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耶斯洛夫斯基晚期代表作品,影片以平行蒙太奇的方式讲述两个维罗尼卡在不同时空的生活,在相互的对应中创造出诱人的叙事动力。《两生花》下载观后评论:
从圣诞星和初春新芽到傀儡戏的蝶变复生,《两生花》不仅关于“世另我”,也关于新生。对于我来说影片最有趣的部分不是Weronika和Veronique之间的相似细节(玻璃球、戒指、佝偻老妇、心脏病和音乐)和彼此的联结(“我不孤独”),而是她们之间的不同。波兰段是短小紧凑的片段式呈现,但到了巴黎,Veronique的生活和情绪都被放缓拉长;傀儡师的故事中女孩被烫了手,世界上另一个她从此学会了远离炉子,而Veronique或许也是因为第六感中遥远的Weronika的死亡而选择了离开舞台。由此一来,Weronika变成了纯粹而热烈的试错,因她的冒险而活着的Veronique成为了一个更平凡安稳,但也更孤独无措的幸存版本。如果世界上也有两个我的话,现在这个我会是Weronika还是Veronique呢?
有两个女孩,她们有着一模一样的名字,都叫薇罗尼卡。并且,她们长得也一模一样。她们都喜欢唱歌,也都青春年少,美得盛大,美得无法呼吸。唯一不同的是:一个在波兰,一个在法国。 波兰的薇罗尼卡是名高音歌手,她会在雨里唱歌,唱到泪流满面。有一天,她唱歌,为了发一个高音,死在了舞台上。她是那么地美,那场唱歌的情节,看着就有种死亡感。她死去的瞬间,法国的薇罗尼卡顿时心痛如割。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然而,她感觉到孤独了。偶然,她看了一出木偶剧:一个生着蝴蝶翅膀的少女倒下,死去,一个和她一模一样的木偶出现在台上。从此她收到一系列神秘的礼物,死去的薇罗尼卡的照片和遗物。她迷惑但决不惊异,从前她仿佛一直感到,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里,有另一个自己。她赴了那位木偶艺人的约会,他讲了一番神秘的话:“木偶是很珍
1.一个在凛冽肃穆的冬夜,母亲抱着她,让她指着天边的星星。庄严洁白的雪地、颠倒的镜头仿佛已经宣告了她的性格和结局。另一个在万物复苏的春日,母亲拿着枝上第一片发绿的树叶,给她讲述着生命的痕迹。就这样两个维罗妮卡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她们之间有很多的相同(护唇膏弹珠球红围巾喜欢音乐同有心脏病)也有不同(一个明知高音会让自己犯心脏病却依旧坚持直至丧命,另一个却早早放弃转行当音乐教师)不过最终两人都找到了彼此,或者可以说是找到了自己2.爱情在这部电影中占了一定的分量,但在女主感受到的孤独面前,爱情是显得那么无力,甚至无论如何都不能使她重展笑颜。我不认为我们是半圆,穷极一生只为寻找与我们重合的另一半。我认为我们要寻找的只是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其他人身上找到自己的目标,则谁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存在宗旨
9/10.1.滤镜。暗淡之暖黄与柔和之浅绿,来自波兰的忧怨与源于法国的浪漫,以色彩的表征交融于画面,赋予成片缥缈神秘感与旺盛生命力。2.运镜。长镜足量运用,于舒缓恬淡运作下完构叙事,定格之间发散情节,旋转的眩晕观感造就不适,加剧对内生未知的渴求难寻。3.情境。悲壮的宗教系乐章,华美而凄伤,构建以维罗妮卡二者的虚化情感链接,开嗓之余即为唱响相悖命运的挽歌,渲染以悲悯忧伤,透过声喉外化至影像周遭。4.情景。物件隐喻与细节展露,借细微倒推博大,是穿越地域的情感交互与难以更迭的既知宿命,放大孤独至时空层面的烂漫游离。5.究竟。人物的双重性寄予影片质感的复杂性,淡然的故事表现力压抑对孤独与命运的恐惧,将私欲寄希望于另生镜像,优美但孱弱。
结构上:不同时空的“个体”通过第二媒体交互,好像是今天商业电影爱玩的元素,颇见实验电影和工业电影之间的关系。前些日子在学习这个课题,偷个懒,套用谢尔曼·杜拉克的一句话:“先锋电影,是纯粹思考和纯粹技术的抽象表现和探索,这种表现和探索后来应用于表现真正的人的电影。这给银幕的剧作技巧以基础,同时研究改进摄影机镜头的一切表现的可能性,并发扬光大。它的影响是不能否定的。先锋电影提高了群众的欣赏水平,使观众的感觉趋于洗练。接着,基于电影式的思考,这种探索被扩大到广阔的范围。先锋电影不论在艺术上或者产业上都是必然出现的,同时也是生命的酵母,未来一代的思想萌芽就孕育其中。所以它是进步的。”;主观镜头从背拍转移到人物前面,含蓄的激情尤贵
