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 马克斯·奥菲尔斯
影片改编自著名作家兹威格的同名小说,由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出品。
影片改编自著名作家兹威格的同名小说,由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出品。
1885年,14的丽莎(琼·芳登 Joan Fontaine 饰)暗恋着住在隔壁的钢琴家斯蒂芬(路易斯·乔丹 Louis Jourdan 饰)。风流的斯蒂芬常把女人带进他的寓所,而年少的丽莎则对那个神秘世界羡慕不已。即便搬走后她仍对钢琴家难以忘怀。当她出落成了一个美丽的女郎,回来寻找钢琴家,并同他发生了关系。钢琴家很快将丽莎如其他女子般遗忘。丽莎生下了他的儿子后来嫁给了一个奥地利贵族。15年后,两人再次相逢,她离开丈夫最后一次献身于这个她惟一所爱的男人,钢琴家如往常一样逢场作戏,并将她很快忘记。最后儿子得伤寒而死,心力交瘁丽莎写了封长信给钢琴家,述说了15年来她从未停止的爱。丽莎死后,悲痛的丈夫要求同钢琴家决斗,在读到丽莎这封感人至深的信后,原本准备逃走的他登上了驶往决斗地的马车……
《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下载观后评论: 黑衣黑帽站在冬夜街口的方登好美。不过前期的铺垫对于原著来说还是不够好,而她有意无意地将家庭摧毁与原著中坚定的游离只为随时追随他的召唤相比更令人痛心,你将一切奉献给的也不过是个倚仗相貌气质挥霍天赋四处猎艳的轻佻庸人。其实电影刻画的深情并不令我信服,甚至在他们最后一次会面,Lisa离开之前的反应,只让我觉得她已经意识到眼前这个男人何等庸俗,无可奈何地感受着内心爱意挣扎着消减,而旁白却说的是因为他不记得自己。出了门,醉鬼样的男人搭讪的话术和他一样,千男一面,即使这样在最后还要把深情付诸尺素。实在是方登太美,越看男主越不齿,结尾他与白玫瑰的戏份,实在是毫无必要的挽尊。3.8
和原著小说仍有较大改编,至少是温情处理Lisa的悲情人生,从少女的憧憬,到相识后的温存,再到期待落空后的失落,以及最后的沉沦和幻灭,影片着力描绘了较为温情的场面,那些残忍的悲情场面被一带而过了,尤其是孩子因病去世的场景,一个镜头转换就交代了,因此也就不太能感受到Lisa在此中经历的痛苦。反倒是琼芳登的演绎令人惊艳,从少女的烂漫,到处女的青涩,再到熟女的妩媚,以及成熟的母性,都拿捏的很是到位。
绝对是我看过最好的名著改编电影之一。相当惊喜,因为茨威格的东西一旦失手很容易拍得失控……而这版颇具古典韵味,琼芳登贡献了比蝴蝶梦里更贴合原著角色的演技,男主的选角完美诠释女主对他的迷恋。配乐很好,用了李斯特的《叹息》(交响乐版本的改编特别特别好的),似乎一切都在叹息里消弭,最终被马蹄声所淹没。顺带看到男主流畅的演奏再想起自己一个月没练琴的事实总觉得蛮心虚的……
找遍了也只找到一个阿语字幕的,然后片里的英语有点口音我还听不太懂,就着自动翻译的字幕勉勉强强看完了,自己还得加强英语学习。两位主角真是赏心悦目。照片我记得原著里是没有留的。女主有了名字,没有原著里那么痴狂。女性是从属物的属性更加明显,被服饰打扮的就像是一个不便行动的物件。在剧院后方视角的那个侧影,是真的迷人。或许是年代久远,拍摄手法就现在看来略无聊。
第600部电影献给女神琼芳登。但是很讨厌这个情节。很讨厌男主假惺惺的做派,结尾自我感动,实则连女主的名字都记不起来。女主全程恋爱脑不顾他人感受。父母、儿子、第一位相亲对象、第二位甚至已经结婚,都要被女主陶醉在自己世界中的深情影响。现在很反感这种因为两个人恶心了全世界的故事,虽然他们也并没有那么的相爱。没有芳登这不片子只会是两星,可以参考两小无猜。
曾经看书时的我无法理解女主这种can’t help it的爱情,甚至一度对这种无法自持偷偷摸摸的情感以鄙夷视之,如今再看电影,或许是得益于创作者们赋予它的脆弱细腻易碎的梦的质感,我明白不能再将这个故事简单地归纳为痴心-多情-忠实的俗套模式,而是拥有着更加灵动的、不起眼的、复杂的人类情绪,特别是在我意识到自己需要从麻木的状态中苏醒之后。
我对这部电影的态度就和Lisa对待丈夫提供的生活一样,“这些都很好很好,可是我偏不喜欢”。即使在奥菲尔斯镜头的流动感与丰富细节的加持和琼芳登柔弱与坚韧的出色演绎下,整个故事讲得比原著更加圆润顺畅,但它也只是众多动人优秀的好莱坞爱情电影之一,而茨威格原著中那种绝无仅有的摧枯拉朽般的痴狂迷恋,极端偏执都消失在了规整的经典中。
纵然那个男人再不值得也想赞叹Lisa如此纯粹、不求回报、全心全意的爱恋,看到他就失去自我,坦然地接受分离。有人说她是暗恋的极致,但当她真正站在在他面前又是如此含蓄内敛,以致于她平静地接受自己持续失去一个从未过拥有过的人。会把她和阿佳妮演绎的阿黛尔雨果看作刚柔并济的同类,疯狂执着于爱,卑微地追求但其实有坚韧自我的内心
和原著相比更温和了,女主的性格都改得没有那么执着了,她还是结婚了。母子的死阴差阳错地成了因为重新去找男主的动作而显得似乎有些因果逻辑。两周似乎成了一个不详的词语,两周之后,坐上火车的人必定永远离你而去,女主脸上的不安也暗示了这一点。很喜欢女主在第二次去找男主时脸上的颤抖,一直在坚信的东西崩塌时是这样的。
那当然是比徐老师的版本要好的,毕竟老徐那个太文青了,纯属把自己感动的不要不要的,但这个版本也有问题,编剧太好心了,就差改成大团圆了,最后男主居然还流泪想起来了一切过往,这茨威格一定是不同意的,要的就是男主从没有认真过,哪怕一秒。这种故事小女孩子还是别看爱情里最怕的就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
个人感想,就优秀的书信体小说来说,电影改编或许很难超越原作。印象中在小说里,女主在信中不加铺垫直接地告知了孩子的死亡;而在电影版里,当小孩乘坐的火车出发后,需要插入医务人员抬着伤寒病人担架走过的描写。电影无法实现完全的第一人称叙述,这似乎削弱了原作信件中强烈而直接的情感表达。
这一部看起来没那么凄切,改动挺多的。女主显得更加清醒主观,给足了两人相处的时段,弱化了孩子离世和钞票事件及之前那晚,强化了男主后期的混账程度还增加了男主开头末尾呼应的在劫难逃情节。中间那段好甜啊,想到后面的情节中间真不忍看下去。男主很帅,终于看文字联想起来的不是姜文了??
琼·芳登美得好独特。不太喜欢这个改编,因为丽萨应该是很擅长执念和隐忍的人,这样的人应该疯狂燃烧自己,不会妥协。最喜欢的镜头是她终于和Bridan一起走进公寓时,那个镜头位置跟之前她深夜长久等待准备表白前的一模一样,真是很艺术化的表达,那是她终于成功,也是她走向毁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