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马利纳 沃纳·施罗德
导演: 沃纳·施罗德编剧: 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主演: 伊莎贝尔·于佩尔 / 马修·加里瑞 / Can Togay / Fritz Schediwy / Iso
导演: 沃纳·施罗德
编剧: 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
主演: 伊莎贝尔·于佩尔 / 马修·加里瑞 / Can Togay / Fritz Schediwy / Isolde Barth
类型: 剧情 / 爱情 / 悬疑 /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奥地利
语言: 法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1991-01-17
片长: 125 分钟
又名: 玛丽娜
IMDb链接: tt0102383
马利纳的剧情简介 · · · · · ·
影片讲述一个奥地利女作家陷入创作困境和与父亲、情人及男友三者复杂的关系之中,最后失去自我并神秘消失的故事。无名女作家与男友马利纳居住在维也纳的一所公寓内,他们的关系表面上看像一对夫妻但实际上却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直到女作家在街上偶遇伊万,一个更年轻的匈牙利人,她无法自拔的爱上了他并认定他是能拯救自己的人,她把所有在马利纳处无法得到的需求全部放在了伊万身上,但这却使他逐渐退缩而选择了别人,最终痛苦的女作家失去了本性。
幕后
《马利纳》改编自英博柯·巴赫曼倍受争论的同名自传体小说,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主笔,并找来新德国电影异将韦纳·施罗特执导和法国女星伊莎贝·于佩尔担当主演,强强联手弄出来的东西自然非比寻常。
片中冷静却缺乏活力的马利纳与冲动而敏感的女作家不仅象征着社会中男女两个群体,同时也象征着女人双重个性的两面。当以男性为主的社会(或个性)占据强势时,它对女性(或个性)的同化和驯服就会逐渐使女人本身丧失激情和生存的意义,成为另一方的附属,以至女作家只有当面对镜子时才能知道自己的存在。而最后她的消失不仅象征着个体的胜利,也象征着强势个性对弱势个性的完全占有并最终“谋杀”了女人的本性,导致女性本体异化的结果。
于佩尔的表演在此片中达到了她艺术生涯的一个顶峰。就像阿佳尼在《着魔》里令人窒息的疯狂演出一样,她将一个无法满足自己而又受限于现实世界的女人内心的恐慌展露无余。
该片荣获1991年德国电影最佳长片奖。
荣誉
1991年 German Film Awards(Film Award in Gold) Outstanding Feature Film
1991年 German Film Awards(Film Award in Gold) Outstanding Individual Achievement: Editing Juliane Lorenz
1991年 German Film Awards Outstanding Individual Achievement: Direction 沃纳·施罗德
《马利纳》下载观后评论:
猛然间,我的房间和记忆里的家乡都燃起大火,我的父亲谋杀了我的一切,他无声的鞭打,踩碎玫瑰,厌恶地驱赶一头踉跄的牲畜。我的母亲低声啜泣,我的女孩睁着空洞的双眼,与之相比,她知道自己更亲近疯狂和死亡,她拒绝与体内的父亲交融,她用烧灼的手书写火焰。“在我双眼的光焰殆尽之前拿走它们的星星,在我眉宇衰朽之前拔走破碎的玻璃,在我坠落之前关上通往云端的门吧” 她哭泣、渴求情人的心,又不由自主砸碎酒杯,把额头磕向石头。她比扑向光的飞蛾更激烈地扑向血,又杀死飞蛾。她纵火烧毁书信,打碎镜子,浑身赤裸地撞向惊栗,墙体碎裂又愈合,在痛苦的呼求声里她只祈求一次长久的沉睡,最后只是喃喃,他是我的生命……噢亲爱的马利纳!
![马利纳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3000729816.jpg)
基本上没看懂,但是能感觉出它是牛逼的,于佩尔的存在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本片以外,于佩尔在钢琴教师、将来的事、她等多部作品中,都是这种女性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苍白、敏感、神经质,冷漠的外表下内心脆弱甚至病态,这可能成为她的角色标签了。能抓住的一个点是,我认为女主角和马利纳在那所房子中的生活都不是实际存在的,伴侣和共同生活应该是她精神世界的象征,所以后半段这个世界起火了、墙裂了。从煤气炉到摆满地的蜡烛,逐渐的火点越来越多,火势越来越大,烧了衣服、烧了打字机,无处不在。而那个匈牙利人应该是真实存在于她的生活中的。
![马利纳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300098117.jpg)
80/100,#FIFF11#她在灰烬中燃烧,就像是钻石一样闪耀,冲动和敏感让她歇斯底里,恐惧和杀戮让她浴火重生。这种一种奇妙却折磨的体验,意识流是解释,碎片化是目的,癫狂是过程,压迫是结果,背叛是情绪,存在是真相。伊莎贝尔·于佩尔永远都可以让你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她最不为人为的那一面,这才是真正属于电影的女演员。"我的王国,我的荣耀之国,我用有朽者的手守护着你!我的国,此刻比这火焰还小,别烧著,别烧著,我不能被烧著!我不能被烧著!"
