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埃里克(克吉林)爱上了年轻的贝尔塔,与她共享了初恋的乐趣。但是一个埃里克不认识的男人使他们之间的关系笼罩上了一层阴影。这个男人用性虐待的方式折磨贝尔塔,但埃里克始终不知道这个人的身份。一天埃里克发现贝尔塔死了,她是自杀的。在她的住处,埃里克遇见了他的拉丁语老师( 雅莱尔),此人被他的学生称作“卡里古拉”——历史上一个淫荡、残暴的罗马皇帝的名字。他虽然没有亲手杀死贝尔诺,但正是他促成了她的死亡,他应该对这件事承担责任。由于贝尔塔的死亡,埃里克从一个对他来说毫无希望的爱情中解脱出来。
第8届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奖 国际电影大奖(提名)阿尔夫·斯约堡
《折磨》下载观后评论:
1. Dramaten 三大首席 Olof Molander 的侄子 Jan 是演员 Harald 是制片 Sjöberg 是导演 Bergman 是编剧/副导演 老师 Victor Sjöström 也制片 2. 19岁的 Mai Zetterling 崭露头角 20年后她初执导筒的那部 Älskande par 更精彩 3. 首届 Cannes 的大奖之一 4. 伯格曼说自己童年经历 但他兄弟否认且篡改替换了自己境遇 5. Alf 车祸意外去世 Bergman 接手他的遗作 … 回到 Hets 表现主义 Caligari/Nosferatu 影子嫁接政治意象 Stig Järrel 捏合了 Heinrich Himmler 与真人喻体 等级&父权对位师生 个体精神崩溃安排在校园 可惜没能一黑到底
![折磨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12500110134450.jpg)
哦吼吼原来几十年前的学校就这样,原来瑞典的学校也这样,刻薄的老师压抑的体制,信奉老师(权威)谴责给孩子“犯错”自己带来痛苦而不是同情孩子的家长,通过如下例子阐述:早祈祷迟到小男孩被老师追着跑,因背诵不全无意义的公式化课本先被怀疑没有预习后被定性为撒谎打电话给家长,当堂的责骂让学生忍不住委屈的哭,动不动就以记处分恐吓。下课后的小商铺里老师却对收银员细声细语进行自信的有意无意的撩。邂逅女孩的部分比较无聊。安排了一个老教授教育刻薄老师的戏,唉,真的是说出一只想说的,身为老师应当喜爱学生关心学生不然不适合做老师,甚至这种刻薄的人在哪都会使人类苦恼。但就算说了有什么用呢,这种人认为自己不偏不倚、按规章办事、负责任,违反人定的规矩便是错,但人是活的呀,人不需要这样严酷的责任心。
![折磨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125001059220963.jpg)
【YVR-que】伯格曼第一部编剧作品实际已能一窥其对于人性的思考。教育制度的抨击也是社会性格的沦丧。但这部作品如果考虑到时间缘由和当时政治背景以及其个人经历,就显得极其复杂。拉丁老师的恶魔形象除了制度的腐蚀外,有没有对于当时纳粹的折射呢?一个极其病态的人的恶魔行为能否引发他人对其的可怜呢?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可恨的顽疾在没有被他人“开灯”的情况下是被遗弃的而不是被打败的… 结尾看似阳光的结果却是各种的模棱两可。怜悯的校长的身份像是灯塔一般,但最后的归处仍旧是家庭这一不了解自身的桎梏所在… 放弃了盟友的同盟救助(sandman)却被一语点破不接受独立/离群而是回到淤泥… 希望是自己想多了吧
![折磨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1250011009003.jpg)
大量的明暗光线对比,多处利用投射在墙上的影子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表现主义仍旧发挥着它最后的余热。影片中的人物处境到如今仍然具有普遍性:明明已是成人模样,却依然在各种制约编织的樊笼里继续扮演着与孩童无异的服从者角色;而后这种束缚突然解除,但随之而来的不过是另一套截然相反的规则约束,个人仍要承受一个冷暖自知的重新适应的过程。打破规则或许意味着付出代价,但也撕开了为过往岁月投下阴影的威胁与折磨那外强中干的伪装。最后一个镜头里男主站在小山坡上眺望,然后身影随着下坡的步子渐渐消失,那种豁达从容的姿态,与“于是查拉图斯特拉开始向山下走去”如出一辙。
