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烈日灼人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导演: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编剧: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 鲁斯塔姆·伊布拉吉姆别科夫主演: 欧列格·缅希科夫 /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 茵格保加·达坤耐特 /
导演: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编剧: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 鲁斯塔姆·伊布拉吉姆别科夫 主演: 欧列格·缅希科夫 /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 茵格保加·达坤耐特 / 娜迪亚·米哈尔科娃 / 安德列·奥曼斯基 类型: 剧情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 / 法国 语言: 俄语 / 法语 上映日期: 1994-08-31 片长: 151分钟 又名: 毒太阳 / 烈日灼身 / 烈日当空 / Utomlyonnye solntsem / Burnt by the Sun IMDb链接: tt0111579 烈日灼人的剧情简介 · · · · · · 影片的时代背景落在30年代斯大林统治下的前苏联。科托夫(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 饰)是红军的光辉领袖,拥有殷实家底和幸福家庭,正在与妻子玛露莎(英格波佳·达库内提 Ingeborga Dapkunaite 饰)、女儿一起在别墅中度过幸福时光。不料,一名不速之客闯进了这里。当他揭开层层乔装的外物时,人们认出了他——一个失踪了十年的没落贵族米迪亚(欧列格·米契柯夫 Oleg Menshikov 饰)。米迪亚的到来犹如地狱派来的使者,随着他娓娓道来的故事,米迪亚和科托夫之间的恩怨纠结、和玛露莎之间的陈年旧情以及随着时代而扭曲的人生,都在故事中一一展开。而更为残酷的是,他带来了一个令科托夫一家陷入绝境的消息……
《烈日灼人》下载观后评论: 影片的前四分之三实在实在看不进去,如果不是近结尾的高潮迭起及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我可能只给这部影片打两颗星。导演对这部影片的掌控实在是太本末倒置了,我明白他的用意,就是想用大量的田园诗意生活反衬结尾烈日阳光下对人们的灼伤。但前期表现太过冗长了,151分钟的影片几乎百分之九十都用来表现甚至堆砌前者了,说实话通过这部影片真没看出来导演有多么了不起。影片唯一吸引我看下去的原因是片中那个漂亮可爱又顽皮的孩子,简直天才级的表演,也是影片中唯一的亮点。对当时那段历史稍有耳闻,影片中的上校,不但是个好父亲好丈夫,还是个好邻居好村民。相反男一号去人家作客对女主人各种挑逗勾引,这就是猫捉老鼠杀死前的戏耍啊。而导演对影片的主要笔墨却用在这里,至少在情感上这是不道德的。影片的高分绝大多数是因为源于政治而非影片本身
看到结尾,感觉比我知道的任何恐怖片都恐怖。这种巨大的反差。可能一小时前,小女孩还在为米迪亚叔叔和亲爱的爸爸展示自己刚学的踢踏舞,两人哄她开心地笑着;一小时后,爸爸头破血流地哭泣,米迪亚则冰冷地望向窗外。金黄的麦田蓝色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大家在音乐中跳舞唱歌或踢球,或在河边晒太阳。多么美好,却隐藏着这么多暗流,在鲜血之上。看到好多人争论到底是科托夫还是米迪亚更好,还有人非黑即白说科托夫磊落,米迪亚小人。我觉得两人在这时代洪流中都很悲哀,但也都是自己选择的,一方面充满深情和爱,一方面玩弄手段利用恶的制度来获取自己想要的利益,施加恶于他人。如此分裂,如此矛盾,差异鲜明,能把人弄得如此分裂的,只有这样扭曲的时代。
这是一部极具反思色彩的影片,寇托夫和密迪亚都是同一种人,他们借用政治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人性的残忍由此而揭示。但导演没有对此直抒笔墨,相反,他极力烘托温馨,祥和的气氛,美丽的乡村风光,淳朴的人民,父女的亲情均令观众感到美丽如诗般的境界。于是,我们的正义和憎恶竟然无处发泄,仿佛世界真是如此美丽。回首想来,人性残忍不过如此,耍个手腕达到目的,心中不平衡采取报复,这都是稀松平常的事。但若是权力和政治氛围被利用起来,那么这种人性的残忍就可以发挥到极致,过后却归于时代的洪流中。中国有许多情况都类似于前苏联,据说那也是学来的,但我还未曾见过如此深度的反思作品,大概俄罗斯的东西是不大学的。
