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浮士德 杨·史云梅耶
上帝和魔鬼梅菲斯特(扬·克劳斯 Jan Kraus 配音)以浮士德的灵魂为赌注打赌,梅菲斯特坚称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大学士浮士德(彼得·采佩克 Petr Cepe
上帝和魔鬼梅菲斯特(扬·克劳斯 Jan Kraus 配音)以浮士德的灵魂为赌注打赌,梅菲斯特坚称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大学士浮士德(彼得·采佩克 Petr Cepek 配音)会在欲望的引诱之下日渐堕落,而上帝则相信浮士德的理性终究会打败欲望。
梅菲斯特化身成为一条黑狗来到了浮士德的身边,并且成为了随时随地满足他任何愿望的仆人。在梅菲斯特的带领下,浮士德返老还童成为了神采奕奕的青年,并且邂逅了单纯善良的玛格丽特,在梅菲斯特的作弄之下,玛格丽特坠入了爱河,却在意外之中误杀了自己的母亲,她的哥哥亦死在了浮士德的手中。绝望的玛格丽特最终因为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而被关入了监狱之中,而浮士德的旅途却并未走到尽头。
《浮士德》下载观后评论: 视觉被塞得满满的,很快就觉得无聊了,发现自己习惯了语言或者被给予的意义。中途睡着,被魔鬼牙齿打架的咔咔声叫醒,芭蕾舞演员从后台走向田野犁地,偷窥的老农,抱着人腿逃跑的老人,越发适应角色,分不清现实和戏剧的主人公(之一),被淹没在水里的皇帝和皇后,魔鬼扮的美女,人和人偶的交媾,死亡。一个即将被魔鬼夺取身体和灵魂的浮士德惊慌出逃,另一个一无所知的浮士德走进来,正如上一个浮士德走进来那样,没有人能逃脱命运。现实是戏剧,戏剧是现实,戏剧中有真实的欢乐,现实中有真实的荒诞。一切都好脏,芭蕾舞鞋踩进泥巴,特写的一张一合的嘴,水池里溢出来的水,指甲里的泥垢。并不了解浮士德的故事,也不是很看得懂电影里的意向,但还是获得了超出自己习惯认知的体验。
史雲梅耶的浮士德不同於歌德不同於馬洛不再是因為個人野心為追求永恆知識而向魔鬼梅菲斯特出賣自己的靈魂的傳統文學形象 而更像是普遍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個會被一張地圖一個誘惑被自己埋藏已久的邪惡慾念所引誘而被魔鬼操縱捲入迷宮的普通人。/表現形式上特別精彩地將真人表演 粘土動畫 繪畫動畫 定格特效以及木偶戲等等元素融合在一起 尤其是巨型木偶和真人演員巧妙結合並自由切換這點太怪誕但也太吸引我了 給這個典型的卡夫卡式人物恰到好處地增添了幾點古怪的美感!/個人超級喜歡浮士德招喚魔鬼簽訂契約那裡 這些關於天堂 地獄 天使 惡魔 還有充滿了神祕學的巫術 符號 咒語都好讓我好奇啊!#SIFF26 ??長寧天山電影院
本届上海电影节观看的第二部电影,也是个人接触过的《浮士德》所有戏剧影视改编版本里,最为前卫、大胆和最具艺术性的一部。全片始终在电影、戏剧、生活与神话的四重互文与回转叙事中推进,包括提线木偶、众多面具等在内的意象与极具想象力的叙事寓意丰富。结尾处的死亡场景设定更是让人拍案叫绝。考虑到导演的捷克人身份以及本片的问世时间,片中“生活24年”的剧情设定,也有跟贝拉·塔尔、扬索、安哲等东欧导演类似,观照“布拉格之春”等东欧当代历史的寓意可能。能在上海电影节看到这样的大师级作品,是久久难忘的观影体验。
在《浮士德》的众多版本中可以长久留名的一部,最有趣之处在于打造了完全不同的戏中戏概念,史云梅耶把虚实全部拢为一体,无论什么场景,真人还是人偶,《浮士德》的戏从没结束,原来“戏中戏”的下一步就是“无戏中戏”,并且看似间离跳出的部分,也都是叙事的一部分,在形式上绝对是玩出了高度。不过本片“玩”的部分显得比重太大,闲笔过多,以往导演的恋物癖在此几乎没有节制,鬼畜冷笑话又真的很冷,而内容上最扣分的部分,还是戏中戏里真人当下部分套《浮士德》的意义微弱,只是一个讲故事形式感的入口而已。