![折磨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125001105277792.jpg)
40年代战时瑞典电影。阿尔夫 斯约堡导演与英格玛 伯格曼编剧。对青少年叛逆行径的同情,不仅表现在相当简练的故事中,也表现在源于德国表现主义的视觉风格上:影影绰绰的建筑物和长长的清晰阴影,把整个城市变成了一座监狱;又矮又胖的卡利古拉,圆滚滚的体型和滑稽的举止,就像是一个战争时期的卡里加利博士;卡利古拉装腔作势恐吓那对情人的样子,呼应着茂瑙的《诺斯费拉图》中的吸血鬼。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强力控制而增添了一种现代主义的暧昧性。无资源
![折磨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125001102673039.jpg)
作为新手的伯格曼果然免不了新人通病:迫不及待地拿出自我或者自我经验,但从中能看出伯格曼成长环境过分严苛对他造成的影响,然而更恐怖的是我觉得这个四十年代的片子让我现在看,根本觉得学校不他妈就是这回事吗。。那个时候还有校长站出来指责这个垃圾老师呢,现在。。总之,在伯格曼的讲述里,这部电影还是大获成功的,尽管现在来看并没有什么新意,但难得的是它剧情不是一坨屎啊!也有可能是成熟视听语言模糊了一些剧情的浅薄
![折磨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125001103941574.jpg)
46"楼梯上逼近女主的阴影和接下来凶手出场的画面,有当时好莱坞犯罪电影内味了&1"07'男主的梦境,梦见的是严苛的老师&这狗逼老师看得我拳头都硬了,想穿越回高中给我那数学老师来一拳md,1'23"这一拳太解气了&刚想说这部作品的布光挺表现主义的还不是英格玛后来的风格,然后想起来导演不是他_(:з)∠)_
3.5;伯格曼担任编剧及场记,最后的外景部分因斯约堡有事也由他来拍摄,多年后采访伯格曼依然表示很兴奋——“斯约堡把电影变成梦魇,把教师卡里古拉拍成一个秘密的纳粹”;结尾因过于阴郁,伯格曼加了一场由黑暗走向光明的戏。梅·扎特林再次出镜,真是强大的班底啊!对学校教育体制的痛诉,关于考试的噩梦,患有心理疾病的教师是父权制的指代,所有一切都是伯格曼精神焦虑的根源。
#补伯格曼#比46年的处女作《危机》更早,这是伯格曼第一个拍成电影的剧本。冷酷的教会学校,从一开始到最后都贯彻了“折磨”这两个字,老师对学生、父子之间、恋人之间……最后反了过来,他给予最开始的老师折磨。结合自传《魔灯》里提及的上学部分,这绝对有他自己学生时代的影子,艰涩的拉丁语象征着压迫。只是这时候还不够准确,后来那些人与人之间折磨的剧本,那真是地狱。
伯格曼写的本子,斯约堡来导。不知本子本身如何,但片子有点似是而非。说是黑色电影吧,女郎可有可无,就连死也稀里糊涂。说是校园青春片,老师作为反派一开始就疾言厉色,孩子们的生活也没有多大浪花。说是悬疑惊悚片,一开始老师追小孩,到片子里时常出现的影子,氛围有了,可故事没有啊!所以这是控诉万恶的教育制度么?片名是折磨没错,但拍好一种折磨就足够了。
伯格曼编剧的第一部影片。继承瑞典古典学派关于现实矛盾和斗争的主题,呈现对严格压抑教育体制的讽刺。枯燥的拉丁文如控制的咒语,窗外雨雪投射的光影和暗夜中伸出的手的影子,一种表现主义的恐怖气氛。一个青年失意者的反叛与逃离,结尾有如同一时代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孩童重返城市,重返光明的前途,但一切还能如期望的那样重来吗?
是什么让我缺失,是什么让我孤傲。竞争,冷漠,压迫,让我变得冷血,桀骜不驯。怕再次黑暗,所以选择不经意,怕再次失望,所以选择将就。变了就是变了,不论什么样,都要接受,但不能无知觉的凑活下去。某一天一个毁了你的人告诉你他有病,并在你离弃他时央求你留下陪着他,请不要回头,尽可能快的摔门而去。问为什么,因为折磨。
原来伯格曼的剧本别人来拍是这个样子??加了很多镜头移动,少了建筑结构和画面构图本身带来的冷峻,多了用影子等表现主义手法表达出的强硬。折磨是三个人分别由外界和彼此关系带来的内心折磨,猫的戏份很有趣(从最开始被扔掉的比喻到最后男主像女主一样抱着猫)。主题不仅关乎爱情,更关乎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成长中的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