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孩因为向父母讨要零花钱失败,去当了自己的手表,却换回一张500元法郎的假钞。之后,这张假钞在很多人之间转手,最后落到了一个叫伊文(克里斯琴·佩蒂 Christian Patey 饰)的年轻人手中。伊文试着去餐馆花掉这张假钞,但被服务员发现了。警察认为他参与了假钞贩卖案而逮捕了他,但法官念他初犯,没有给他判刑。伊文释放之后,丢了工作。没有了钱,他只好和朋友去银行抢劫,却又一次栽在警察手里,被抓进监狱,被判刑三年…… 本片是布列松的最后一部作品,改编自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伪息券》,曾获第3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
第3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罗伯特·布列松
第3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钱》下载观后评论: 这是我看过最虚无的作品。很遗憾,许多真正的大师在生涯末期的作品中,无不透露出对世界无法解脱的绝望和痛苦。布列松最后一部作品,在爱、宗教、哲学,甚至情欲中寻找拯救均告以失败之后,他终于一头扎向义无反顾的毁灭。影片似乎是布列松电影的总结,超人哲学,监狱,爱的拯救,均有涉猎,通过冷酷地把一个普通人拉入不幸的深渊,来强迫你面对虚无,主人公的行为从道德上无法理解,杀了一家人为了一点小钱?况且他也试图自杀过,并非畏死。杀死女仆即为杀死心中的爱。作为布列松最成熟的作品,电影在技艺方面登峰造极,用几个镜头衔接即可讲清楚大量信息,对画外音的频繁应用值得注意,使影片呈现一种客观、真实的质感,丰富现实的声音,也是一种诗意的补充,几乎没有配乐。本片无疑是贯彻布列松美学理念的最高杰作。
陆陆续续,继《驴子巴萨特》《穆谢特》之后,看的第三部布列松,观感异常平静,视听语言的确很简洁、凝练,故事的推演,需要投入极高的关注度和注意力。片子的时长很短,但故事体感很长,在有限篇幅里,呈现了一个人物命运的曲折走向。因为一张假币,而引起的一连串连锁反应。一个人的恶的形成,固然是社会环境的使然,让无辜者含冤,故而异化为反社会人格,行凶作案。因为一个小的蝴蝶事件,而引起海啸般的反应。好人难做,自证清白很难。影片似乎通过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走向,来诠释呈现了恶的传递和养成,矛头指向了当代法律秩序、人心道德和社会规范。从中,似乎也看出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力度。
对幸福的欲望诱导对金钱的追逐,但钱永远不是所谓的有形之神,构筑不起稳定的生命秩序,而只是浮浅地让人在无聊和痛苦中摇荡,神性、兽性、人性同时在人的生命中存在,而金钱催化这些人类内核在人身上的外显不断转变,一开始仆从于社会秩序,钱是驴头前方的胡萝卜,被秩序迫害之后,愤怒和不甘又催发罪恶,心灵在动荡中仍然寻求安定,宁愿重新跑回监狱安放迷失的心,但求指引。那老妇人似是无我地将自己安放在苦难之地,最后仍担心他的灵魂,她什么也不等,她对幸福毫无所期,就这样将自己奉献给家人,陌生人,神,是对自身灵魂的赎罪吗,就将一生置于赎罪之中,兴许就是为了自身灵魂洁净。
读DB的书,他提到布列松时以“参数叙述”来描述他的策略,通过对形式的空间化的结构,以期在最小的变化中表现出强烈的效果。影片使用的是重复与省略的手法,对空间、动作的重复,对时间、表演的省略,让它在不同的叙事线索中准确、快速地来去,并能中介起它们间的内在联系。这个不断被建构起意义的中介物即是金钱,片中人说道,金钱即是上帝,它反动了人们的信仰,并反过来让人成为它的造物。影片的铺排让主角伊文失去了一切依托,只有这样他才能回过头来面对自己。在片子的结尾,他诚实地面对了自己可怖的一面,在静坐了短短一会(仅仅一个镜头)后,他走向警察,解放了自己的灵魂