26th siff 第十七场 2021年资料馆影鉴放过2011年俄国佬拍的一版 那看得就一个难受 今天这部我挺喜欢 有着嵌套又自由的结构 芭蕾舞女割草那段想到《此房是我造》言语的力量 这是一个能指的世界 即使能指本身空洞 我们也不得不依赖它 这就是一种悲哀 所以出卖灵魂后男主发现所谓真相也不过如此 实在界的不可言说 看完纠结看《昆虫物语》还是大光明旁边喝酒 现在已经在问·Ask喝了或不凡 杯嫑停 乐威 可口果汁 正在喝斯林加 水果古斯 喝完看擦头去
26th SIFF@虹桥艺术中心:风格化非常鲜明,开头的现实主义充斥着浓厚的东欧学院派气息。从现实主义到超现实过渡的过程中用了大量的心理蒙太奇,频繁的特写和音效不断植入惊恐、猎奇和荒诞的心锚。有很多意象也在实际上完成超现实与现实的链接(例如火、救火的人、半截的腿…)亦真亦幻的定格叙事片段(滚动的头、奔跑的木偶、被偷走的羽毛笔…)用一种近乎绝望的重复进一步推高恐惧与焦虑的情感空间。像做了一场噩梦。
看史云梅耶的第一部作品,可惜赶场来不及开头错过了十分钟,中间太困了又错过了一些画面,导致现在看简介感觉和我看的是两个东西??但总体感觉大致是差不多的,怪诞、诡异,超现实主义色彩浓郁,对欲望刻画得直白,善用黏土、木偶加以创作,印象深刻的两个画面:一个是浮士德进门前看到苹果腐烂的过程;一个是黏土变幻的恶魔胎儿成型的过程,都暗含了生命的逝去和循环吧。ps:宛平的空调可真冷,出来才发现原来可以拿毯子??
SIFF26th第六场6月22日的第三场,疲惫顶峰期到了。说下几个非常喜欢的点:1、史云梅耶的经典手法,对浮士德故事的元素解构重组,最终完成了闭环,而浮士德只是恶魔引诱的众人之一。2、恶魔的仆从通过在街上发传单的方式勾人。3、木偶剧所营造的荒诞感,多次特写拍摄在上方牵动木偶的手以及制造雷声的道具得无厘头方式,打破真实感。4、粘土中诞生的恶魔,这太史云梅耶了!
#siff26# 前半段太抽象了。浮士德委身魔鬼,越发依赖交换,一系列的偶然都共同指向交易,结局的循环更是注定了浮士德“在劫难逃”,竟然在史云梅耶电影里看到某种中国印象,意识到这个的时候会心一笑... 有意思的是摩菲斯特扮演成女性玩偶,捅一个洞的刻板印象暗示了在某种程度上男性性征是不需要被区分的,只有女性才需要,而浮士德在性爱过程中的性倒错反应更是非常有讨论空间。
26届上影节的第一部作品,第一次去宛平剧院看电影,还挺新鲜。无意中发现这次电影节买了3部杨史云梅耶的电影,真是爱死他的这种风格了!!!看之前没看简介,所以有点一头雾水,但是一定要静下心来跟着导演的节奏,所有的画卷慢慢地展开了,最讽刺的一幕是木偶小恶魔强奸了木偶小天使,男主强奸了恶魔伪装成的女人。有意思。千万不要考研人性,可能你能守住底线,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守住底线。
史大爷是我的26th上影节最大的惊喜,国宝级大师那种。《短片集》的创作跨度从1967-1992,集合了多种探索性实践,木偶,泥塑,真人,定格,后期作品越发聚焦社会现实关系,越发成熟和深度,直呼过瘾。《浮士德》模糊了木偶&人,大&小,现实&虚幻,舞台&生活的界限,大量木偶道具简直在炫技,这种诡异怪诞及天马行空的创作力绝了,佩服佩服!
#SIFF 真实生活和魔鬼神话在真人、舞台剧和木偶戏下交错演绎最终惊异地融合。在空间塑造上气质绝佳,核对地图、封闭冰冷不起眼的大门、窗边人与猫传来的诡异注视,直到从大门落荒而逃,形成了只属于那个魔幻空间的闭环,而丧命于空车冲撞、老人扯掉腿脚又形成了真实生活的闭环,靡菲斯特不止在地狱,也飘荡在楼下的街道边,在行人匆匆而过的身影间,抑或是地狱即是人间。
神秘奇譎,如夢似幻。融合了木偶戲與定格動畫,從形式與美術上就讓影片帶上了詭異色彩,環形敘事結構又令故事增添不少宿命感,不斷地以各種方式打破第四面墻,在真實與虛幻之間,技術上太多令人詫異又驚喜的點了。Jan Svankmajer借《浮士德》的故事呈現荒誕與貪婪,然而第一次看他的作品,坦白說,我不敢斷言我真的看懂了……#SIFF2024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