米哈尔科夫最擅长的影片风格,以一个或几个人的故事反应大的时代背景,通过对于小人物故事的设置完成对于时代的构建,以某些特有的时代特征展示独特的时代风貌,以此对过去的历史或赞扬或反思,在本片中以一首歌串联全片,以超现实的手法表现大清洗运动对于每个人带来的噩梦,以发生在几天内的故事展现一个家庭的变化,米哈尔科夫展现了相当出色的场面调度能力,以有些细碎的叙事讲述国家发展中的曲折道路,相当明显与政治相关,无疑是对大清洗的反思,当斯大林气球缓缓升起,斯大林的画像注视着杀戮与暴力的发生,而也正是他发起的大清洗运动。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时,我不理解科托夫最后为什么哭?就像不理解周总理得知林彪坠机身亡后为什么哭一样,也许科托夫是看到一个平民百姓被无辜杀害而感到自己一生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破灭而哭,还是因为个人的遭遇而哭?也许两者都有。俄罗斯的经典电影《烈日灼人》,这部电影没有大费笔墨去刻画政治斗争,而是通过对美好的事情的描述,从人性的考量上呈现一部不一样的故事,身处时代的潮流中,没有胜利者,每个人都是被时代蹂躏的悲剧。
没有用冰冷压抑的氛围渲染高压的社会,相反,用更贴近我们认知的现实的色调和氛围消解了观众对dystopia的距离感,正是在极具真实感的美好生活中,烈日升起,无情烧灼一切。世界上有一个太阳就够了,愿不再有人工的红日,以万物为刍狗。看着dystopia世界里小女孩的澄澈眼神,我悲哀地认同那句话,“人心隐藏着整个世界的败坏”,人性具有相似的可能性,而那个世界的罪在我们共同所有的人性之中。
政治的清洗下,普通生活是奢侈品,而回首过去,当年其实每个人都有选择。没落的贵族青年回家复仇,失势的将军惦记着斯大林的私人号码,一心念叨着加入少先队员的小姑娘沦为了阶下囚。个人崇拜深入人心到每个人面对冉冉升起的红色巨幅画像都主动敬礼。影片清教徒式地自我反省那段恐怖岁月,常常感觉到那片广袤土地中所特有的清冷气质,过去的苏联有帕斯捷尔纳克,有索尔仁尼琴,今天的俄罗斯有米哈尔科夫。
对斯大林时代大清洗的历史还原。前两小时的乡间生活中,大部分铺垫的是传统的俄罗斯文化下的民俗风情和欢乐生活,偶尔出现的红军士兵、防毒气动员、少先队员等苏维埃元素,但对人们整体生活方式的影响或渗透可以说微乎其微。然而最后半小时的恐怖肃反中,我们才恍然发现,这仍是在斯大林的威权统治下。象征KGB的眼睛无处不在,就像镜头中的光球,big brother is watching u。
在缓慢而悠长的夏日,一切都那么平静美好却又暗流涌动。没有直接的控诉却又充满了讽刺,最后气球拉着大幕升起的时候,让人感到一种白色恐怖。娜迪亚自始至终都是单纯善良无忧无虑的,可当片尾字幕打出他们一家结局的时候,再看她在麦田里蹦蹦跳跳唱歌的画面,只觉无比辛酸,这样的快乐她此生再也不会有了吧,她即将经历的是痛失双亲和牢狱生活。唉当真是烈日灼人,与太阳靠的越近,越容易被灼伤。
直到后面才知道这是一个斯大林清洗将军时代的片子,而且好像是真人真事,不禁让人伤感,不说对错,这个上校表现出来的理想和对妻子的爱,对女儿的爱都是让人尊重的,尤其这个小丫头,简直又是一部骗我生闺女的影片,属于加分项,还加入了一些迷路司机等因素,提高了一些曲折性和讽刺性,不过仍然有些部分没有看懂,所以没法子给太高的分数,属于中等偏上吧,父女情部分要加分
如果不是几年前在国家话剧院看过话剧,我怕我有可能看不懂《烈日灼人》这部电影。不知道为什么斯拉夫人的电影有时特别刮躁,库斯图里卡导演的电影还在我的接受范围内,米哈尔科夫在《烈日灼人》就有点over了,电影中表现首长家日常生活的细节固然详实周到、群像的表演也非常生活化,可我就是受不了那喋喋不休的胡侃,真是快被战斗民族吵死了26Nov2016
一些明喻放在舞台上会更成立,比如最后的斯大林像、变奏一样的寻路司机和娜迪雅唱的歌,等等。比较喜欢前半部分,乱哄哄里又非常清晰地去建立人的速写、确定人的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别人身上做一些把戏,让人回忆起童年家庭生活里,一些叔叔阿姨戏耍你时脸上的笑容的确是僵硬。永远处于动势里的轻盈,到后半段就不再那么有效,是要托出的时候,就有点操之过急。
每个阶段的人,每个阶层的人,都可能沦为国家在时代下的利用对象。有人做了战斗机器,有人逐渐成为制度,有人为了自保始终保持沉默,又有谁可以独善其身,自称无辜?成为牺牲品的同时,也逃避不了同时成为施害者的双重身份。这么一个沉重的话题,被置于美好漫长的乡村周末得一天中,对比着孩童天真无邪的善良,苦楚的观感溢满了后半程。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