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阿尔及尔之战 阿尔及尔战役 吉洛·彭特克沃
影片以阿尔及利亚争取独立为背景,讲述了在阿尔及尔这座城市里,地下运动组织——民族解放阵线同法国人的战斗。
《阿尔及尔之战/阿尔及尔战役》下载观后评论:她把装有炸
影片以阿尔及利亚争取独立为背景,讲述了在阿尔及尔这座城市里,地下运动组织——民族解放阵线同法国人的战斗。
《阿尔及尔之战/阿尔及尔战役》下载观后评论:
她把装有炸弹的提包放在凳子下面,她看到孩子舔着冰淇淋,她看到男女青年欢快的跳舞,她看向了挂钟。镜头前她的表情,悲壮又痛苦万分。但她终究不是虚伪的好莱坞英雄,在一片爆炸中救出无辜的幼儿。她离开的很决然,这就是反殖民的暴力,人民的暴力,革命的恐怖主义。恐怖主义的恐怖从何而来?除了帝国主义的恐怖以外可有其他答案?60年代以来的反殖民叙事在日常生活中被消灭得干干净净,反伊斯兰叙事又取而代之。帝国主义持续地在第三世界制造殖民地,制造贫穷、痛苦、混乱,这才是一切恐怖主义的根源。浓雾这边是有心无力的法国暴力机器成员,浓雾那边是一个团结的阿尔及利亚。当今世界也如这团浓雾一样:一边是反伊斯兰与民族沙文主义的结合,一边是全世界无产者与被压迫人民的结合。这60年代的粗砺影像已经向我们揭示,未来到底是谁的世界。
![阿尔及尔之战/阿尔及尔战役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0036540089.jpg)
其实也就这样了。以我现在的想法越来越觉得人类文明大团结是痴人说梦,种族、信仰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分裂,纵观历史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本片的感觉倒是和《影子部队》很相似,克制而暗藏汹涌。以恐怖主义对抗殖民主义,这也没有一个是非标准。无非就是暗杀警察、无差别屠杀平民。不了解阿尔及利亚的历史,但看到阿拉伯区和欧洲区就知道很无解了,独立斗争也是早晚的。至于独立后国家是否会变得更好,我估计很大可能在某族统治下会更差,不过这也不重要。中东女性服装确实容易搞恐怖袭击。阿尔及尔的街道,狭窄而充斥着死亡威胁和反抗斗争。摄影无疑是极美的,半纪录片式的武装斗争,背后尽是人类的无助和无意义。
![阿尔及尔之战/阿尔及尔战役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0036856678.jpg)
1.尽管兵不厌诈,战争总是不择手段,但是还是觉得这个电影骨子里在宣扬恐怖主义。不论导演是褒是贬,或许msl确实有这样的优良传统吧。2.被压迫阶级永远有三个选择:压迫,反抗,怂恿别人反抗。第三个选择在我d的话语体系中也被称为窃取革命果实。所以你是甘于接受压迫呢?还是甘于流血,还是甘于让别人流血?3.你说法国是压迫者,可偏偏人民对它夹道相迎,它反而是法律和社会规则的维护者。你说国际解放组织是反抗者,可偏偏它搞恐怖袭击,滥杀无辜,破坏社会安定。4.战争中根本没有什么正义与邪恶。5.共产d也是一直被西方污名化的,其实就和msl一样。6.让电影的归电影,政治的归政治吧。
![阿尔及尔之战/阿尔及尔战役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0037851818.jpg)
六十年代意大利电影好多这种一部电影奠定影史地位然后销声匿迹的一招鲜导演,彭泰科沃和阿尔及尔之战就是又一个例子。五十多年后看阿尔及尔之战,五味杂陈。“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如今看这电影的观众大概没几个认同阿尔及利亚人用的恐怖分子那套手段。导演也没想到,世界对恐怖手段的痛恨远超五十年代。好在导演冷静地把两方面立场都展现出来。导演把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群众演员路线发挥到极致,全片都有记录片的气质。最后1961年街头反抗镜头很难想像不是记录片。法军当时可能没想到对待卡斯巴这种地形还有旧城改造这一招。
![阿尔及尔之战/阿尔及尔战役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0036445908.jpg)
9.3/10 最好的对立群像,偏高对比度的黑白摄像凸显冷厉质感,时代背景三言两语指出,干净简练不絮叨。个像是群像中愤怒压抑反叛等多种情绪的线性载体,承蒙于剧本的结构性,引导影像,绝不突兀或与自己的群像对立。街道的风貌也尽数还原。上下楼梯上的人群,随处拔出的枪,女性男性力量的混杂(还有儿童),内部的矛盾和争执,从警方和军队角度客观剖析。最大化的人的面孔不断轮替交错,话语失效,尽在眼神中。观众无需关注于计划和实施,开头刹那揭露结局,所以只需目光对准行为行动,这是最动人的影像部分。
