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安静的婚礼 霍拉蒂乌·马拉埃雷
一个摄制小组来到罗马尼亚一个偏僻的村庄拍摄有关灵异现象的一部纪录片。他们惊讶地发现只有一些戴孝的老妇住在村里。以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1953年3月,安娜和朗库正
一个摄制小组来到罗马尼亚一个偏僻的村庄拍摄有关灵异现象的一部纪录片。他们惊讶地发现只有一些戴孝的老妇住在村里。以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1953年3月,安娜和朗库正准备结婚,村长和兵团司令突然闯入,宣布斯大林驾崩,全国立刻国丧一周,禁止一切喜庆活动。《安静的婚礼》下载观后评论: 看似荒诞的故事,却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很难很轻松地描述这部电影,只能借助别人的评论来代替我的感悟: 如果你好奇一个葬礼是如何摧毁了一个婚礼,并用整个村子的男丁来做陪葬品,你就看看这部剧。如果你想了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苏联老大哥“照顾”的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是如何在曲解的爱国精神下被戴上叛国的枷锁,并被放逐、抛弃,你就看看这部剧。如果你嫌上面的看点都不能让你感冒,你就喜欢看能纾解压力的,让人一笑而过的片子,你也看看这部剧,这里融入了灵异、奇幻、纪实、黑色、爆笑,随你享用,而且还能听到幽默、粗俗、智慧、胡闹的百姓之声。
一路疯癫玩笑,无不嘲讽三番,满嘴秽语如醉,唯他细察慎思,谁知灰纱背后,村庄消失之谜。哪管那孩子哭泣,只享受谩骂调戏,金黄麦绿草地里,违和坦克开炮声,未娶先搞很常态,家家劝婚难说清。酒吧聚合污,素质挫差恶,高帽遮视线,虚张声势胆,几十人劝架,我娶她可行?筹划婚礼不拖泥带水,走出阴影却再次哀悼,荒唐那人不在生命中,黑夜里我们房里聚集,再围一长桌无言以庆,几番手势便足传祝福,裹布的酒杯,收拾刀叉瓢,无声弹奏吹。我们在乐队声下鼓掌声中起舞。短暂的欢乐结束,他擦不去衬衫的血迹;荒诞的故事结束,他忍不住采访时笑场。
兰库和玛拉即将迎来他们盛大的婚礼,这一对男女是如此的相爱,除了做爱与结为夫妻,他们似乎再也无法找到什么更好的方式来传递他们的感情。然而,就在这大喜之时,传来了独裁者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为了表达对他的祭奠,兰库和玛拉被告知他们必须取消婚礼。 对于兰库和玛拉来说,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的死亡怎么能够阻挡他们的爱情?一场无声婚礼应运而生,这里的无声代表了彻底的静默,没有语言,亦没有碰撞,拉扯,咀嚼所带来的任何声响。对强权和独裁的反抗带给了村民们久违的快乐,却也让这特殊的婚礼最终演变成为了一场葬礼
因为老大哥的死去就不允许大家欢笑、歌唱和庆贺,可去你的吧!手无寸铁的我们无法抵御你们的枪炮,但也绝不屈服,我们捂着嘴笑、用裹着布的杯子碰杯、收拾起砰砰作响的餐具用手抓起食物,无声的婚礼,虽然压抑、滑稽却并没有妨碍我们的欢乐和祝福,无声的欢笑就是对老大哥最大的蔑视。从喜剧到闹剧再到悲剧,极权主义可以依靠暴力统治压抑人性,可以轻而易举毁灭一个村庄,却休想彻底压抑人们的热情和勇气,休想彻底摧毁人性中对自由的追求。打倒老大哥!致敬热情似火、自由勇敢的小镇村民!
