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名 《又一年/来年/另一年》2010年英国最新高分剧情喜剧DVD中英双字
◎片 名 Another Year
◎年 代 2010
◎国 家 英国
◎类 别 剧情/喜剧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英双字
◎IMDB评分 7.9/10 (2,296 votes)
◎文件格式 XviD MP3
◎视频尺寸 576 x 240
◎文件大小 1CD 50 x 15MB
◎片 长 125 Mins
◎导 演 迈克·李 Mike Leigh
◎主 演 吉姆·布劳德本特 Jim Broadbent ....Tom
莱丝利·曼维尔 Lesley Manville ....Mary
鲁斯·西恩 Ruth Sheen ....Gerri
Oliver Maltman ....Joe
Peter Wight ....Ken
大卫·布莱德利 David Bradley ....Ronnie
Martin Savage ....Carl
卡琳娜·费尔南德兹 Karina Fernandez ....Katie
Michele Austin ....Tanya
菲尔·戴维斯 Philip Davis ....Jack (as Phil Davis)
伊梅尔达·斯汤顿 Imelda Staunton ....Janet
Stuart McQuarrie ....Tom's Colleague
Eileen Davies ....Mourner
Mary Jo Randle ....Mourner
Ben Roberts ....Mourner
David Hobbs ....Vicar
Badi Uzzaman ....Mr Gupta
Meneka Das ....Mr. Gupta's Friend
Ralph Ineson ....Drill Worker
Edna Doré ....Allotment Lady
Gary Powell ....Man in Bar
Lisa McDonald ....Girl in Bar
Nicolas & Nathan Jarvis ....Baby Isaac
◎简 介
春天,婚后生活一直非常幸福美满的盖里和汤姆在陪伴盖里的孤僻的同事玛丽。盖里的工作是医学顾问,而汤姆则是一名地质学家。那天晚上,玛丽喝醉了,晕晕乎乎地抱怨自己的美好生活全被毁了。盖里和汤姆有一个30岁的做社区律师的儿子——乔,两代人的关系非常融洽。不过随着他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一个一个都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乔还是单身一人。
夏天,某个周末,肯来到伦敦拜访盖里和汤姆。肯是政府的工作人员,他和汤姆的朋友是同乡。那天晚上,肯喝得酩酊大醉,不断地抱怨生活的悲剧和孤独。第二天,盖里坐在门口晒太阳,其他的几个男人在一边玩高尔夫。玛丽来晚了,她一直在担心自己新买的二手车。看到肯后,单身的玛丽春心大动,可是她拙劣的调情技巧却让肯哭笑不得。毕竟,玛丽是一个善良但是没有太多爱情经验的女子。
秋天,盖里和汤姆结束假期回家。儿子乔给他们准备了一个小型的欢迎会,他把自己的伴侣凯蒂事先藏在了门后。凯蒂是一位专业的理疗师,她立即就得到了公公和婆婆的喜爱。玛丽也被邀请来了。可是她却似乎有些嫉妒凯蒂。在喝茶时间里,她的表现一直是粗俗且无理的。虽然大家都理解玛丽是因为自己的新车有问题而出气,可是玛丽对凯蒂的态度却让生性温和的盖里和汤姆十分不解。
冬天,盖里、汤姆和乔开车去凯蒂的老家,去参加电影下载她哥哥罗尼的葬礼。在葬礼中,罗尼那许久没有联系的儿子卡尔姗姗来迟。葬礼结束后,卡尔对死去的父亲大发雷霆,而且他还要求所有前来送葬的人立即离开他的家。无奈之下,盖里和汤姆邀请卡尔到伦敦,和他们同住一段时间。于此同时,玛丽也毫无征兆地来到了伦敦,她情绪失控,和茫然不知所措的卡尔一起大口抽烟。起先,盖里并不想邀请玛丽一起喝茶,但是玛丽却为自己以前的行为道了歉。同情心使然,盖里让玛丽进屋。在餐桌前,这些人聊着天。盖里和汤姆回忆着自己年轻时做驴友走天下的日子;乔和凯蒂则在憧憬着他们即将开始的巴黎之旅;卡尔收敛起了自己的脾气,轻悄悄地喝着啤酒、吃着晚餐;而玛丽,只有自己一堆乱糟糟和空荡荡的过往——没有回忆和憧憬。
