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猎人们 尤里西·塞德尔
塞德尔跟拍了一些从德国和奥地利前往纳米比亚进行狩猎旅行的游客,记录下他们从埋伏到射杀动物的全过程。《猎人们》下载观后评论: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个人尽皆知的公
塞德尔跟拍了一些从德国和奥地利前往纳米比亚进行狩猎旅行的游客,记录下他们从埋伏到射杀动物的全过程。
《猎人们》下载观后评论: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个人尽皆知的公式在《猎人们》的「成就感」面前似乎并不成立。对于这些狩猎者而言,杀害动物是一种建立在产业链条之上的私人癖好。如何定义「杀戮」这一事实,取决于人们对事实如何解读和叙述。主人公面对镜头表达着对于这份职业的认知和痴迷、分享着各自参与这项户外活动的经验和技巧;或者干脆放弃自我辩护的权利,对自己当下的所作所为保持沉默。塞德尔这部作品恰好与他《在地下室》里拍摄的「色情」景观构成一体两面,二者都是记录了一群人试图将世俗道德框架下「不道德」的人类行为道德化,合理化,甚至文明化。不管拍摄者站在什么立场上,影片全程都以对称的构图昭示着中立:将这些从产业内部衍生出来的「亚文化」呈现在观众眼前。导演没有作出道德评判,只是用他一贯的叙事风格让这些「如常」的景观看上去自然而又荒诞。
《狩猎》是一部十分典型的塞德尔作品,猎杀动物的正当性和西方与非洲的权力关系问题都是道德的灰色地带,正是塞德尔最拿手的题材。可以想象,本片完全可以促成观众的大讨论,但也一定会引发诸多怀疑。他表面上的冰冷构图总是十分完美,叙事递进特别清晰,好像一篇过于圆满的记者报道,让人不禁要问,他是如何让这些西方人如此坦诚地面对镜头的?长颈鹿一场戏究竟是怎么拍的?只因为非洲人在实际中没有声音,就也要剥夺他们在纪录片里的声音吗?塞德尔这种设计感明显的风格总是悖论地把观众的眼光掰到作者身上来,质疑他在记录时的位置。
和《地下室》如出一辙,同样是用猎奇的眼光去挖掘一个群体的病态嗜好。如果说在地下室玩性虐游戏顶多在道德上令人反感的话,那么这些远赴非洲度假兼捕杀动物的猎人,则远远超出让人容忍的程度。最不寒而栗的是事后猎手在死去的猎物前摆姿势拍照,他们骨子里嗜血的基因与战争里残杀平民百姓的刽子手无异。当然,这部的视野更为广阔,从小众群体的病态展示延伸至当地人,赤裸裸暴露出这种狩猎行业赖以存活的利益链条,由此也揭开了贫富悬殊、动物保护、隐性种族问题与阴魂不散的殖民主义等等引人深思的话题。最后一句台词总结得太好了。
还是尤里西·塞德尔的风格,奥地利中产白人再次跑去非洲消遣,一边说着不同的野生动物值多少钱,一边狩猎砰砰砰,他们从骨子里都懒得去辩解,导演也就直接拍出来。让你看着动物们应着枪声倒下,猎人们拍照留念,动物的尸体被拖上车,拉去屠宰场剥皮肢解,变成黑人工人手里的一块肉,无论画面多么残酷,镜头始终事无巨细。导演表面上在拍动物,暗地里却把镜头转向了那些当地的黑人,他们站在简陋的屋檐下,本质上跟动物并没什么两样。看着长颈鹿被猎杀,挣扎着慢慢死去,被剥皮,被开膛破肚,也就塞德尔导演可以干的出来吧。
没有娓娓道来的画外旁白,也没有含情脉脉的背景音乐,只有冰冷的一声枪响以及随之倒下的动物,导演冷漠还原着狩猎场上的真实,不加修饰地直观呈现在观众眼前。猎人猎杀成功后第一步永远都是与战利品来个绕有仪式感的摆拍,一枪毙命是年轻猎手寻找信心的过程,却需要另一个生命来为此付代价,他们将猎杀美化成捕获,堂而皇之为人类的野蛮找各种借口。外来白人射杀动物,当地黑人经手解剖,白人采访时墙上挂满的动物标本,黑人却置景在标本墙里仿佛被一同展览,自然界不仅仅有物种间的猎杀,同样也有种族间的压制。