既是乌托邦,也是现实。即是小人物,也有真性情。昨天发的保加利亚《方向》之后。我想到罗马尼亚新浪潮除了普优,还有一个人必须提,全名儿我真忘了,叫霍拉丘。他的这部《无声婚礼》,在我看来便是罗马尼亚新浪潮里的“精疲力尽”。虽然不像戈达尔那么碎片化的叙事——影片故事很好理解,要聊的事儿很展示在明面儿上,有点。。。釜山行的意思?这片子,我不能写太多解析,就好比当时写的鲁本奥斯特伦德的《方形》,连图片都过不了审核。
后革命时代的历史叙事,充满着“那个年代”的荒诞感。看很多人在影评中提到这可能是对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的致敬,不过我第一反应想到的是韩少功1992年的小说《领袖之死》:一个职业哭丧者却无法“理所应当”地表现悲痛。在这片里,前面的剧情无疑都是为后面的反差所做的铺垫,只是这种反差未免太鲜明,尤其是苏联军官,不仅以老大哥的逻辑干预,还被证明为在道德上低劣,这就牺牲了人物的复杂性。
在办公室偷偷看完的,放屁那段的心情简直神同步。应该说是出乎意料的好,原来以为是因为题材导致评分虚高,没想到艺术处理的非常好。荒诞,默剧,无声电影,超现实主义,还有贯穿始终的话剧韵味,满满的欧洲学院派,演员们的功底让人叫绝。不到90分钟的电影,囊括了这么多手法还不冗杂,难能可贵。最后没有拍罗奸的嘴脸,也算是导演的慈悲吧,比我们的《蓝风筝》们,真是好太多了。
实在是精彩啊!F西S也许根本就没有被消灭,它只是改名换姓叫了GC国际而已。History总是惊人的相似,也总是不断地重复上演,wherever!whenever!只因不想在沉默里偷生啊,才会想要拍案而起。去你MLGB,你们到底还想夺走什么!(08.06)p. s. 我必须要改文字内容才能发出去也是无fuck说。。。
共~产极~权奸~杀了村庄的灵魂,让她死不瞑目、不能超生,只能永远游荡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往事掩在黑纱底下,就要被忘却了。为什么婚纱是红的?人们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蜡烛是白的?血流尽了自然就白了。灰蒙蒙大地一片真寂静。最触目惊心的是最后一句,1953年发生在罗马尼亚。为什么不惜一切代价争取自由皿煮,这就是答案。
一个时代的悲剧,只是导演用了喜剧的方式表现,不少设置都挺有意思,开场那黑白与彩色的转换,那场路边电影前如无声电影的闹剧,女子死后的逐格段落,还有最突出的那场无声婚礼,一个绵长的屁,被“曲解”的祝福语传话,被堵嘴的小孩,无声的演奏,荒诞感很强,可是不少地方仍然很刻意,这正显库斯图里卡的伟大。7.4
“上头”说哭时我们只有悲伤的权利,“上头”说人民已经步入幸福,那我们也只能咧开嘴笑,我们永不被允许高歌和自在。你们还想夺走什么呢?你们还想夺走什么呢?在过去有多少被屠杀的人生,在当下有多少被粉饰的无知,在未来有多少被掠夺的灵魂,可他们都将变成明天的新闻稿、沉默的黑白电影、事不关己的肤浅默哀。
本片在视听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是很容易指认出的对塞尔维亚导演,国际艺术电影明星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的模仿,包括表演的夸张,超现实的情节(如死尸还魂、借助人造翅膀飞上天空),吉普赛人马戏团等等。而同时库斯图里卡的长片里必有一个婚礼段落,此片正是以婚礼作为叙事重点,连婚礼上演奏的音乐都十分相似。
给四星不是因为它不够好,而是对比起《地下》这部片子,它有所逊色。这是一部带有着强烈意识形态的电影,在观影途中我数次想举起镰刀和铁锤狂揍苏联的军人。说实在,在影片中第一次提到苏共这个概念时,我还在想快入啊!入了有保障。后来,才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这和日本人在满洲里宣传思想有什么区别呢?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