春夏秋冬,生老病死、亲情友情、爱与希望……唯有光阴在不止地流逝……
一句话评论
《又一年》是一部含义隽永、清新可人的影片,迈克·李在其中向人们展示了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卫报》
影片说讲述的是一对中老年夫妻的日常起居生活,可能只有迈克·李才能处理如此复杂并具有寓意的题材。
——《镜报》
影片的完整和四季的呼应让人们明白这是一部完整的、富丽堂皇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完美的影片。毫无疑问,《又一年》是迈克·李最好的影片之一。
——《每日邮报》
《又一年》是一份关于不开心的人们的研究报告。在影片中,这群人反观自己的生活,并且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
——《独立报》
◎剧 照
幕后制作
虽然整部影片看上去充满了生活气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生老病死、爱情悔恨、生命生活的普通故事。不过要在这样的影片中表现出色,绝对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奇观化的追车和爆炸,这就要求演员们要能从内心出发,从情感认同的根基上塑造人物。
影片中的那些主演,都是迈克·李的手中干将,吉姆·布劳德本特、莱丝利·曼维尔、鲁斯·西恩都曾经和迈克·李合作过《秘密与谎言》、《折翼天使》和《维拉·德雷克》等著名电影。此外,英国国宝级的大卫·布莱德利也现在了影片中。谈及影片的拍摄,这些敬业的演员都说十分辛苦。鲁斯·西恩说:“这的确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因为在拍电影的过程中,我根本不知道这部电影最终会是个什么样子,剧本里写的是片段化的生活和场景。所以我根本不知道整个故事是什么,故事的发展、结局最终会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呈现,我都不知道。只有等到影片的主体拍摄结束了,迈克·李和我们一起看样片,他说不错,这样就可以了,我们的工作才算做好。否则的话,这些镜头都要重新拍摄。盖瑞这个角色对我来说,简直就像是横空出世一般。我是从当中开始扮演她的,也就是说,没有预设、没有成长历程。从影片的一开始,她就有自己的性格和个性。塑造这样的人物是最困难的,因为没有什么铺垫,而且一开始就要把人物塑造的真实可信。最困难的事情还不在于此,最困难的是导演并不给我们太多的指导,他要我们自己去理解人物,去感受人物的生活。这可能就是影片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浑然天成状态的原因吧。”
吉姆·布劳德本特对影片的观点也是类似的,他说:“这部电影里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从头到尾都是简简单单的家庭生活,这样的故事非常难以把握,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表演是不是合格,是不是导演心中的那个样子。对于影片完成后的效果,我根本没有把握。可以这么说,我表演完了之后,对影片还是没有概念的。但是与此同时,我又能感觉到影片的真挚和可爱。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就好像初恋一般。在我们的工作完成后,迈克尔开始了剪辑、配乐、调色等工作。可以说整部影片的成型、效果、质感等等特点,都是迈克尔·李完成的。”
