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战争与和平2:娜塔莎·罗斯托娃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战争与和平2:娜塔莎·罗斯托娃》下载观后评论:一直试图沉浸其中,但始终难以被触动。画面依旧很美,有一些片段的氛围感营造得很好,比如在叔叔的小木屋里跳舞,以及娜
《战争与和平2:娜塔莎·罗斯托娃》下载观后评论:
一直试图沉浸其中,但始终难以被触动。画面依旧很美,有一些片段的氛围感营造得很好,比如在叔叔的小木屋里跳舞,以及娜塔莎和哥哥在夜色中乘马车回家的那段。但在我看来,这可能是这部电影仅有的优点了。因为我实在不太受得了片中人物大量话剧式的夸张动作,浮夸的面部表情,巨量的心理独白。适当采用独白能使电影增色,但过量的画外音在我看来是一种偷懒的行为,因为它会堵塞其他的表达途径。此外,人物感情的变化也显得格外突兀,本来够拍好几集电视剧的剧情塞进不到两小时的电影里,自然就显得有些走马观花,很多情绪都没有足够的铺垫,导致我始终难以入戏。托翁特有的“扪心自问”式的心理活动我也受不了。动不动就是“难道~我要成为眼前这个~聪明的,可爱的,连我父亲都尊敬的男人的妻子了吗?”可能是我的问题,我欣赏不来这种类型的浪漫吧。
终于知道"娜塔沙之舞"的出处了!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如金色蝴蝶在舞会飞舞的少女是那么美,如银雨般洒落的月光是那么美,都是因为青春因为爱情吧,令人误以为世界那么美!爱情会如暴雨般降临,令人深信人世间因为有了你,才有了一半的光明;也会如彗星般逝去,让心重归泥淖与黑暗。纯洁迷人的娜塔沙,爱过清凉的月色,也会迷失于绚丽的花丛;会在舞会上一舞定情,也会因一时诱惑而迷失背叛。"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爱是什么!爱不爱他"她永远不知道!只是被一股激情的洪流推着搡着,愿意流到任何方向。这种不论向西还是向东都同样奋不顾身的矛盾是俄罗斯式的,就如"娜塔沙之舞"独属于俄罗斯!历史的洪流将冲刷这片大地,如娜塔沙两段烈焚焚心的激情般暴烈!1812年的彗星出现,战争即将来临!
这一部是浮浪少女娜塔莎的绝对主场。天真亢奋按也按不住,西方老电影真的很喜欢拍恋爱脑的女人,但是配上那明丽的脸和婀娜的身材,好吧你想要什么都应该你做什么都对!不管是皮埃尔还是安德烈公爵都应该一场舞会就为你倾倒,鳏夫立即求婚,有妇之夫按捺神伤。本是多么可爱的少女,未婚夫一到手就晾着她,还未过门未来公公小姑居然还嫌恶。于是本应猥琐的阿纳托利居然也演出了一见钟情郎才女貌。倒是皮埃尔,这边痛诉别人勾引处女,那边火热告白,一下子给我整懵了。偏偏老绿茶的脸长得至少我个人是很看不懂。那你们说要看人心里美,可这没有小说加持,心里美目前也看不到啊这个。不过不管如何,作为66年的片子,人头济济气势恢宏的舞会,自由飒爽的打猎度假,还有最后惊鸿一瞥的军队开拔、镜头画面真是精美的无话可说。
全剧灵魂人物娜塔莎的复杂个性,塑造她的美丽,也塑造她的幼稚。用安德烈的理智作为对比,反衬出人生宿命的思考。人活在被定规的期许之中:男人必须参军忠诚于沙皇、服从家族的期待,生命既然不属于自己何不乘年轻大肆挥霍。女人只是为了爱情,既然属于爱情,渐变以奢华魅力慑服男性来彰显自己生来为女人的目的,就像皮埃尔的老婆海伦。大家都没有错,海伦的出轨,娜塔莎的私奔,在自己的理解里面,人们一代代不都是这么过来的。俄罗斯贵族的没落,寓意着生活的没落,他们都被这些价值观腐化堕落了。于是引申出战争与和平的第二层意义,战争打破了生活,就像皮埃尔重新寻求人生的目的,乃至扩大到民族的反思。
娜塔莎这样一位贵族少女,逃不开的爱欲情仇。很多人都在骂她,说她见一个爱一个,说她不守住婚约,不守住与安德烈的爱。他们之间的爱真的无法经受住考验吗?本部大段大段的少女心理描写,男主与女主的情感纠葛,少女爱而不得后的痴狂和歇斯底里,真的不亚于任何一部爱情电影啊。还有俄罗斯的壮美平野、沙俄宫廷美轮美奂的豪华舞会,美丽的苏俄猎狼犬,壮观的狩猎场景,令人心驰神往。大师凡尔赛起来、真的是扛不住啊,哈哈哈哈!PS:那猎场里的苏俄猎狼犬真的好喜欢啊!看着好高贵气质优雅,却那么勇猛顽强,能逮住狼!