![阿尔及尔之战/阿尔及尔战役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0037530353.jpg)
可以当做是《光荣岁月》续集,虽然拍摄于70年代,但就像两个小时的纪录片,冷静而相对中立的镜头展示着这一场迟早到来的独立斗争,一场场暗杀警察,一场场爆炸——印象最深刻反而是结尾独立组织失败后的2年,全民自发抗争(反抗组织成员也不知道),看到了街头的坦克……又过了2年,法国只好不甘心的吐出了这块占了130年的能源肥肉地——独立后,又有了更惨烈的内战……国家与民族之间这种争端永远反复上演,可似乎谁也不觉着自己有错?——导演的大众纷乱街头调度控制力很强——
![阿尔及尔之战/阿尔及尔战役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003755555.jpg)
在前往咖啡厅和牛奶店安放炸弹那场戏里,两个阿尔及尔女郎在放好炸弹包以后,创作者有意分别给了她们主观视点镜头,第一个女郎的视点里出现了孩子,第二个女郎那场甚至出现了与顾客的目光相触——一个法国女郎瞥向镜头,对切,阿尔及尔女郎看着镜头。主观视点对切过来,看到的是女郎的同情但坚定的眼神,随后她们放下炸弹,这种是一种不回避的目光,敢于面对革命会带来的血污、承担革命所需要付出的代价的目光,这或许是少有的能够帮助后来者再次进入这段历史的一组场景。
#FIFF12#,8.8时间轴记录影像感,很真实,除了人群的慌乱,镇压军官的举手投足都在加深这种真实感。和长官看到爆炸之后,一抿嘴点起一根烟让我想起博物馆里看到过的某个战争碎片。前一秒还在觉得反叛军投掷炸弹制造暴动,杀害“无辜富人”很不应该,纵然饱受不公。下一秒又被镇压部队残忍的暴力镇压,种族歧视震到。战争,让所谓最原始的被害者同样成为加害者。以为杀了领头人就可以结束暴乱太天真了,不公在,反抗者永远存在,即使是现在的世界。
确实我也感到这片子里的一丝丝虚伪。就像摄制披着新浪潮的皮却给足了爆炸特效一般,貌似左派且中立,其实给法国人安上的是高等动物的行刑,给阿尔及利亚人安上的,是“愚蠢”的反抗。骨子里流露的还是殖民者对独立运动那种“你为什么要打破我给你塑造的平静”的疑惑。故事结构也是典型的你伤害我我伤害你战争而已。能引发我感触的只有首尾两行刑场面。感觉诚恳度和技巧性都不如描绘二战的电影,甚至不如看美国人猎杀本拉登。影视地位很高,不太了解。
写实风格的拍摄手法让影片极具观赏性,也使其在现在这个时代仍完全不显得过时。叙事节奏,对人物的刻画都简明扼要(围攻头目的一场戏仅几个镜头就把命悬一线的压力、双方力量悬殊的事实,揭开最后的剧情冲突展示得淋漓尽致,功力可见一斑),部分重头剧情表现得非常出色,传递出的紧张感,和冲突造成的残酷是一般电影所不能及的。从叙事上层次分明,也没有对任何一方做过度的美化,反而是把殖民主义、暴力抗争的内里都一层层地剥开,由观众来体会。
讲述真实史实,基本还原真实场景的片。阿尔及尔的阿里起义比较典型,实际当时阿尔及利亚全境各处都在爆发革命。阿尔及利亚本地人民基本是伊斯兰逊尼派,联想到卡扎菲也是逊尼派,当年欧美联军讨伐卡扎菲,也许对于当时利比亚的部分人民来说,欧美联军也是侵略者。遥想印第安人与白种人的斗争,日本人侵略中国等等种种,力量的博弈,从来都是糅合了复杂的细枝末节,最终决定哪一方胜利的因素从来都无法简单概括。
1950s的法国不仅是只有加缪与存在主义,还有时刻生活在水火之中的人民,在《阿尔及尔之战》里,女人、小孩、反抗军、法国殖民者、阿尔及利亚的人民都是主角,最难得的是,全片站在中立视角讲述阿尔及尔亚独立战争这个历史事件,镜头中既有阿拉伯人眼眶中的泪水,也有死在独立联盟枪下的法国平民,反抗精神与恐怖主义也变成两个立场不同的群体口中的说法,将近六十年过去了,这个世界又何曾有什么改变呢。
半纪录式的故事片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历史真实地再现,当然也仅仅是再现,导演冷静克制的叙述使观者多少疏离了自身的情感认同,而多一份理性的判断。一切阶级的不平等、压迫必然产生反抗,真正的政治不是权力的宫斗,而是内化到每一个人身上,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部分;所以才能有全民的抗争与革命。当然自诩为文明世界的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既带有浓厚的讽刺意味;可人们不也很难否认,太阳背后就是阴影吗?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