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ter Neff(弗莱德·麦克莫瑞 Fred MacMurray 饰)是一个成功的保险代理人,他在夜里回到办公室,开始在一个录音机上诉说他的故事......
Neff为了取得Dietrichson先生的保险代理权,来到了他的家中,Dietrichson先生不在,Neff遇到了Dietrichson先生的新妻子Phyllis Dietrichson(芭芭拉·斯坦威克 Barbara Stanwyck 饰)。美丽的Phyllis让Neff感到不自然,而她也开始说起她的丈夫的诸多不好之处。在第二次拜访中,Neff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愿意参与Phyllis的杀夫计划。Neff计划在Dietrichson先生坐火车的时候制造他失足摔下的假象,以骗取“双重保险”。一切进行的非常顺利,Dietrichson先生死掉了,Neff和Phyllis两人的爱情和金钱似乎都有了保障。然而,Neff的好友保险调查员Barton Keyes (爱德华·罗宾逊 Edward G. Robinson 饰)却觉得事有蹊跷,开始调查整个事件......
本片改编自James M. Cain于194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由导演比利·怀尔德和侦探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共同编剧,获第1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7项提名。
第1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1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比利·怀德
第1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芭芭拉·斯坦威克
《双重赔偿》下载观后评论: 观影过程中一直在纠结男主的犯罪计划漏洞百出,比如尸检报告会直接暴露被害人的真实死因,当然电影直接默认伪造成功,谋杀时将镜头对准女主故意回避杀人方式。然而之后慢慢意识到不应去寻找所谓的情节BUG,本片的魅力在于其叙事及表现方式的引人入胜且台词精妙,开头就反其道行之把结局公之于众,再通过回忆剪辑叠加旁白来慢慢丰富故事血肉,可以说成功地将观众牢牢锁进了这个故事中,内心情绪会明显地受到剧情推进而不断起伏变化,为正在犯罪的男女主感到担惊受怕,一步步看着角色堕落,突破道德束缚,感到焦虑却又希望男女主能够成功实施计划。另,作为黑色电影的代表作,也借由这个窗口相对细致地了解了黑色电影的概念及元素,比如低影调高对比度的画面,恐怖偏执的氛围,人物逐渐堕入黑暗深处等。然而依然觉得这是一个玄之又玄的概念,感到模糊。
97,悬疑片最爱之一。太久没有这种体验,即便知道电影结果还是会紧张到呼吸困难,这部电影这样的体验起码有4次。开头两人的暧昧桥段就已经让人拍案叫绝,从那个电话开始,双方所有的对话在旁人眼里都再正常不过,在观众和他们自己看来则充满了试探和暗示,实在是精彩。男主设计的手法在实施的时候如果不仔细思考简直就是天衣无缝,但是巴顿还是发现了一丝漏洞,这个漏洞真的所有悬疑片里面看到的最令人惊叹的剧情设计可能没有之一。后续遇到的多次危机戏剧张力都足够让人屏息宁神。反转不难猜,但是最后那一下女主梨花带雨的表白还是让人难免再次心软,如果一个女人向你开了一枪没中但舍不得开第二枪,那她是否爱你呢。男女主演技颜值俱佳,女主在我眼里颜值和费雯丽是一档的,演技是最顶级,查了一下是奥斯卡提名大户。对怀尔德和男主女脱帽致敬。
“我为了钱杀了他,我没得到钱,也没得到女人。”开场即交代结局,但妙就妙在即便在结果已知的情况下,你仍猜不到故事的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就好比打开一盒巧克力,你知道一共有多少口味,但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拿起的是什么味道;颠覆悬疑片最后5分钟反转的固有套路,从男主的第一人称叙事角度切入,你仿佛就是影片中的凶手,体验从谋划、行凶到制造不在场证明的整个犯罪旅程;你会为自己天衣无缝的计划得意,会因计谋被识破&目击证人的突然出现而紧张到手心出汗;代入感十足,真正的身临其境?!可能受当时电影审查制度的限制,没有一黑到底,实属可惜,男女主最后的性格转变(腹黑男良心发现、蛇蝎美人为爱所困)过于突兀,与之前二人的凶狠毒辣人设完全不符啊?!如果定格在两人设计干掉其中一方,最终逃之夭夭,是否会更完美呢??