早晨,你打了个晨炮,然后吃了一顿健康美味的早餐,然后洗了个澡,穿上了洗过的打猎服装,通过手机联络了向导,和爱人一起前往非洲草原准备进行打猎,上车时侯你吃了一粒彩虹糖,你们发现了长颈鹿,把枪口瞄准了它的胸口,爱人在旁边紧张兴奋着,你摒住了呼吸,果断地开出了一枪,你们走了过去,发现长颈鹿跪倒在地,缓慢无声的摇摆着长脖子,慢慢地静止。你和爱人相拥,互相亲吻。摆弄着它的尸体,拍照,庆祝。这从头到尾的一切,是长颈鹿所无法理解的。
2016威尼斯非竞赛;永生难忘的影像。奥地利导演尤里西·塞德尔还是一如既往的尖锐和冷酷。白人先开枪后照相,黑人先引路后肢解。除了直面捕猎动物的残忍全过程之外,片中非洲工人在房间里工作,两个大腹便便的欧洲中产大爷大妈在外面晒太阳,聊着羚羊身上哪块儿肉好吃的画面,才极具象征性,也同样令人发指。它关于生死,也关于阶级和权力。最后,长颈鹿中弹后宁死不屈的画面,太沉重,太悲伤。
复健066.我真正受不了的是找补,就别找补成么,就像第三个男的一样大方承认自己猎杀动物不行么,扯什么帮助动物解脱呢?我很喜欢尤里西·塞德尔的原因是他没有什么先入为主的立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 当地人站在狩猎动物的头中间,当地人在画面中央吃动物剥皮后的肉。动保这个事就很荒谬,但人也挺搞笑,因为人在猎杀动物时的紧张专注大喜或是焦虑,还有拍照留念,就是太人类了。
从本质上来说,自然界除人类以外的人物或正面进攻或潜伏静候都在以本身的力量抗衡,除了人类,在数百米开完的地方用枪械收缴猎物,看着比自己强壮高大的动物应声倒地,蜷缩俯倒成比自己更低的姿态,蹲下身来拍一张照延续成就。那连着肉的皮肤被褪下,骨头被切碎,器官破裂放射出血,人类却在冷静操作。不是听不到声音,只是听到的不是自己听到的声音,这样看来与偷猎者也无异于天埑。
开场的肥胖西方中产夫妇 如两颗土豆般滚在躺椅上日光浴 继而开始高声对话猎杀野生动物的赤裸裸明码标价 他们冲向他们的非洲战利品 瞄准-射击-留影-狡辩…如此循环 猎杀的猎物不断升级 直至长颈鹿的轰然倒下 另一间屋里的黑人原住民则在剥皮-切割-冲洗 啃食并不丰盛的续命之食. 语言可以评一个冷静 但态度可以藏的更好 Safari的残酷现实物语 3.5
德国奥地利富裕阶级在非洲前德殖民地的Safari的纪录片,探讨猎杀动物伦理、殖民、家庭角色等。对仗工整的构图和设计,很特别的纪录片,能嗅到导演的气息(特别是传统白人家庭价值观,排列组合受访里缺了父亲与女儿、母亲与儿子,你说他是无意的我不信)。和左派一同观影感受很好,然而这也只是我们的“批判”。Movie night with M.
一开始我真当故事片来看的,一边看一边感叹:Ulrich Seidl实在是太狠了,拍成这样作者还能日常地生活吗,真的担心他有一天一枪崩了自己啊。后来发现原来一切都是真的。尤其那对年轻的猎人,我一度以为是从Wes Anderson电影里走出来的人物,也是现实中的人啊……死不瞑目的长颈鹿正看着金字塔顶端的人类
猎手一击即中后的光辉留影,对照陋室内黑人与标本同框。食物链顶端的顶端大发悲天悯人的哲论,奴仆日复一日满足于古朴的存活。二者都洋溢着干练精悍。前者是满载而归尽在掌握的胜者姿态,后者则是连惴惴不安都已忘怀的一脸木讷。在这场漫长的屠宰直播里,最为毛骨悚然的是漫溢出荧幕的恐惧。它竟能如此振振有词大义凛然。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