“影子与影子” 我折服于色彩,构图,运镜这一系列的视听语言,但我更谙于薇若妮卡的孤独的感同身受的渴望,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想过世界上有没有另一个自己的存在,在哪儿呢?我在喝水她在做什么呢?我难受时她是否能亲身所感?这是一道未命题。波兰的薇若妮卡在舞台上高歌而死,她选择了如此,远在法国的薇若妮卡倍感孤独,这一瞬间她们仿若感受到了彼此的存在,这种奇特而又神秘的感觉,被导演用欢爱的镜头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太喜欢故事来到法国后的各个镜头了,充满了法式浪漫,甚至让我重回到了当时观看天使爱美丽的感受,太快乐了也太感性了,这就是属于这个国家属于这个文化的魅力吧。
基耶斯洛夫斯基真的很擅长把人心中最隐秘脆弱的一面发掘出来,揭示其孤独的本质,总带点伤感的感觉。不同于“三色”中自由平等博爱的大众情怀,《两生花》中对于个体情感的呈现更加清晰。来自两个国家的维罗尼卡在很多方面有着联系,甚至会在其中一个离世后另一个感到悲痛不已,看似玄学,却很容易引发共鸣。两个少女虽有同样的外貌同样的名字相似的家庭,却始终无缘相见无法共情;而男女之间虽有肌肤之亲,却无法真正理解彼此。这就是孤独的常态。《电影批评》中对于意识形态也有一定分析,大体就是以两个维罗尼卡暗喻东欧和西欧之间的微妙关系,如果有机会再看一遍的话希望可以体会出来。
可能相信世界上有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会让自己觉得温暖。不能忽视政治的领域。电影是导演从外部世界走向内部的过程。两个一样的人必然讲得是一个人,一个人的命运,一个人的选择,一个人价值的变化。可以用死亡标注观念的转变。我觉得“缺的是自己而不是他”那个短评,他是看懂的,这也是电影视听上可以解读出来的,我找到了那个点题的影像,但还没有归纳出这句话。两种命运,一个在自己理想的殿堂倒地死亡,一个在找寻另一个自己的过程中找到了爱情,然后又明白自己找的不是爱情。在另一个空间存在,相信有另一个一样的自己陪伴,体会不一样的命运,这是展现一个人的方式。
ふたりのベロニカ クシシュトフ・キェシロフスキ 大师作品,不敢妄下定论。岩井俊二坦诚深受此片影响,貌似在日本电影作家心目中排名很高。两人唯一相遇的戏,恍惚间以为是情书。显然大师拍摄手法更胜一筹。里面的人形剧,很感人,像是中国的梁祝传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很微妙,有时候无需过多的言语,便能走进他人的心中。然后即使是再热烈的情感,也会有紧闭无法去跟他人共享的世界。或许大师一直探讨的就是这种时而游离时而紧缚的情感状态吧。与其说晦涩难懂,不如说人作为情感的综合体,是个终极无解的命题吧。(中文果然博大精深,两生花 翻译好过任何版本)
我真的喜欢,我不知道基耶斯洛夫斯基脑子里装的是什么,表达巧妙又风格化,带来震撼的同时又十分灵动。倒立视角贯穿带来的反常情绪暗示,绿黄红搭配下不同方式的心情呈现,雨的模拟,挂琴的心理反射,视点镜头的应用,蹦鞋带表达心动,声画对立的铺垫,冲破第四面墙的内心情绪表达,都太巧妙了。不仅如此,在两生花的设定下,又添加了两段爱情,两个人在内心孤独缺失的同时又在爱情中痛苦的满足,两生花的设定瞬间和主题音乐一起变成了一种情感表达。最后,两人触碰彼此,完成片刻的心灵慰藉,震撼又带来长远的孤独。表达方式永远有惊喜,我可能要消化很久。
女主是仙女吧!!太好看了!!或许世上真有两个一模一样的自己呢~初中时期看过一句挺文艺的话,具体记不清了,大意是世上存在两个自己,生活在正好相对的两个位置,互不打扰,永不相见,如果碰巧遇到,其中一个会离开这个世界。从此,总会时不时出神,世上真的有另一个我那?在干嘛?会做什么选择?我们会不会相遇?见了真的会死掉吗一堆没头脑的天真问题…没想到真的有这样一部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浪漫又文艺的故事。发现看过同一个导演的的“蓝白红三部曲”,女主恰好也是‘红’的女主。这部是‘绿’??同样有好听的交响曲。
雨中唱赞歌,流下泪水,似乎只有伊莲娜那张被神亲吻过的脸庞才能表达的那么美丽,她顿步,她默然,她捂住胸口,玩弄玻璃球,飞快地奔跑,凡是没有男人围绕在她身边的一切行为,都有一种非常镇定同时也非常孤独的感觉,就像微笑和怜悯,知道猎枪射向何处,象群陷入河中,非常了然,接受了的。那些男人,谁都不是她等待的那个,谁都没有资格开启这个女孩的心,她在床上流泪,被占有,泪光中,看到的镜像里的另一个自己,遥远的对视,仿佛在说,一个人真正归属的只有自己和上帝,看着这面镜子,一切都明白了
兩個樣貌相同的女子,擁有同一名字,互不相識卻心有靈犀:波蘭的Véronique是女高音,死在歌唱臺上;法國的Véronique是音樂教師,偶然瞥見照片上酷似自己的女子,開始明白無端傷感的由來...第六感、心靈感應、冥冥中的宿命,都難以用電影語言表達,但藝高人膽大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拋棄傳統的因果式敘事結構,將看來瑣碎而無關宏旨的細節,用最詩意和唯美的影像呈現。一場芭蕾舞者的布偶戲,更是神來之筆。大師級嘅作品真系不得了,套戲我系重複睇咗两次先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