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战争与和平3:1812年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战争与和平3:1812年》下载观后评论:人类的战争,放到地球角度其实都是同类内斗,但是放到人的角度,又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分别性,法国,俄国,地球人,外星人。内部
《战争与和平3:1812年》下载观后评论:
人类的战争,放到地球角度其实都是同类内斗,但是放到人的角度,又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分别性,法国,俄国,地球人,外星人。内部矛盾太大时统治者倾向于向外转移矛盾,赢了抢下土地资源,缓解内斗,输了也可以减少需要自己养活的人口。侵略战争,底层老百姓其实没啥动力,有动力的是统治者,他们分配战果最多。底层死了只能得到一个英雄的虚荣,军人其实是荣誉的奴隶。如果存在神,地球只是个游戏区,各个国家类似于游戏里的分区或者帮派。人类为了物质和精神需求,会付出许多代价,不管是体力还是生命,最后人生结束时都会变得虚无。我想程序员开发游戏是有目的的,玩家们在现实中得到的快感应该是经验和战绩带来的,并不是游戏里的装备或者剧情,神应该制定了某个机制,在选拔一些优秀的灵魂,死后得分高的可以加入众神,参与宇宙建设,维护宇宙和平延续
咱就是说能不能让主人公的行为稍稍符合一下现代智人的逻辑?一个炮弹落下来,旁边的人都在卧倒,只有前一秒钟还在气定神闲指挥装逼的安德烈公爵傻愣愣地定在那里,开始思考:“难道这就是死亡?我不能死!我爱XX,我爱XX…”这种 面对危险一点应激反应都没有的基因 早就应该绝种了吧,是怎么传递下来的呢 就是说?就算原著里是这么写的,作为一部电影作品,也不能照搬吧?还有娜塔莎,脸上总是挂着一副令我生理性不适的表情,从1812年到现在人类的进化幅度应该没这么大吧?怎么她的那副表情我从来没在任何人脸上见到过呢…总的来说娜塔莎这个人物在这个电影里塑造得就很失败,许多地方的镜头切换也很糟糕,其结果就是显得娜塔莎练就了川剧变脸的绝技,前一秒钟五官还拧在一起哭,后一秒钟直接成了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甚至连背景都变了。
开头还是皮埃尔对娜塔莎的照顾和爱慕,娜塔莎对他也依赖。而后拿破仑不断推进,斯摩棱斯克将失守,老博尔孔斯基慌乱、精神错乱而死。安德烈为了保卫家园,只得违反第一部说的就算到斯摩棱斯克也不想再上战场去打仗,连罗斯托夫的小儿子也想要上战场。他指挥连队,十万对十万,士气高涨,圣母保佑,库图佐夫这次是总司令,在博罗季诺残酷地互相轰炸、打枪、冲锋、杀人,尸体堆积如山,最终俄国人精神强大,以重大死伤获胜,击败拿破仑,而阿纳托利也上战场受伤了。皮埃尔关心安德烈,公子哥也来看战场,被士兵嘲笑,但他也难得地关心国家,在炮兵阵地看,甚至想帮忙拿炮弹,差点被法国人杀死。拿破仑看到士兵死伤或许惊吓了一下,但是他扩张的野心却让他不懂得真善美,让人们残酷地自相残杀,生灵涂炭。残酷的战争。
背景为拿破仑侵俄战争。本片的战争场面可谓是空前浩大,自此之后我不会称任何其他战争电影“场面宏大”了。可是,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战争的残酷,以及所谓的“尸横遍野”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是传说级的战争电影。可怜的安德烈公爵,身负重伤,和他的儿子一样躺在床上,可是一个是向着生,一个却是向着死;画面与战前将士一起在河里洗澡的交叉剪辑,真是令人心酸,在数小时前他们还是鲜活的生命,就跟那片数天前还是自己的国土一样,令人唏嘘。在娜塔莎一章中卑鄙诱拐少女的阿纳托利,在战场上却是英勇刚烈,谁都不是只有一面啊…历史事实:俄军损失惨重,但也重创了法军,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一个半小时又可以叫做拿破仑大战毛子,基本全是战争戏,这是最烧钱的一段,打得昏天暗地,但是可能因为导演是天秤座,整个画面其实没有太多血腥镜头。但是采用了人海战术,多景别多形态摄影移动的方式展现了1812年拿破仑攻入俄国的历史事件,我觉得战争与和平可能最伟大的地方在于托翁把几个主角的感情线拉到他们的社会关系,最后拉到国家历史事件上来,所以细腻之处非常细腻,以娜塔莎为情感载体讨论了情欲与婚姻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而又用安德烈的视角刻画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人生的意义。包括皮埃尔,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导演演的,总感觉充满着客观理性的第三视角。
这拍摄的水平真的是太厉害了,场面震撼,调度完美。读原著的时候,我一直对战争部分有期待,但是不知道在期待什么,战争是残酷无情的,生灵涂炭、尸横遍野,为什么要对战争期待啊,我们压根就不懂战争。俄罗斯军队根本就不想打,一直在撤退,直到最后不得不打,双方都牺牲了很多人,俄罗斯溃败,但是俄罗斯人却没有奔溃、屈服。按拿破仑的理解来说,俄罗斯应该奔溃、屈服、投降,但是却没有,所以精神上俄罗斯完胜。不要期待战争啊,没有食物,没有休息,没有庇护所,没有亲人和爱人。只有牺牲和死亡,值得吗?