在布莱松的影片中,镜头仿佛实行着生死的交替,沿袭着镜头自身的逻辑。每个镜头都在不断取消前一个镜头的意义,并且取代它。一种平滑的顺接暗合了时间的流逝感,从而具有了某种冷峻的气息。每一个结果的产生都具备了吞噬前一种努力的能量,一切的狂妄与自信在此中都不能复存。不仅是导演,演员、甚至是角色本身都从每一个镜头中退出,以一种安然的方式宣告了自身的终结。在传递的过程中,人物的性格让位于某种偶然性,不再是某种偶发的事件推动人物的命运,相反则是人物成为了系联这种必然命运的道具。这种取消了固有联系的毁灭感不只充斥影片本身,而是强有力的透出到现实中来。
明明已经是导演作品序列里剧情比较跌宕的一部了,但还是透着一股可怕的沉闷(有很明显的《死囚越狱》和《扒手》的影子,但相比之下这部里配乐几乎完全缺席)。也许布列松拍的就是现代人那种冷淡疏离的状态:他喜欢拍门与楼道(我们只能隔着东西或是从缝隙里观察人物),喜欢拍局部特写(冰冷运作的器械是现代人生活的隐喻;手中的果实是短暂迸发的人性;信件本身就代表着某种不在场,且具有某种能把写信人的情绪——无论是冰冷还是爱意——放大的功能),总之我们永远处在一个逼仄受限的视角冷漠地观看着一切的荒诞与失序。
第一部布列松。无怪乎老塔对布列松的推崇备至,布列松对镜头的把握真是大道至简。影片自始至终好像只有出现一个移动镜头,其余全是定计位镜头和摇镜,镜头的变化并非花里胡哨,拖底的是布列松的镜头美学和优秀场面的调度。全片冷峻、简洁的风格客观展现金钱对人制造的道德困境和法律对人心向善的是否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提出疑问。从零到一的突破是金钱、利益对个人的异化,而保卫人权的法律是否能够真正引导人向善,我们不得而知。无论是思想性、社会性、美学,这部影片都当得上现实主义的佳作。
9/10 画面由黑白变为彩色,但仍然是典型的布列松风格。1、对声音的重视,突出脚步声,开关门声和很多画外音。2、镜头语言保持极简不炫技,大量固定长镜头。3、人物动作冷静收敛有些生硬,抛弃了演员的表演,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让电影更好看的可能。4、极简主义大量省略、留白,淡化减少故事叙述部分,增加细节特写。5、台词的减少和功能化,将台词作为表达必要信息的工具。6、同时关注多个主要人物,以假钞为线索串联,在后半部分建立直接联系。
极其简洁、克制的视觉语言和对白,但力度胜过我们现时代以轰炸感官为潮流的电影千百倍。我尤其喜欢的一点是,人物的几乎所有重要行为都没有直接表现,而是要么截取局部、要么通过声音和物体的变化来呈现。这简直太真实了,正是人在生活的大流中穿行时的本来状态:我们看不见自己,而别人也无法于一瞥中看到我们的全部。本片展示了恶作剧的恶是如何变成为生活所迫的恶,然后再一步步沦落成纯粹为死亡驱力所驱使的恶,并且没有为主人公留出任何救赎的空间。
这并不是全然悲剧性的断言。正如人们接受死亡作为一个线性序列的终结一般,在最后的死亡来临之前,身体中的每一部分都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着消亡,牙齿被地心引力吞噬,记忆力为岁月所埋葬即是显见的例子。这种毁灭实时发生,从躯体到心灵,从内部构造到外在联系,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我们通常对于这样的事件缺乏经验,便在懵懂无知中促成了这种消亡。
佈列鬆一如既往的拍攝和剪輯風格,並且相較其他影片更為強烈。整部影片一氣呵成,省略核心事件的人物情節,大量集中在人物對話和旁白,弱化劇情衝突。可悲的是弱者往往只會欺負更弱者,主角最終相信錢並面不改色的殺死一家人的片段,幾乎沒有多餘動作,但卻更顯得冷酷嚴峻。一個金錢至上的世界,存在與荒誕,刻畫的入骨三分,看完讓我無法平靜。
【5】冷静的室内外调度,由点带面,进一步展现空间的纵深和局促。简单的镜头运动和剪接使叙事效率最大化,而逻辑又能维持紧密不断裂。银行抢劫和夜间凶杀是最好的两例,动作在持续中展现为缓慢的蓄力和急促的迸发两种状态。手部特写令人印象深刻,对环境音和光源的提取增强了现实质感。
《钱》,1983年的作品,那时的布列松83岁了。要说风格的话,太炉火纯青了,他不惮于将摄影机一动不动的留在那里,盯着“物”,几乎将其作为活物,而人,则作为物的他者,他的位置只是在“靠近物”以及“与物发生关系”时得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