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天堂信仰 尤里西·塞德尔
影片是奥地利导演尤里西•塞德尔《天堂》三部曲的第二部,如果说首部曲重在刻画“纵欲荡女”特瑞莎,第二部则从反面讲述了“禁欲圣女”安娜的生活。
《天堂信
影片是奥地利导演尤里西•塞德尔《天堂》三部曲的第二部,如果说首部曲重在刻画“纵欲荡女”特瑞莎,第二部则从反面讲述了“禁欲圣女”安娜的生活。
《天堂信仰》下载观后评论:
禁欲主义者与冰冷的医疗器械还真是绝配。清教徒对“上帝”虔诚的爱已然蔓延至日常生活里的强迫主义和绝对主义,这是因为她们恰恰是通过一种自我压抑的方式而得到灵魂释放的快感与满足。亦如给《信仰》上帝的女主角颁发一个永生的耶稣像,她便不再需要某个血肉之躯的配偶了。为此肃静的祈祷小组与狂热的性爱派对也在环境氛围和空间基调上有了强烈的冲突。塞德尔认为这种信仰层面上的水火不容是造成亲情疏离以及婚姻不幸的根源,可惜这个结论多少给人一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之感。我们清楚地看到,信仰之间的冲突分明是由两性矛盾引起的:崇拜上帝的妻子占据了主导的高地,而提倡情感的丈夫则困在了被动服从的低谷。二者之间的仇视与斗争在临近结尾处一览无遗,并在女主角最后鞭挞上帝时达到了最高潮。
诚如《天堂爱》讲的不是爱,是消费,《天堂信仰》讲的不是信仰,而是欲望,甚至信奉天主教还是基督教都不甚明了,圣母和基督是同时出现在房间里的一男一女,她和伊斯兰教的丈夫之间的结合,以教义博爱的名义持续和战争,互相惩罚,间歇忏悔,到底是谁助长了谁的狂热?成为一种国际政治的隐喻。以圣像代替结婚照,表明心的归属,宗教的爱较于世俗的爱,能否用超越这个词?这是个问题。她亵渎圣像,鞭打自己,苦行底下掩藏着代替神对自己实施性虐待的意味,她以玛丽亚自居传播福音,可谓忍辱负重,最后,丈夫求欢不成,她唾弃鞭打十字架,像在抱怨这个不保护自己的男人。
喜欢这种叙事方式,画面声音不错。女主像是个传教士,电影传达给我感觉这种传教很一厢情愿,强迫别人接受,很没有礼貌。女主把自己奉献给耶稣,爱上帝,但是偏离教义,有些歪门邪道了。再则和丈夫之间信仰不同,两人互相折腾对方。电影看的删减版,所以中间设计的性没有看明白,整体给我感觉讲述宗教冲突,信仰也不能救赎人性,还有信仰和性之间,具体没怎么清楚。
4.5。1.十诫之殇!2.宗教信仰是无法被讨论的,就像科学并不一定是太阳,性爱并不一定是欢愉。3.作为禁欲圣女,当安娜面对赤果果的野外群P时,她崩溃了,疯一般回家冲澡,为上帝洗涤受辱的灵魂。4.风格不如[天堂:爱]漂亮,但暴风雨之夜好有力量。5.圣女日常之态,同香特尔的独角戏史诗[让娜·迪尔曼]。
信仰是个伪命题,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投射,极致的信仰必将导致极致的疯狂。很难想象信仰这么个飘在云端的东西放在尤里西·塞德尔的影像里,会呈现出怎样的失调,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叫作安娜·玛丽亚的名字都带着强烈指向性的虔诚信徒,心中的信仰高塔迅速崩塌的惨烈过程。天堂即地狱,倏忽一念间。
开篇那样,收场那样,这绝对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影片。看下来太煎熬。我猜,起先安娜生活与常人无异,但老公酗酒、彻夜不归,她有不满但尚可以忍,直到出事,老公成残疾,她尚可忍的生活中的大福利——性生活,没了!!!安娜开始思考,为啥没收了呢?噢,因为以前犯下了错,上帝要惩罚我们。so赎罪
天堂三部曲的第二部[信仰]有许多令人敬佩的地方,例如它在剧情发展上的从容。但最终这是一项没有结果的研究,这也难怪,因为信仰这一问题实在没有多少深挖的余地:要么信、要么就不信,最后难免陷入鸡同鸭讲的境地。信仰动摇的原因仅仅是牺牲未获回报反遭惩罚,却不知信仰本身即是这惩罚的原因。
天堂三部曲之二,角色从妈妈转变为姨妈,主题依旧是孤独,以个人与宗教关系的形式呈现,剧作能力稍弱,感情置于场景中又被场景框死,结尾直白,有气无力的直白,质问耶稣,鞭打耶稣,和第一部的妈妈一样,生活是一潭死水,看似多了对宗教的批判,可这也是司空见惯的表达了,思索意味一般。
塞德尔在《天堂三部曲》里,逐步消解了“天堂”的意义。信仰能弥补人内心缺失的安全感吗?信仰能解决人的孤独吗?电影显然给出了答案。女主角虔诚地爱着耶稣时,她是痛苦的,当他开始恨基督时,她变得更加痛苦,电影就在她无助的大哭中戛然而止,片尾没有一丁点配乐,竟然显得振聋发聩。
天堂之二:女主从鞭笞自己到鞭笞耶稣的过程,说白了整部电影就是讲述了一个人信仰崩塌的故事。信仰的起源是无助的痛苦,过程是约束自己恶心别人,而其终点则还是无助的痛苦。信仰是个自相矛盾的悖论,也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精神寄托,当寄托收获的是适得其反的现实,那这种信仰只能消失。
复健068.有两处还可以:抱着圣母雕塑回家看到公园群P,回家疯狂洗澡,结尾鞭打受难耶稣。结尾还是太搞笑了,真的没法不笑,你管这个叫信仰,这叫祈福。信仰崩塌还是没有比十诫第一诫讲得好的。天堂三部曲希望>爱>信仰。塞德尔我还是好喜欢,这样没有先入为主的立场好难得。
但凡一个信仰虔诚到一个极致的时候,总会走向它的反面。安娜把信仰当成她生活的所有和包括所有的爱,其实与她妹妹特蕾莎一样,都违背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信仰和爱都需要建立在最基本的人性基础上,如果置现实和周遭于不顾,无疑她们所谓的信仰和爱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愛之深,責之切(上帝對我們,我們對上帝)// 十字架有多重,就是你的身體壓著我而我無法掙脫。// Ach wie flüchtig, ach wie nichtig (Ah, how fleeting, ah how insignificant)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