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莎的母性不是一种明显的本能,而是一直处于一种持续挣扎的状态。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了母亲,这也深深地影响着她和处于青春期女儿的关系。尽管爱莎和17岁女儿维卡住在一起,但实际上她们很少与彼此互动。爱莎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她的护士工作之中,而维卡则常常与朋友们在溜冰公园溜达。随着维卡健康状况的迅速恶化,两人的日常生活被打乱。爱莎不得不走入维卡的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母亲。维卡的病成了一个契机,让这个小家庭里的爱得以呈现。入围纽约翠贝卡电影节,荣获最佳女演员和最佳摄影奖。
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特别表扬露西·普里巴
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卧虎单元最受欢迎影片(提名)露西·普里巴
《爱莎》下载观后评论: 对于单亲妈妈《爱莎》来说,协助处女《填补空白》意味着主持一场披着「人道主义」外衣,极富宗教色彩的《领养》仪式。离异后的她貌似具有独立性自由,实则这个对于「安全性、确定性」有强烈性需求,对于小布尔乔亚群体有强烈性吸引力的小布尔乔亚女性,对于大布尔乔亚男性同样有着强烈到无法掩饰和自持的「依赖性」需求。幸或不幸,这种本能性的性冲动一边被年轻女性释放生产着,一边被成熟女性压抑克制着。故而,母女二人是此消彼长的「相生相克」关系。母亲在「小布尔乔亚」女儿面前展示出的「母性」光辉确实像简介中写道的那样,不是一种明显的「人道主义」本能,而是一种被「职业道德」潜移默化之后,被「男权共同体」建构出来的变异株:既是她「小布尔乔亚化」之后「生产」的结果,也是她「社会化/男权化」之后「自我复制/再生产」的病态化产物。
#HKIFF45 Online# 3.5。对性的日常化描绘 安乐死元素让这个生活流的家庭/母女题材有了时代特征;尽管在情节推动、人物关系、和视听处理上都不算出彩,但依旧不妨碍被真诚的故事打动。不太同意这部是“看了也像没看一样”式的寡淡,因为高潮/结尾的情感爆发太戳了:终将坏掉的冰箱、传送带上的面包,先是以简洁的意象作隐喻,再用中段呼吸困难时风格化的视听设计作暗示——直到最后一场戏打破麦格芬、抛出真正的议题,猝不及防的节奏和伴随着喘气、呼喊、哭声的手持镜头恰似死亡来临的突然。“不要是现在…不要是现在”,母女情感的厚度在此刻呼之欲出,被隐喻和暗示的情感仿佛炸弹一样地爆发出来;而当影片骤然收尾之后,情绪才会渐渐萦绕心头、我也才恍然落下泪来…
这部片子给我心里留下了一些东西,模糊又清晰。艾莎和维卡的表演都很棒,细腻又真挚。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豆蔻年华的少女因绝症面对死亡的恐惧;我感受到了对爱情的渴望,无论时单身妈妈艾莎还是女儿维卡;我感受到了自尊,不愿因疾病而被同情;我感受到了女性的伟大,独自抚养女儿长大却不得不面对永远的失去;我感受到了绝望,看着爱的人一点点失去生命之光;我感受到了两难的挣扎,安乐死是自私还是爱的体现;我感受到了老年人的无助,我们都有痴呆健忘的时候。这部片子是否能入心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过因疾病而恐惧绝望的经历,那种微表情所牵动的心理状态估计只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才会懂。
82/100。#NFMLAICFFOnline#以色列在一年之内居然同时出现了有特殊情况的父子与母女两种主题的电影,而且都将这种朴实生活中的细腻情感刻画得恰到好处。这部最终脱颖而出冲奥的《爱莎》相对于《我们来了》其实有点粗糙,导演的处理显然还没有达到一种成熟的程度,尤其是在前半部分母女之间有所矛盾的部分呈现得有些紊乱。不过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导演功力逐渐凸显,单纯用几个动作和几处语言轻而易举地表达出了母女之间看似针锋麦芒实则血浓于水的爱意,结尾处的处理虽然并不稀奇却还是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配合上两位女演员走心的表演,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生活流作品。