视听语言的确逆天。那段木屋中的灵动活泼的舞蹈让我无比喜爱娜塔莎这个人物,可是当她被情爱折磨得魔怔般得歇斯底里时又忍不住嗟叹。可是感觉也不能在道德上批判她。从第一部就可以看出娜塔莎就是一个怀春少女,她并没有深沉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她内心热烈充满生命力,不可能在等待中消磨青春,她只是喜欢恋爱这种感觉本身罢了。同《安娜卡列尼娜》中一样,这种恋爱中的挣扎体现出上流社会浮华生活中那些贵族阶级精神的贫乏缺乏安德烈原先体现出的那种崇高的精神。娜塔莎最终会如列文和吉蒂那样在精神上被拯救吗?
女人喜欢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在谈恋爱的感觉,哪个男的能够更加直接的把这种感觉给到她们,她们就会选择和谁在一起。比起有趣的感觉,结婚显得太过沉重?让人觉得严肃的安德烈,如何能够让女人安心的选择和他结婚?在你看来这是负责,但是在女人看来这是一开始就显得无趣,过程很难长久,更别说有结果了。相比起来,那个混蛋才是大多数女人喜欢的,女人想要的,往往只有骗子才能给足,因为骗子没想过未来,一切都敢说,一切都敢做,不用顾及后果,轻松愉快,女人才会越来越爱,越来越上头。
这一节的名场面是安德烈和娜塔莎跳舞,托翁很喜欢男女主以跳舞的形式相识相爱,那倒也是,毕竟舞蹈是情欲美的升华形式。娜塔莎一跳成名光彩熠熠。托翁笔下的女主好像就属于那种一下子就进去感情状态的风格,挡都挡不住,要不是因为安德烈的成熟稳重,娜塔莎那状态和疯了一样,后面遇到海伦她弟更是。。。真是见到帅哥就挪不动腿的典范,哪会顾及皮埃尔美好而高上的心灵却隐藏在胖胖的气囊下呢?赶紧先发好人卡,哈哈哈哈,不过安德烈真是又高贵又理想又帅啊~估计这是托翁最理想的自己吧!
想打七星!!这部电影可以排在我观影史的前三名,巨幅画作完整地呈现了托尔斯泰笔下那个古典浪漫的年代,宛如一颗绿宝石镶嵌在苏联电影的桂冠之上,这样精美堪称艺术品的制作和高雅的艺术品味,也许除了那个伟大的国家,再难做到。每一个场景都如同流动的油画,想不到还有什么词可以表达我的喜欢。皮埃尔的告白我一个爆哭,“如果我不是我,而是世界上最漂亮,最聪明,最完美的人,如果我是自由的,我会马上跪下来向你求婚,告诉你我是真的爱你。”今晚的眼泪全部落在这段告白里。
皮埃尔塑造的很棒,可爱、憨厚、可靠,他大概是最可靠的一个角色。索尼娅是原著中最值得同情并且不幸的角色,因为她没得选择,其他人不幸却是因为选择过多。娜塔莎很美,但是也不幸,因为冲动且无知。爱是平和的,温暖的;而欲望是令人激动的,令人不安的。分手要体面,因为注定会伤害对方的感情,请不要让对方因你受辱,这是道德底线,娜塔莎所犯的错正是这个,她太冲动且不安了……娜塔莎离开她叔叔家那首插曲太好听了,可惜我找不到。
娜塔莎和安德烈公爵跳舞那段有苏到,但还是和第一部一模一样的毛病,冗长枯燥的编排,莫名其妙的摄影炫技,本质上空洞无趣的镜头语言。考虑到苏联电影早有“蒙太奇学派”和后来的“诗意电影”,一直在想要是《雁南飞》导演来就好了。就算是塔可夫斯基式的沉闷,他的电影语言也是生动细腻的,而本作导演真的有在认真考虑电影叙事吗,为什么分镜语言看上去那么呆板?空前绝后的投资真就只是华丽璀璨的布景板服化道而已。
可怜的娜塔莎。安德烈经过残酷的战争之后开始了一段时间内的自我拷问与人生新理想追求。遇到娜塔莎后,总觉得他的人生将得到救赎,没想到自己将上帝扔给他的「浮木」弃之不顾。白瞎了我们娜塔莎这么一个古灵精怪美貌出众才艺双馨的妙女子啊!皮埃尔确实是个好人,但就是因为他人太好了,所以把自己也置于一个不幸的婚姻中了。娜塔莎如果和皮埃尔在一起可以是幸福的,但得是单身的皮埃尔。
没看过原著,第一部的时候还有点迷迷糊糊,熟悉人物之后,这部有点渐入佳境的意思了。比较震撼的是猎狼的那一段,没想到是真狼(看起来跟哈士奇完全不一样)。苏联人拍电影的真狠,这一段不光是花钱的问题,肯定不好拍。娜塔莎作为整部的核心,演技也在线,几个著名场景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不过,没看过原著,第二部就能入戏,跟b站的字幕也有很大的关系,里面人才真多。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