简单地说,最新电影《又一年》说的是一对幸福的夫妻和他们周围一群不幸福的朋友的故事。曾出演过《艾利斯》、《年轻的维多利亚》等片的英国老牌男演员吉姆·鲍德本特与曾出演过迈克·李的《热望》、《折翼天使》、《维拉·德雷克》等片的“御用”女演员鲁思·辛在片中扮演汤姆和盖瑞这对相守了40年的夫妻。他们住在伦敦郊区,一同把儿子乔抚养长大,一同打理家中的花园,一同为盖瑞难搞的大学同学玛丽和汤姆的一喝酒就满嘴胡话的朋友肯处理难题。当然,他们的生活中也偶尔有些小波澜,比如乔的新女友、一位亲戚的突然死亡、工作中的问题等等。迈克·李按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顺序,展现了这对普通夫妻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以及他们如何度过。如同《甜蜜生活》、《职业女郎》、《无忧无虑》等迈克·李的其他作品一样,《又一年》情节琐碎,没有剧情高潮,却自有一种久违的打动人心的力量,提醒着我们即使最平凡的生活也有不平凡的感悟。
“我总是被认为是只会拍关于普通人生活的故事,没错,这就是我作品的全部。”迈克·李在影片的发布会上如是说。有记者问到为何迈克·李的影片总是在探讨人生中的一些沉重的话题,却总能以轻松有趣的角度讲述令人很感慨的故事,迈克·李回答说:“生活本身当然更复杂,但是我认为电影可以不必如此,电影应该给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也可以鼓励我们解答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至于影片为何以四季分为四段,他解释,之所以按四季变化的时间顺序来推进,是为了通过汤姆和盖瑞花园中植物的变化,将汤姆和盖瑞的生活纳入整个自然世界中,“我们想创造一个世界,让你能感觉到四季的更替,感受到主人公呼吸的空气,领悟人与大地的联系,从而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共鸣。”关于影片的主题,迈克·李说:“这部作品是关于我们如何对生活妥协,如何面对彼此,如何面对真正的自我。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学习怎样享受生活,在我们慢慢变老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一些紧要的问题。”
谈论影片重要主题之一“人的老去”:
《又一年》以我们的方式讲述了逐渐老去时我们如何生活,以我们自己的方式与别人发生冲突。可惜的是,影片并不能提供解决方式,它只是表现面对严酷的生活时我们的所思所想和情绪感受。
回顾拍摄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长片时遇到的困难:
我认为这些人并不枯燥乏味。我们都是人类,从这点上来说,我们具有无限的吸引力。我经常在考虑如何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因为我就是他们的一份子。
莱丝利·曼维尔提及自己扮演的角色 Mary醉酒的那一幕:
我从未演过此类场景。对我来说,这是个有待开发的新世界。但是,我并未使用什么特别技巧来饰演这幕场景,只是事先单独准备了一下。而且,我们都知道跟迈克·李合作就意味着需要快速转换状态。这就是我在拍摄过程中所做的。
花絮
·影片在公开上映前参加了戛纳电影节和伦敦电影节。这是迈克·李第13次参加伦敦电影节。
·虽然《又一年》没有在戛纳获得任何奖项,但却是那届电影中获得好评最多的影片。
·影片的制作成本为120万英镑,这笔钱是英国电影理事会投资的。
·因为迈克·李长期合作的制片人西蒙·钱宁-威廉于2009年突然辞世,所以乔治娜·洛成为了本片的制片人。乔治娜·洛和迈克·李的合作开始于1993年的影片《赤裸裸》。
【电影截图】:
《又一年》下载观后评论: 迈克·李的天人之作,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死生况味,尽在其中。1.呈现平淡质朴的日常生活点点滴滴,表演浑然天成,剧作滴水不漏,在极尽真实的对话与动作中,处处细节都值得回味咀嚼。2.四季段落分别用了四种摄影与调色风格(春之明净,夏之暖绿,秋之亮黄,冬之灰冷),各段主要情节进展也契合于四季的气格(憧憬新生活,得到与重聚,情感收获与折损,死亡与孤丧)。3.片中“猫和老鼠”理想夫妇的幸福生活,更多是为了反衬、引出与观视几位饱受离丧、失意与孤独之人的心路历程。例如,以幸福感自评为1、无力做出人生改变的奶奶起首,又收尾于餐桌上忧伤寂寥的玛丽(渐隐去周围幸福者的话语声);每段都有新人物,唯有玛丽贯穿始终。4.冬季段落占比高达35%,亦可见出迈克·李对衰老、死亡与痛苦的专注体察,许多人的人生,就是如此酸涩无奈。(9.0/10)
