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占领了巴黎,克莱恩(阿兰·德龙 Alain Delon 饰)被误认为是和他同名同姓的犹太人,他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证明血统,否则就将面临悲惨的命运。经过千辛万苦,克莱恩总算调查到了犹太人克莱恩的家庭住址,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住址竟然直指他自己的家。
一切的线索表明,克莱恩似乎陷入了一个预谋已久的圈套之中,每一条他以为能够借此获得真相的线索,都如同蜘蛛丝一样的最终消散在了风中。虽然律师皮埃尔(迈克尔·朗斯代尔 Michael Lonsdale 饰)积极的帮助着克莱恩,但最终他还是没能够解开自己身世和这个名字之间的秘密。
第2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约瑟夫·罗西
《克兰先生》下载观后评论:
以寻找为母题而展开的创作思路几乎存在于叙事在电影史中的各个角落,利用悬置手法且至终仍未给出主角或观众答案的结局也并不少见,但连跟随主角开启寻找之旅后的整个过程都随着无解结局而变得不再重要的电影,似乎就不那么多见了。阿兰.德龙饰演的克兰历经寻找那个未曾谋面但却关乎己身命运的与其同名同姓的犹太人、与深陷种族身份内心焦虑而不断以行动缓解不安的过程后,终于在开往集中营的火车上露出了一丝过渡入神后的出神状貌。克兰最终没能找到答案,导演也无意给出解法,但影片结束后不禁要问,是否要给开始寻找一个合理动机、过程一个逻辑解释、终局一个意义赋予才能打消那个对本无合理动机、逻辑解释和实在意义的社会背景的困惑?本质上,这是一部讲述主角因对启程缺少困惑从而过程走向困惑、直至最后拥抱困惑从而与正常状态渐行渐远的电影。
#25SIFF @宛平,以往观影“害”了我,一度以为是个类似侦探小说的故事,看到另一个克兰先生家也有《白鲸》一书,又一度以为是人格分裂的心理悬疑,实际上只需牢记片首罗西的提示,跟着他看下去即可;选择阿兰德龙这样不会有任何人会怀疑他是犹太人的型男出演,绝对刻意为之,如片首强调并非个体而是多人经历提炼,首尾都出现的犹太女人所言都在体现“不会的吧”,想起本就刚逃离纳粹魔掌的汉娜阿伦特听到集中营的事反应也是无法相信,罗西正是用犹太人屠杀遭遇所有人都觉得的“不可能性”与非理性,来表达、告诫每个人都可能“轮到”类似经历别以为不可能,一如被裹挟进了去往地狱洪流的克兰;越琢磨越觉得魅力不一般,也愈发寒毛倒竖,多少历史事件的发生起初都是“不至于吧”,不愧是罗西,简洁、睿智、悬疑丛生,同时又有如此优雅的审美格调
23年上影节第五部,上班之后第一次看十点半的早场。反犹主义盛行的二战期间,古董商阿兰德龙意外收到犹太人内部报纸,并发现巴黎居然有和他同名同姓,甚至外貌身材都完全一致的另一个人。他借由众多破碎的线索在人群中寻找仿佛是自己二重身般的幽灵,却逐步深陷无法自证清白的迷雾之中,直至结局和其他犹太人一起踏上逼仄的列车。本作借用身份谜题的悬疑架构,以德龙疲惫而繁复的追凶历程(内核接近卡夫卡《审判》的荒诞感),表现出高压政策下人人自危的恐慌(即使德龙祖上三代都和犹太人毫无关联也被卷入浪潮当中),放在几年前的中国颇有现实意义。叙事节奏缓慢,镜头沉静而调色则呈现出某种青铜器般的古旧质感,和潮湿阴冷细雨连绵的巴黎街景配合得很好(而且和今天上海的天气也对上了)。让娜莫罗明明只比德龙大七岁,但观感看上去简直像是他妈。
8.0 20230613 SIFF艺海的冷气冻得瑟瑟发抖,也许也因为我们都是克兰先生,丧钟也为我们而鸣。第一部Losey,看电影时也许因为冷得无力思考,回去的路上越想越读出了影像的多义性。我是谁?克兰先生又是谁?加害者最终成了受害者,国家机器不保护本国人民却为虎作伥,任意入户搜查,任意把人装入大巴带走,冷漠自私的大众,从中渔利的乘火打劫者,一场洗劫就可清零的脆弱中产。Losey映射的当然是麦卡锡主义,但显然我们都有不一样的理解。结尾的NB之处一是首尾呼应,二是不告诉克兰先生到底是谁,可以有多种理解。不长记性的人类,这样荒谬的故事还要上演到几时?德龙先生的全裸背影杀impressive,中年大叔挺有范儿,几件大衣真是登样,睡袍酒醉金迷。莫罗老了就是有气场,好看好像算不上。男女就是这样不平等。
以为又是一部讲个人命运被卷进时代洪流的片子,但结尾来临时才忽然意识到不对劲,罗西想讲的绝没有那么简单,本质区别在于被动与主动的区别。看似男主是因一起飞来横祸被动去走访调查,尝试洗脱犹太人身份。但他其实一直是靠主观意识在行动,这个犹太名字的出现在他看来并不是一个时代符号,完全可以换成另一个无关时代的事件。这只是他一直在等待的一个契机,为了去追寻关于自我的真相,他的个人命运和时代洪流毫不相干,多少犹太人即将死去他并不care,他一心只想找到自我的真相。而结尾的厉害之处又体现出来,隐约照应却毫无关联的个人与时代的命运在这时交汇了,它们的目标和结局居然统一了,关上铁门的那一刻,个人走向虚无,时代走向死亡。
