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钢琴家 罗曼·波兰斯基
根据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作为一名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
根据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作为一名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躲避那些野兽的搜捕,依然在波兰的犹太人居住区住着。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终于等到黎明来到……《钢琴家》下载观后评论:
这片分了三四天才看完,曾经一度想抱着电脑去朋友家一起看。开始有几段特别残忍,坐着轮椅的老人被直接从阳台推下去,纳粹随意鞭打老人,直到看着钢琴师的爸爸买了一块糖小心翼翼地切成六小块大家分了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一家要散了。分开之后,电影着重在播钢琴师的片段,让我的心情平复了很多。毕竟一个人面对困难,要比和爱的人一起面对来得更勇敢一点,毕竟我们总是害怕会给爱的人增添烦恼。前几天和爸妈还有他们的朋友一起吃饭,席间,一位叔叔说他的孩子特别害怕他去跑马拉松,开玩笑说怕他挂了家里没人赚钱,虽然大家都哈哈大笑,但是我特别能理解。作为独生政策下出生的孩子,在没有遇到爱的人之前,父母基本上是我们心里最重要的精神支撑了。
真是矛盾前半部分对纳粹恨之入骨,最后半小时又开始为那位德国军官感到不值,尤其是在了解了他的生平和善举之后其实每一个种族民族都一样,有善有恶,立场不同,各事其主,要是真说起来,俄国最后将德军官折磨致死这一点也不太人性但是这不是我们能够评判的,毕竟我们不是被丢下阳台的老人,没有被送进集中营,没有被赶到大街上射杀,没有眼睁睁看着家人朋友去送死,没有经历过命悬一线的恐慌,没有饿到昏厥病到意识模糊,我们不是当事人,没有权利为任何人开脱,没有权利说任何报复是人性泯灭因为对于曾经遭受过痛苦的当事人来说,原谅太难太难了,即便是下跪道歉,原谅二字也太重了love & peace
这是今年我看过的最佳电影了,战争纪实片一直不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因为直面真实的历史,尤其是战争历史是会让我很害怕的事情,看完之后都会不停地想起炼狱般的战场以及挣扎、苟且偷生的人们,和历史保持距离却保持对这段历史的意识是我一直用心维持的事情,钢琴家算是我无意间点开的电影,很真实,也真实地让我感觉到痛了。人性的泯灭,战争的无差别伤害,唉,实在有太多太多东西蕴藏在其中,短时间我也没办法好好总结这部电影,等我哪天再回想,好好整理完思绪再来写写吧。
拍得太好了但是也太痛了是以后估计不敢鼓起勇气多刷几遍的那种好跟那种痛看之前先哄自己,这都是真的,看完又要哄自己,这都是艺术加工过的,实在是好难受看完我的第一反应是赶紧搜一搜演员们的现状,看到军官还出演过复联才好像有那么一点点实感,会觉得他们现实真的过得不错的片子既然拍出来了,就难免会被比较,但是我觉得明明就是各有各的好,海上钢琴师是破碎又完美的终极梦想,辛德勒名单是全人类伤痛的具象,而钢琴师是冷血摧残对个体的迫害与爱,都很好,我都喜欢
充满了人性、杀戮的影片,从开篇的第一炸开始,全程揪着一颗心,完全与他共情于水火。纳粹的罪业已经不能用恶魔来形容了,导演便是其中纳粹所屠杀的犹太人,更切实更主观的看到了战争是什么?战争会怎么样?人民会怎么样?一个国家的意志必须坚定!我也意识到了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肩负的责任是什么。我庆幸我生在这个年代生在中国,我为我的祖国强大而庆幸。希望世界和平,远离枪炮子弹,不要有杀戮,因为人民才是杀戮的牺牲品。
没有过多戏剧化的情节,平实冷淡的黑白镜头还原了当时的历史,看着纳粹分子把犹太人当羊群一样随意扫射,让我第一次对当时的迫害有了清晰直观的认识,看着犹太人无力反抗,只能默默接受自己未知的命运,看着钢琴家在家人遭受迫害后为生存而到处躲藏,在生存面前财富一文不值,音乐也许是唯一在艰难时刻安慰他的精神力量。还有对于人性,到底是什么让纳粹分子如此泯灭良知,同样是父母生养的哺乳动物,是什么让他们对同类如此丧心病狂?
残酷的战争,飘摇的乱世,犹太人的命运沉浮,沉重的战争题材却因为音乐与艺术的视角而变得独特。和一般二战题材的影片不同的是,影片并没有去渲染痛苦,放大感情,反而是以一种异乎寻常的真实手法,去找到最冷静的,最不带情绪的叙述手法来讲述。就像,当一个纳粹军官突发兴致从一群犹太人中挑出几个趴在地上,双手抱头时,个体的命运早就被这场战争安排妥当,这时,迎接他们的恐惧不再来自于未来的未知,而是未来的已知。
人性的微光在闪耀。战争之后,没有胜利者,更没有人值得骄傲。战争是全人类的浩劫,即使是正义一方,也曾杀死过“别人的儿子”。善恶并非非此即彼,我们需要做的,仅仅只是在挣扎与对抗中,尽力保存一丝善的信念,好似滴水,微不足道,但没有滴水,何来海洋……片子让我想起《沉静如海》《辛德勒的名单》和《黑皮书》,善恶并非非此即彼,身份与宿命带来的恶开出花来,就是人性的希望所在
记得之前看《钢琴家》,从来不开弹幕的我鬼使神差地在01:29:32 打开了弹幕,看到一句“怎么还不到海上弹钢琴?”……又默默的关上了弹幕 看电影应该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尤其对于纳粹题材的电影,我们更应该心怀敬畏,认真体会,以表达我们对于和平年代的感恩,毕竟这类电影不是相声,也看不出乐呵。 罗曼•波兰斯基,生日快乐~
钢琴家是幸运的,一路上有那么多帮助他的人,可能是美式英雄主义电影看多了,一度以为他会反抗,然而并没有,现实是残酷的,看完才知道竟然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感觉很震撼,一个人为了生存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是很伟大的,以一战二战为背景的电影感觉都拍的好好啊,只不过都是不敢看第二遍,最后的德国军官真的很帅啊,我竟然看出了和钢琴家的cp感,我有罪,蹲墙角去了。
斯皮尔曼被同伴藏在公寓里,听到隔壁传来钢琴声,我以为“钢琴家”的故事会就此展开,可是没有。反而是在他最走投无路时他能够坐下来,完整地弹完一首曲子,真实地触摸到琴键,就好像战火纷飞的世界里,两个知音相遇,他们都放下防备,被音乐之水淹没。这部片子把斯皮尔曼对食物的渴求拍得较为细致,食物和精神食粮终于不再是二选一的关系了。
这不是普通的控诉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故事,就是在说人性。德国军官的出场很短,却至关重要——纳粹也是有人性的一面。影片也刻画了犹太人的人性弱点。导演的表现手法很克制,不卖惨,他只是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然后平淡地讲述出来。开头结尾都是钢琴家在弹奏钢琴,哪怕经历了非人的折磨,他依旧没有丢弃自己的钢琴梦。
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残暴之外,钢琴家Szpilman艰难生存的遭遇还是让人看到一些温情和希望。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自己最原始的本真。无论凶残的屠戮还是真心的帮助,Szpilman的眼中看到了战争中多面的众生相,也通过他的遭际让人感受到一片废墟和绝望之上的珍贵闪光点。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