正值同年侯麦逝世,这出作品起初的结构展开颇似致敬侯麦的味道,不用鲜明的镜头语言去向观众强调场面性,而是让观众自己从人物生活化的交流的点点滴滴中去发觉出意义。不过从中段秋季开始,迈克李自己的风格本色还是逐渐清晰起来。工程师一家用冷幽默的处事态度来看淡人生的故事主体表象逐渐褪去,实则是以他们一家为引子与观察者,聚焦于一个因行为弱点难以被主流理解体谅的可怜人,因始终放不下自己对人生的虚妄期待而越发陷入因卑微而挣扎,因挣扎而越显卑微的恶性循环。而且从迈克李的镜头对她的痛苦反应的抓住不放,而同时照见了一个在外人看来生活温情美满,找到了自己怡情自得方式的家庭,对亲人以外的人际圈依然只能报以冷漠的社会现实。这种冰冷社会的无力感似乎已让传统基督教所描绘的对需要帮助的他人应天下一家的无私博爱精神早已无影无踪
一直挺担忧变老的 除了担心自己物质生活过得窘迫或者大不幸得老年痴呆之外最害怕自己上了年纪应付孤独的能力下降 那种一个人无法快乐的无助凄凉让我宁可早早的死掉也不愿意承受 但另一方面我又对自己的老年很有信心 因为我一直很独立很自娱自乐很喜欢一个人 而现在这个阶段的我如果能顺利度过 那老年生活必将也被我的今天安排妥当 如果这个阶段不顺利 那可能我将不打算拥有老年生活 玛丽躺在沙发上说打算去新地方生活重新开始 虽然这个孤独神经质的女人没能经营好暮年生活 但我还是很佩服她此时还有重新开始的想法 毕竟悲观如我 如果47岁生活还没有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不想要活着了 希望 我47之前就拥有理想生活和满意的自己 也依然有这份执拗和悲观 不要在又一年之后 空洞的活着折磨自己 Ps 迈克李电影也偏话痨
这部电影中的Mary让我想起远在杭州的姨妈。姨妈是个美女,50岁有余,我高中的时候说她长得像我们年轻男生的“大众情人”波多野结衣“,整得全家狂笑。但是姨妈终身未嫁,却又终身觊觎爱情。每次去杭州,急于给我找对象的也总是她。看完电影之后,我觉得她就是生活中的Mary,还好在她的生活中还有一个身体健康的母亲和她聊聊,以及伴之而来的痛并快乐的俄狄浦斯情结,否则“无限的寂寞”绝对会摧毁她的神经。这就是Mary这样的人物在现实中的折射,当然这样的折射早已飘扬过海,在我这个观众过度敏感的潜意识里从伦敦漂回了家。恐怕这就是迈克李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因为它不再是电影,借用罗杰艾伯特那句俗套的回忆录名称,它是Lifeitself。
真要较真一下,我(只是我吗?)不无可能成为另一个Mary啊。本质上和她一样,拿一种滑稽的无畏当令牌,敷衍每一个质疑的念头。我对朋友说,我不认为她的可怜是意料之外的事,也体会不出她年轻时充沛的情感会有多么动人,我只有一个怀疑的想法,她是否从成年选择爱情的那一刻起就不了解自己。我不同情她渐老时不忍过目的表现,我同情她不愿意停一停她的聒噪去留给自己一些空间。为了杜绝我的不无可能,我不应该定向的认为成为Mary只是不了解自我导致,我至少必须拿出愤青的样子,因为我最近总是想起Mary。你看,Mary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带给世界各地的Mary就来时们焦虑。
#MUBI,好久没看到如此精彩的台词和表演,犹如上了一场人生课,让人省察如何面对不可避免的老去或死亡,减少痛苦和孤单,好像这是唯一成问题的问题。想起两顿饭局,其中一位女士,牛津毕业,金融行业高管,爱好是赛车,到处飞看赛车比赛,自己也拥有包括法拉利的几辆车,两次吃饭时都提到她的前男友,说的内容不少,有些细节,有些重复,有些怀念,我以为是近期才分,后来了解到其实分手有近二十年了。如果这是我的朋友,我想我会选择介入,尝试沟通,让她走出回忆;但西方人的朋友关系中认为,介入这种私密情感是很无礼的,只能在餐桌对面隐藏惋惜之情。。。
