈克尔(东尼•莫兰 Tony•Moran 饰)似乎听到了某种召唤,偷了精神病院的钥匙,独自偷走回到了家乡哈登菲尔德。一场新的杀戮即将开始……
《月光光心慌慌》下载观后评论:
艺术作品里纯粹的堕落和恶意也是一种美学,我不喜欢苦大仇深、原本是个好人其实有苦衷的反派,那只会让我觉得他们既不纯粹也不坚定。迈叔的恶意和堕落是与生俱来的,冷静、冷漠、坚定、果断,不会被外因所干扰诱惑。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创作一些这样纯粹的变态了。那些真正残暴冷酷深入人心的杀人魔荧幕形象也只能成为渐行渐远的经典。创作者拿自己正常人的思维去美化粉饰恶,把恶加上真善美的滤镜,导致大部分的文艺变态都太有原则,甚至三观太正,例如家人是他们的软肋,不杀妇女儿童,劫富济贫,混乱善良的义警,每个变态杀伐果断的同时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虽然人物形象是很饱满很多面了,但千篇一律的也似乎有些乏味了。
【B 】作为低成本的B级恐怖片,其影像内核可是一点都不廉价,甚至比大多数电影还要精致不少。开篇第一人称长镜头的想法虽然不算新鲜,但却绝对带劲,是绝佳的作者表达。在这之后更是夸张,主观视角的运用与景别的变换,窥视者与被窥视者的空间关系,就像是给37年后的那部《它在身后》的一次调度预演。故事到了后半段,夜幕中的房屋像是不可触及的孤岛,将恐惧无限放大。而卡朋特也深谙其道,危机反复出现,而又从未正式降临。卡朋特动用了一切手段来让这个过程变得漫长而有趣,于是观影预期便不断累积,在过程中享受欢愉,而高潮仅有一瞬。当然了,要是没有卡朋特那惊世骇俗的配乐,估计成片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带着“神话”的期待,只看到“传说”的可能性,所有的人物都变成形式上的空壳,游弋于文本框架之外,主观镜头和沉重喘息的喧宾夺主让本可大有所为的内容也沦落为形式的陪衬,止步于猎奇式的观赏和呈现。《它在身后》想必是有不少借鉴,但优于本片的一点在于将“它”去人格化,降格处理为机械复制的追随者,自然略去意义阐释的必要;反观本片,Micheal始终以“人”而非“它”的面貌出现,如是借此探讨人性深邃显得文不对题,如是讽刺社会弊病显得剑走偏锋,以制度范围内的“人”做出反制度抵抗,力度再大角度不对,始终是无效且无力的。
从现在看来这部电影除了配乐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也没多少惊悚的片段,而且前面剧情的铺垫也太久了,都快一小时了,按当下人的节奏是完全不能忍的!而且愚蠢的美国人真的是一点安全意识都没有啊????!最后这个女主竟然还能逃出来?一开始她可是最先看到迈克尔的,结果小朋友一遍遍说有恶魔人她还不信!逃的时候往哪逃不好,偏要往自家逃,还弄丢了钥匙,就不怕害死两个小朋友吗???and迈克尔只是个精神病啊,不是超人啊,刀砍枪打从二楼摔下还能没事?你就说他不是恶魔人而真的是恶魔吧!
开头如鬼魅般的长镜头将观众与恶魔捆绑在一起前进,随着他的视点游移,杀戮之后遭受折磨随后我们得以解脱如灵魂升天。就这一下直接将观众拽入这场谜一般的屠杀之夜。随后大量的手持跟拍镜头增添不安与悬疑感,疑云始终笼罩,月光下面具时隐时现,几处惊吓的悬疑铺垫非常精彩。不死之身更像一道诅咒,节日就要用死亡来祭奠的惊悚。音乐实在是太经典了,导演亲自谱曲,作用非常突出,和影像相互成就。吐槽一下街区式恐怖片的房子都太像了。
难度极高:满满的原始创作冲动但非常精致且细节丰富;的确是一场邪恶的凶杀却极幽默甚至爆笑而丝毫没有令人产生负罪感;凶手主观视角又能消解权力。关于杀不死:这是影片的核心逻辑,信念可以扭曲现实。关于信念:片中展示了类似Spider的“恋地情结”,童年受到精神创伤的主人公被关进非人一般的精神病院,他的所有思维活动就停留在了离开家的那一刻,当他重返“故地”,本能性地会改造环境使其接近于断点的情境。
放到现在这个年代,《月光光心慌慌》的确称不上经典,人物性格不突出,故事老套,一些桥段颇有故意为之的感觉,总体看下来,对于现在这些对恐怖片有些许免疫力的人来说很不过瘾,甚至有些小儿科的滑稽。但在七十年代末,此片被誉为经典,我也无意猜度当时人们的欣赏水平,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影片的处理手法的确还是相当不错的,这些手法的运用虽然不是第一次,但可以说对后来恐怖片的确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喜欢开始的主观镜头非常富有创意以及丝丝入旋的配乐更喜欢最后镜头一转草地上已经没人的惊天反转对面具背后沉重的呼吸声感到不适不过比较值得吐槽的是脑残弱智的情节还有一些非常不合理的设置安排(为什么一点咖啡倒在裤子上就要把全身的衣服换了)最后提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电影里漏点的男性什么时候可以和露点的女性一样多#电影的性别平等
跟在身後擺脫不掉的夢靨,是萬聖節的殺戮,經典殺人魔的起點;很多地方都讓人想起"ItFollows",查了一下,原來網路上很多人在對比這兩部片,氛圍/配樂/鏡頭風格都很有相似感,以我對"ItFollows"的高評價,不可能不喜歡這部片;某些情節現在看來些許過時荒謬,但整體來說仍是一部經典的HorroMovie
这个boogeyman像个客体,而非主体,他像一个永恒有效的咒语;万圣节本来是有限度的无害的恶灵刺激,大家从恐惧中寻找乐趣,但杀人魔的出现使万圣节意义成真,对角色们来说变为纯粹的恐怖,不好玩了,但之前的逻辑移置到了观众那里——观众从影片中得到了有限度的无害的刺激,感受恐怖的乐趣,即两种虚拟的嵌套
42年前的老片了,所以不能要求太高了……配乐和面具实在是经典,部分情节的紧张刺激也很令人感同身受……但总的来说,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不算恐怖,男主各种不死也是有点扯,杀人时也有些磨蹭…总体一般般吧,看也可不看亦可不过话也说回来,就算是一惊一乍,也是以前这种经典看的比现在拍的津津有味
前面进展得不快,但耐心看下去之后,却增加了心里的恐惧,好就好在,观众明知角色会死亡,它却并不急于呈现这样的结果,等彻底铺垫满了之后,再来杀戮,反而更加的刺激,加上不少主观镜头的使用,观众仿佛身临其中,放大了银幕之外的恐惧感。后半段落入俗套,进程变快了不少,削减了神秘感,有点失望。
与温子仁不同,这位哥们的在为了吓人而吓人,而温子仁则偏写实一点。有几处的技法都是为了放松观众的神经才开始吓人,每次配乐的出现都在提示麦尔的出现,少了很多观众自己找寻的乐趣,我在想如果去掉那些具有暗示性的配乐会不会更好一点。这不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但我喜欢那个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