20230610SIFF。冲着阿兰德龙来的,没想到居然是《审判》的同人,赚了赚了,克兰就是K,所以不喜欢的原因也在此,用身份政治、自我认同、官僚主义等一切落在现实层面的批判手段去解读或二创卡夫卡,未免太表面。除去神秘荒诞的卡夫卡风格外衣,通篇内容不过是《审判》一开头就已经进入的环境。两本《白鲸》很直白地表达了两个克兰不过就是精装和平装的区别,亚哈追杀莫比·迪克,克兰要“杀”了克兰,真品消灭赝品。《审判》没有通过拟象现实来进入精神世界,而是直接创造了一个精神空间,人永动机一样在精神空间里跟自我搏斗,这个风格跟《白鲸》截然相反。阿兰德龙的风衣造型太像《独行杀手》,四十岁风采依旧气度犹存。
从中间开始渐入佳境,男主本来有种上等人的自信,既不关心犹太命运又有能从中他们的悲惨命运中捞一笔的快感,直到他也因乌龙变成了犹太人,他才意识到他的权力原来那么匮乏,克兰先生从他的名字变为他的处境,朋友不再那么尊重他,家里的财产也不再属于他,除了家之外的地方不再欢迎他,甚至这个家最终也消失了。这才是为什么他在结尾必须前往集中营,因为他的处境已经将他变成了犹太人克兰先生,他体验了这一切也共情了这一切,他没有经历过这一切的律师朋友就依旧是会报警的洋洋得意的上等人。(对清除东欧犹太难民漠不关心的法国犹太人也许也有类似的心理变化,可惜人在事先永远不会明白,如果别人不是人,那我也可能不是人)
对虚拟的一味自证反而让近旁的自身陷入实存危机,片子大部分时间都是慢吞吞的,很有耐心,同时大部分时间,他也无法摆脱被一些东西套住的样子。悲哀的是,这也是当时灾难中不太容易绕过去的命运冷酷感,看透的人,自认为无力还手。但片子有一个最大的亮点,主角对别人侵犯自己的财产、对别人闯入家中都表示极大的愤怒,显示了对暴力的绝对反抗,与此同时,也陷入了自己身份认同的执念之中。此时的阿兰德龙依然风采依旧,举手投足优雅尽现,特别是穿大衣走在雨后的石子路上更是动感十足。尽管因为年龄原因,静止的摄影已经不太凸显英俊,也可以说不太上相,但那种骨子里的高贵气质只要眉头一蹙,魅力马上就出来了。
2024.6.1 @SB 1)开篇的身体检查冷静利落,克制的镜头语言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冷漠。人像牲畜一般被贴上标签,身份认证即是判决书。2)两生花,画商Mr. Klein过着优渥的生活,赚着被打压的犹太人的钱;犹太身份的Mr. Klein过着窘迫破败的生活,四下逃离。当得利者被剥夺身份,不得不体验被剥削者的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感同身受。3)在这个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年代,人与人之间哪有什么信任可言,谁都可能在下一刻出卖你!4)结尾面如死灰的脸庞,随着大屠杀的人流,踏上没有归途的列车。施害者与受害者的界限消失了—双重身份在这一刻达成了极致的统一。
看到被抄家:是不是要结束了
看到上火车遇到娜塔莉:啊 是不是要这样带着遗憾结束了
看到结局:啊?
这部片子反应出来法国比老中人更懂得中庸之道,不仅战争中政治上如此,连人们的态度都是如此寸止…
不过我好像把主旨理解错了,还以为是在高唱人性之歌虽然克兰的态度也很持中…我承认我喜欢看讲德犹关系的片子无非想获得这样廉价的欣慰感,然后再在看到卖画的犹太人站在将要押送去德国的队伍中时感到难过。原来从本质上讲突出的还是一个命运无常,那我觉得多一颗星也值得了。而且4k真的很好看…
不过男主喜欢撩妹这一点我没什么头绪,难道这也是为了全面展现他的人性么
精彩之处是因为更切近过这样的惊悚而立刻能够调动情绪和理智代入与体察其中荒谬性和意义丧失 “犹太人”是官方定义是抽象符号是结构处境 任何人都可能被戴上黄色六芒星 只要他们说你是你就是 无论怎么证明自身都抵不过一条说明或错认 当人们直面到生命的赤裸才得以感受到人作为人的脆弱 正如阿兰德龙的罗贝尔克兰所说“我们还是太文明 太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在这个故事里比起鸡汤更像是一句对境遇的讽刺//虽然相对沉闷 但例如在咖啡馆镜子里猛然照见自己这样镜头在叙事下带来的心理惊悚感 着实能让人脊背发凉
伴着掌声散场,影迷间讨论着剧情,第一部电上影节影片后我想到了这样一句:究竟自证清白重要,还是眼前的苟且重要。
对于克兰先生的行为我难以共情,却又能理解这样一种面对未知风险的探究。我想这部影片背后对于犹太人及法国甚至部分国家有着很深的内涵,可惜我不是很了解。
不过作为21世纪把安全与身份看的理所当然的现在,愈发觉得此时的平安是多么珍贵的东西,或许未来战乱重新发生,世界格局发生改变,那时并不是某个国家的灾难,而且地球的灾难,望我珍惜现在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