![马利纳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3000276879.jpg)
3.5 非常具有文学气质的一部心理探索作品,意象和隐喻的运用大概会让弗洛伊德的爱好者们高兴坏了。全片最重要的戏肉不在镜头不在剧本,而是于佩尔饰演的女主的心理转折,可以说这也是于佩尔的代表作之一。但是特别有趣的一点是片名是叫马利纳,也许马利纳与于佩尔都是同一个人的两面性,艺术家创作过程中从理性进入疯魔再从中挣脱出来的过程。有点遗憾的是导演在把握全片节奏的时候,过场不够圆润,镜头有点单一,心理戏的节奏不够精准,全凭于佩尔吊着一口气
![马利纳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3300471539.jpg)
2.5 4=6.5。“性是女人掌控男人的方式。”美剧如是云,但凡两性在性上处于对立状态,那么反之亦然,性也是男人掌控女人的方式,真实的床榻之欢和虚幻的浮世惊梦里数次浮现男性毫无廉耻的暴露炫耀阳具,是社会常见的畸形的权势倾轧,这不简单是性染色体上的XX或XY的差异,主体置换成任何两个权利不对等的个体或集体时仍然完全遵从这种压迫关系,而这种压迫关系在电影《女他》里阐述更加直白透彻
![马利纳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3000870312.jpg)
1991年描述作家在创作困境中虚妄与现实交替的影片一时之间得到井喷,大卫·柯南伯格和史蒂文·索德伯格异曲同工,科恩兄弟更是凭该类型作品拿下金棕榈,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恣睢意识狂放不羁,本片亦不例外,于阿姨所饰演的几近癫狂的女作家同样在苦痛的创作过程中逐渐迷失自我的存在。另外本片运用了大量的行为艺术作为空镜头,颇具实验意义。
![马利纳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53000765897.jpg)
躁郁 神经 脆弱 癫狂 无原因的落泪,所有创作时会有的状态。主体还未定格的人物是安抚还是刺激。父亲的伤害,掉落的玫瑰,注视的动物标本,花园的交媾,墙壁的裂缝,意识已变成客体,在某一时刻迸发,最后都是那无尽燃烧的火。用灼伤之手记录火焰。撕裂,反复,无法弥合。镜子不再可靠,没有现实了。创作是场谋杀。
看到一半已经放弃试图去理解,纯粹欣赏影像本身的魅力,反而舒适了许多,虚实交织,超现实镜头的大量运用,各种精神分析元素的意象设计,打造了影片万花筒般迷人又易碎的气质,最突出的还是于老师的表演,理性的崩溃,易碎又复杂,情绪流淌的那么自然又极致,让人挪不开眼,有空整理整理思路,再重看一遍吧!
不能说没看懂,毕竟简介提前也看过了,但是剧情真的够扯啊。。最后甚至有点分不清哪个是现实哪个是梦境了,昏昏欲睡。这么一部奇怪的片子,还是要给打三星,毕竟,于阿姨的演技也太好了!!!那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疯癫女人样子,简直看傻了,话说阿姨抽了那么多颗烟,流了那么多次眼泪,真真辛苦了
可以说是目前看过的最女性主义的电影。敏感与神经质的女性夹在淡漠的温和与炽热的自私之间,夹在情欲、言语的符号之间,夹在情感关系中注定失落的无聊追问之间。一个男人是否爱你,一个男人如何爱你,这样的问题构成不设置出口的囚笼。突破男性,消弭爱欲的渴望,也许才是女性赢得自我的终极法门。
狂躁症患者阿佳妮,抑郁症患者于佩尔。于佩尔在本片中的表现,把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发挥出极致,神经质和精神分裂相融合。电影的超现实主义想象叠加神性诡异的配乐很布努埃尔。讲述精神和妄想的电影大多是多重视角构成,在最后揭露真相,而这部却从始至终提供的是女性意识和精神分裂的主观体验
《马利纳》真的可以用杂乱之美来形容了,简直是烧脑好看到爆。于佩尔阿姨的演技实在太不可思议了,父亲,丈夫和情人三者之间围着女主人公开始展开,梦境与现实的错综交换,女主人公的精分状态,熊熊燃烧的火焰,都在不停地告诉我们在创作中逐渐迷失自我的感觉多么可怕。
“如果你现在不抱紧我,这就是谋杀,一项你从未犯下的谋杀。”“没有人能成为另一个人的全部。”无法填补的空虚,没有回馈的托付,两个世界的夫妻,疯魔也无法改变别人的轨迹,只有被绝望的火焰吞噬殆尽。艺术与文学性并肩,于佩尔真的怕她癫狂,五体投地。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