《麦克白》故事的现代再现。电影中罪恶的动机从来就不是金钱,如果说这庄罪恶只为了金钱,那倒是可以单纯看成资本主义下人性的异化,主体性的遮蔽,但实则故事的内在驱动力是情欲。无法抵达无法完全抒发的情欲作为引线,背后的危险感与神秘作为火苗,直把两个人引向毁灭。但也正因这种毁灭,两人的情欲最后终于在极端的危险与死亡的神秘下走向圆满,得以获得超越性与完整。它与《麦克白》的主题是高度相似的,反理性,反工具,主体在非道德,在极端体验之中得以圆满。只是片中男女主角的主体性诉求在某种程度上更为强烈。更强烈,正因为时代更隐性的压抑,更无可突破的工具理性囚笼。《麦克白》表现的是明确的黑与白,正与邪伦理背景下脆弱的“个人”,而这部电影表现的则是已无绝对价值的灰色世界下强烈的“个人”。9.0
「我们在谈汽车保险。而在你想着谋杀的时候,我却只想着你的踝链。」我非常喜欢凯恩的原著,而怀尔德的电影版改编也高度还原了原著的冷酷黑色风,也许钱德勒对剧本加成不少。心甘情愿堕入情欲陷阱的保险推销员故事我真是永远看不厌,而这个故事由节奏大师怀尔德来讲更是十足够味。在开头就把悬念打破,运用大量旁白和闪回串起一个如深渊般黑暗的故事。在怀尔德精确的节奏控制下,故事一直不疾不徐地往前推进,情绪起伏微妙动人而气韵绵长。多场好戏设计感十足,从证人男主共处一室时那种微妙的紧张感,到结尾男女主角对峙时舞台感十足的打光设计,再到充满戏剧张力的三人一门构图。而最佳镜头当然是谋杀发生时对女主冰冷空洞脸庞的冷静凝视,一镜就让蛇蝎美人的形象瞬间跃然纸上,放到黑色电影影史也是妙到毫颤的大师手笔。
在雷的传记《罪恶之城的骑士》中写道:“这项工作(改编小说《双重赔偿》)是他摆脱凯恩的阴影的机会。”,那么作为雷的忠粉怎么能不来看看呢?故事在现在看来也不算无聊,剧本很难展现雷一阵见血的写作特色,不过还是能感受到雷在对话上以及人物关系上花的心思。菲力把枪藏在枕头下的那一刻,真的是瑟瑟发抖,本来还期盼着能存在一丝爱,谁知在扣下扳机前,爱从来就没光顾过内夫,可怜的内夫。最后,内夫请求巴顿给自己点时间离开,却如巴顿所说倒在去往电梯的门口,随后巴顿叫了救护车,影片结束,不知道内夫最后的命运会怎样。雷成功的做到了让观影者同情这个可悲的杀人犯。(没啥感悟,没看过原著也无法对比,小伙子?你真的是雷的粉丝吗??哈哈)
女主就是没有理由的坏,越了解越觉得丑陋,但该死,我就是无法自拔地爱(恨)她。男主与保险老板之间的关系是朋友,他最了解老板,也知道最脆弱的点在哪,当他抓住这样的细节做完一件愧对朋友的事情后,深感自责。在老板看来,男主既是雇员又是朋友,他有义务做到黑白分明,惩戒罪恶,但作为朋友,也有义务包容和谅解他的过错,这是老板的矛盾点。最值得害怕的人变成了帮助最大的人,对于心虚的男主来说简直是一种侥幸。但男主的侥幸没有持续到结尾,这既是一种遗憾又是一种释然吧~
“你知道你为什么解决不了这场案子吗?”“因为凶手太近!”太精彩了,随着剧情的深入,人们的丑恶与背叛一层层的被扒开,而影片的悬念感就达到了让人窒息的地步。黑色没有过去,只有陷入其中的人们无法自拔的丑态。就像相爱和杀人的动机,都是用一种情绪和行动掩盖对生活的焦虑与厌倦。杀人犯和侦探的对立太棒,之前总是黎华达在凯斯离去前为他点烟,到结尾两人置换了角色。比利·怀德真牛逼,就算刚开始就知道结局,后面的剧情也能牢牢的抓住你的心!
就是老电影的感觉,一个纯粹讲故事的电影,开头交代杀人的事件引起悬念。同样地还有一个地方,当女主在杂货铺给男主打完电话说要去他家后,同事就按响男主家门铃,这期间成功让观众紧张担心女主和同事碰面,就是希区柯克说的那种观众知而剧中人不知的藏炸弹理论。本片女主表白的段落后来被导演德·帕尔玛用在了《蛇蝎美人》的开头,对黑色电影前辈的致敬。海斯法典的时代让本来该有的x元素扼杀在摇篮里,听了剧情简介本来以为会很刺激,桃色公寓同理
不知道为什么这次特别留意到了女主慵懒但冷静(蛇蝎美人?)的声音,好有魅力,想不起来别的影片的女主讲话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本片猜中开头没有猜到结尾,本来特意留意了“smarter”和“taller”的点,然而大师怎么能这么容易被我猜到。结尾的Neff和Keyes,“No, closer than the desk”“I love you too”.........ps:看的版本的字幕好多错字......
从犯罪起因的难以抗拒(这女人实在很难抗拒)、策划的精密自信、实施的紧张心理、事后的害怕、初获成功的庆幸、露出马脚的补救和心存侥幸、内心的愧疚、嫁祸于人的企图、即将败露的绝望、共犯人的相互撕咬、心理终于崩溃、反而否极泰来如释重负,刻画的入木三分。在这过程中,那个理赔员巴顿的一句句分析犹如打在观影者身上一样。沉下心来看,会有种身临其境浑身冰凉的崩溃感。这仅仅是一部电影啊,能做到这些,足以证明这部电影的伟大。
最耐人琢磨的是男主角的心理,保险员的一种想要诈骗保费的跃跃欲试,在不时发作的欲望冲动的一点点推波助澜下,就杀死了无辜人。他们没有爱,他更不是为了钱,他的人格使他的上司都愿意担保……人性的深处到底有多深?和《日落大道》一样采取了倒叙的方式,由死去的人来讲述整个故事。片中有个场景值得深思,那就是他本不真心想逃,所以才在中枪下对着录音说出整个故事。他死于自己的人生失去了支撑点,而不是死于枪伤。
导演的成名作,确实厉害,节奏流畅,可以说没一个多余镜头,故事不停反转,一手倒叙玩得漂亮,商业电影里的高水准悬疑片。男主一直以为自己是玩火人,没想到女主才是玩火的,而女主死前突然落泪说爱上了男主,男主杀女主后良心发现救了女儿的男友,都让故事更有层次感。最终保险公司的老伙计给男主点了烟,又升华了一下男人的友谊,都是高于普通悬疑商业片的地方,可以说工业流水线做出了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