单纯老年电影版《奥丽芙基特里奇》。故事走向说实话没想到。原先以为是群戏或者至少是以Tom和Jerry夫妇为中心,没想到最后落脚点是Mary。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从没进入过Mary在Tom和Jerry家以外的生活。所以在我们同情Mary的同时却又感觉我们可以离这个角色更近。语言和人物塑造都很好。题外话,不用说等到老年了,就我现在快30的年龄都觉得单身和非单身人群已经是完全两个世界了。作为单身人士,确实很不好意思打扰非单身人士的生活。非单身人士又从根本上不需要单身人士的陪伴,所以大家只好慢慢疏远……
四星半。与其他讲述孤独的片子很不一样,这个片子是以一个温馨的一家四口来反衬周围几个人的孤独。这一家越温馨,越能体现出那几个人的孤独感。秋天和冬天的三场聚餐戏拍得不错,玛丽尤其演得好,大概可以提炼出主题:真正的幸福是平静如水而无需张扬的。最后餐桌吃饭那个移镜头很不错。另外想说一点,跟《一一》及《天水围的日与夜》以及是枝监督等亚洲同类片子比,欧洲这一类片确实差点,他们发力点往往靠密集的对话说出来,而不是日常化的戏剧动作展现出来,这是唯一的遗憾(也可能是欧亚思维差异所致),剩下的都挺好的。
剧本牛逼,两笔就写出一个人,还有细致入微的细节和幽默!不容女权来抨击,不容青春做借口。人的弱点在于交谈焦虑的迫切,夫妻结合的关键意义可能在于某项活动结束以后马上分享意见的优势。当其他人对交谈和孤独充满焦虑的时候,夫妻的焦点则简单得多。他们并非不会孤独,但只要面对彼此和孩子就好。而飘荡的个体会靠近稳定的群体,最终意识到他们并非群体中的一员。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一个单身的人恋爱了是会咨询已经在一起很久的couple还是同样单身的浪子呢?至于工作,人总是会跟不上时代,一起变老则简单得多。
旁观者的挽歌。Mary逐渐从家庭中脱离先是对话上的,Mary春季讲话,家人还在肯定,到了夏季开始敷衍,秋季否定,而冬季已经完全插不上话了。在影像上则更直接,冬季,Mary先是被阻挡在家门外;继而跟Gerri一家在客厅会面,Mary因坐在沙发上,其他人都站着,肩部以上全被切掉,Gerri一家都在她之外;到了末尾的晚餐则更加残酷,即使摄影机绕着餐桌转了整整一圈,也都无时无刻小心翼翼不让她入画,摇开在家人之外,随后家人出画,对话也消失了,开始了Mary漫长的自处时刻,也是电影的终结。
當你不能夠、不再願意記起生命中有任何值得讓自己快樂的回憶,頑固認為只有a different life才可以改變現況,再看不透那些令自己失眠的困擾。我們都渴望過著Tom和Gerri的人生,事實上大部份都是Mary、Ken、Ronnie,甚至乎Carl。戒不掉的瘀癮,喝下一杯又一杯悶酒,偶爾在密友前崩潰大哭,滿心歡喜買來的車卻只演變成另一個負擔,對酒吧陌生人的幻想,向錯誤的對象表白,就連母親的喪禮也錯過。一年又一年過去,一年又一年對自己產生怨恨,一年又一年的無所作為。
出乎意料的二刷,看了几十分钟才发现之前看过,怀疑我八年前马的想看其实是看过点错了?不过这种致郁系片真的是常看常新。这部平淡的影片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跟观众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动,片中所有人都既是旁观者又是被观察者,同时又在被观众观察着,观众可能在里面又看到自己或看到身边其他人。说着孤独和死亡这样如此痛苦的主题却表现得极其克制,一切都只是日常平淡的对白,但谈话间观众就可以瞥见他们的一生,这剧本真是牛了大逼了。看前提示:片是好片,但极度致郁,谨慎选择。
四季的色调变化非常漂亮,在周围从亲人到朋友到病人一片不幸的中老年人生的衬映下,汤姆和杰瑞的幸福家庭生活简直呈现出一种若即若离不近人情的可憎感。我太能共情Mary这个角色了,她就是我所恐惧的未来,工作二十年依然单身不成熟没房没存款,卑微地想从朋友稳定完整的家庭里沾一点光,最后却还是那个没有提起过的局外人。完满的家庭结构作为普世价值所推崇的社会单元形态俯瞰这些流离破碎的loser,一年又一年掌控他们又排斥他们。莱斯利曼维尔演技太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