3是几乎完全描写战争的一部,按照1967年的水平,能拍出这么硝烟弥漫,如同如今的特效制作一般的大场面战争镜头,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以航拍镜头,透过不知是云层还是硝烟,半遮掩地去看战争中的芸芸众生。就当年这个诚意,也是值得嘉奖一番的。除了宏观战争。安德烈的再次上战场并对自己也许即将死亡的预言也是比较令人感慨的。最后,战争配乐也很合适。不过在剧情展开上,3还是比较贫乏的。所以且看下集。
战争场景太震撼了!实打实的人头和马匹,这么大阵仗的肉搏,策马扬鞭,硝烟和烈火中对决,竟没有一个敷衍的镜头,看得出来一切都是精心排演后的结果,不由感叹这得花多少钱和时间啊。看的时候一直在想,为什么苏联会花这么多人力财力去还原托尔斯泰的著作,也许欧洲大陆一个天才一个疯子不可一世的扩张都是由这个民族划上了休止符,同时都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没有谁比他们更能领会战争与和平的意义。
1、3集出现了大量战争场面,形成了情绪上的高低叙事。战争叙事用了比较诗意的表达,相片的叠印充满米开朗基诺风格的梦幻联想,艺术感十足的镜头里让人看到蝼蚁般的人,以及每个人的虔诚、徒劳、精疲力竭,就会思索个体生命在这种宏大命运之中到底是什么。虽然不是2、4集的人物心理层面叙事,但镜头从安德烈跟皮埃尔的心里出发,掠过人头攒动的喧哗跟尸横遍野的凄凉,倍受冲击。
20210509影城重看。看出邦达尔丘克的美术功底,三联画、圣像画、民族史诗画(wide horizon),皮埃尔完全成为“导演”视点,带我们重历1812之子的锻成(可能也投射了邦达尔丘克自己的二战记忆),但战场戏还是用力太猛,有些炮火俯拍镜头有重复之嫌,定格又有宣传画感,不过圣像朝拜是欧美拍不出的斯拉夫风味。PS看过库图佐夫画像后,发现选角真是还原。
安德烈的橡树;从这一部开始刻画贵族的强制分屏逐渐退场,浓墨重彩地呈现线列时代的战术兵法,像军事纪录片;老公爵逝世时的转场仍旧惊艳,落了叶的童山,不见散步时自带人形交响乐团的童山,莫奈日出般的湖泊,人马出阵的战场,1967年的手持镜头,可惜有些景色应由老一辈亲历欣赏;49min处的一个穿帮,伤亡的马儿躺着躺着自己昂起头来又躺下,有点可爱。
两个战争的长镜头,是电影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叹为观止!原来20w大军的战场是这般的宏伟壮阔,无法想象这样的镜头是怎么拍摄的;原来战场上的横尸遍地是这般的残酷绝望。安德烈的想法很通透,战争是肮脏的,是不礼让是没有人性的。牺牲了那么多年轻的生命,换来的微弱胜利真的值得庆祝吗?俄国人的思想真的深刻,俄国人搞的艺术真的无敌!
纵深仰俯无死角全方位扫描,博罗季诺战役堪称影史最佳战场。列队方阵粗看似是满载着文明与礼仪,实则杀气腾腾注定了血流成河的结局。皮埃尔与安德烈身份与视角迥异,在战争这片墓地上诡谲地得到了统一。不回避不粉饰,拿破仑入侵的绝境在近一个半世纪后再次上演。托尔斯泰托生在邦达尔丘克胶片上的绝望,又岂止是俄罗斯或欧洲大陆呢。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