2020平遥第一部,有点儿惊喜。非常细腻温柔的女性视角,剧情和节奏令我觉得呼吸舒适,犹如旁观生活本身,琐碎而渐进,故事就在日常中自然舒展开来。单身的年轻母亲风韵犹存,患病的青春期女儿对母亲的情感是向往又抗拒的,因为过亮的光芒会让身旁的人陷入阴影中。但随着女儿病情的加重,母女间那种情谊的流动和变化却非常感人,一个沙发上轻轻的挪位是对女儿的理解尊重和爱,一滴眼角的泪是则包含了千言万语。两位演员把哀伤克制的情绪诠释得很到位,最后一幕达到高潮后戛然而止,令人无限怅惘…评论聚焦于“破处”的未免太男性视角了,它根本不是影片筋骨
还挺...特别和震撼的一个小片。母亲刚35岁,就要面对独自抚养女儿、女儿进入叛逆期,以及女儿突如其来的渐冻症发作。母女俩的感觉更像姐妹,可以大方谈及喜欢的男生类型、初夜感受之类的话题,一起去酒吧,母亲甚至帮女儿物色了一个鲜肉护工作为破处对象。电影以母亲的名字命名,但女儿形象也很丰满,从最初那么叛逆爱美,到后来抗拒化妆、不想被人可怜的自尊,看得蛮心疼的,表演很真实感人。不知道女儿演员多大年龄,脸很成熟,身体又那么瘦小...结尾有点残忍。以前看过一个很类似的片子,也是刻画一个单身妈妈的辛苦、委屈、欲望发泄
一个平庸的开头,让我突然没有了兴趣。接下来手持上阵,一套可以在三大电影节见到很多的叙事方式,让我觉得可看,又觉乏味。故事就这么开展,以这样的方式走入我的内心,母亲人至中年,依然魅力四射,而女儿原本花样年纪,却正在失去一切,这对关系本身像个镜面,内在的戏剧冲突已足够吸引我看下去,直至护工小哥的介入,让故事留给我的意味又升华了一个层次。刁亦男今天说,在这个世界上悲伤和幸福也是多元的,不同文化的人对悲伤、幸福(我认为也包括死亡)的判断亦是不同的。这对母女的故事,做到了让人心伤又感到心安。
#4th PYIFF# 7分。翠贝卡获奖片 罗西里尼奖special mention。以色列《伟大的(小小的)愿望》,结果发现“破处”是全片最大麦格芬,真正的愿望来得猝不及防,虽然很有震撼效果,但是前面缺少铺垫,合理性又欠妥。是个很典型的Sam Spiegel学校风格的片子(也拿了校友项目基金)。两个女主角选得都不错,尤其女儿,身形相当符合渐冻人的特征。母女关系写得很有特点,也带出以色列的俄国犹太人移民等问题。
【以色列】因为Shira Haas再加上有了最佳女演员的光环加持,对于电影期待还是很足的。但看完后,除去就是让人想夸一句的表演(其实很大程度也在重复《离经叛道》所带来的成功),也不太印象深刻。以疾病和“破处”作为母女关系的切入点,很像是YA片常见的路数;但故事却选择了另一个方向,变成了对母爱和女性最真切动容的临摹。不过很多矛盾点和进程都显得颇为奇怪,它好像可以更加流畅。
这就是那种题材很好,处理故事的想法也很好,但是编剧能力不足展不开故事,还处于情节堆情节的阶段,导演的节奏掌控也很一般,业务能力也就是干行活儿,最终的呈现就很可惜。主创对这个故事的切入点,看得出来是年轻人的想法,老妈想给女儿破处,包括结尾面对疾病的方式,只是人物塑造始终流于表面,编剧始终写不进去,可能是没有生活,也没有做好功课吧,面对这样的题材只能这样想当然的当行活拍了。
导演非常有控制力地表述一对母女之间的关系 她们从一个广大的熙攘的世界缩小到一个屋子 二人彼此慢慢靠近 不刻意煽情 非常克制 映后分享里导演说在筹备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意外地怀孕了 因此也更能体会到故事中母亲的心情 为了孩子推迟了一年拍摄 还没做母亲就开始妥协和付出 剧组里大部分都是女性 不仅仅是和当下的不平等现象抗争 更是因为女性创作者更能体会这个故事的核 真是太棒了
平遥第四部。母女关系共情太强烈了,后半部分情绪堆积的节奏很好,最后一场戏即高潮,情感细腻,戛然而止,干净利落,以至于还在哭都没反应过来鼓掌。妈妈的演技很棒,角色塑造的也很立体。正如导演所说,是一部非常私人的电影,完整表达了一个亲近的人逐渐失去活力离开自己的过程。主题依旧是珍惜与爱。剧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女性也是值得一提的一点。
于平遥,四星半。特别喜欢,个人观感:支撑起全片的并不是一些评论聚焦的破处(以及类比《伟大的愿望》),我甚至觉得抽掉这条线,电影的主干依然完整。映后惊讶得知这是导演处女作,太厉害了,以缓缓的生活流为筋脉,场景在家、医院、汽车、公园间自然流淌,在日常中潜藏着惊心动魄的死别。那对母女表演也特别棒,是在平遥看到的最好的表演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