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之血》,是法国人考克多纵横于诗、小说、戏曲、绘画等创作世界后,作为走向电影世界的第一作,也是当时盛行的先锋派电影(avant-grade film)代表之作。披着假面具的考克多和写着 “诗全部都是纹章,所以,有必要读解诗人的血和眼泪。” 的字幕出现在观众面前,全篇洋溢 着主人公那异想天开、荒谬无规的世界,考克多的要素(个人的体验、私人的神话世界),通过把电影技巧融合在自己的 “死与再生” 的独特观念来展现出一个形象化的故事,影像的时间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的瞬间得到了意义上的统一。电影对于考克多来说,就像是能够实现 “不死鸟术” 的魔法媒介,他的第一部作品已经形成了有别于其它表现方式的,衍生于边缘生命的理念,同时也体现出他对 “艺术家死而复生” 的命题作终生的反复追求。
《诗人之血》下载观后评论: 难怪法国有孕育新浪潮的土壤,三十年代就能有这样的先锋电影。先是诗人作画,画中的嘴,背后的疤,镜里的道,断臂的维纳斯物化出的贵妇,诗人通过电影来死亡,来复活,来重塑自我,自己厌倦了跟踪,窥视,烦闷,无趣,转化为内在不朽的雕像,通过上层阶级优雅地从雪仗孩子的怀里掏出的红心A,就是盗窃,压榨,对下层的苦难与死亡熟视无睹,对罪放纵,充满谎言与欺骗的意向。木板后的双性人,跌入空间的游泳池,冗长无趣的人类生命轨迹,维纳斯生与死之间的更迭与美的永恒。电影本身有点闷,就和作者本身的诗,画,小说一样,但是想象力是有趣的,想要用上帝视角进行审判的态度也是明确的,就如同在键盘前写影评的我一样无情而刻薄。
以诗句开头,以烟囱的摇晃开启四个片段,诗人的受伤之手赋予雕塑生命,锁孔窥视死而复生的墨西哥人、逐渐完整的人像图、荧幕后的鸦片、挂在墙上的少女、两性人铤而走险的会议,打雪仗中的谋杀,跛脚的黑人天使,贵族的观望,性命攸关的赌博中的作弊,终以烟囱的倾坍而结尾。科克托将诗性与电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最终诗人也难逃“死亡”,科克托在他所深陷的诗作中控诉了对外侵略与殖民、对LGBT的歧视、用革命者来牟利……镜中的世界是realistic documentary of unreal events,是破译诗人作品后的故事。当诗人之血最终凝固,烟囱最终坍塌,最终于“人类单调沉闷的不朽”。
诗人的创作的画嘴开始说话,附着在自身,他自我亲吻自己的作品的嘴,它却羸弱说不出话了,他又把它拍到雕像上,雕像活了。雕像让他进入自己写过能进入却不相信的镜子,在里面看到枪决,中国大烟,飞行课小女孩,赫马佛洛狄忒斯的变化,最终按照指引自杀,受够离开。他变成雕像,回到童年,变成孩子们打雪仗的雪球,孩子受伤倒地流血,而他却变成贵族们观看的打牌者,最终他想从孩子身上拿牌A出千却被黑跛脚天使拿走。他自杀,对方女子成为雕像,和艺术作品一起不朽。一切在烟囱倒塌间发生。 Ennui mortel de l'immortalité.
太私人的表达,玩弄生与死玩弄时间,把具体抽象化,又把抽象具体化,一切像是只发生在导演脑海里,模糊了生与死动与静的边界,模糊了时间空间,模糊了性别(两性壁画人,沉睡复苏又沉睡的雕塑,死而复生又死的男人,从死去的孩子胸口掏出能赢牌局的红桃A,红桃A被黑人天使拿走、坐壁观天的无情富佬),但不得不说装置元素看起来十分诡异,配上效果音很惊悚..//看了一下导演的阐述,大意是自己与自己的缪斯、荣誉与命运打牌,他却作弊,试图从自己的童年获得本该从自身内心汲取的东西来赢得牌局,从而获得人间的荣誉,无果。
4.0,没有叙事快感,先锋派,想象力和摄影倒是不错,毕竟那么久远的片子。”伯格曼书中提及,伟大的科克托的诗人之血”她在伦敦办的画廊,第一个展 览就是杜尚给她出的主意,他建议画廊首展法国艺术家科克托 (Jean Cocteau, 1889—1963) 的线描作品。科克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身兼诗人、作家、艺术家、电影导演等数职,他的作品结合了立体主 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特点,非常新颖有趣。她听从了杜尚的建议,展出 了科克托的一些素描,一些设计,展览立刻大获成功,新开的画廊- 炮而红。
1932年,90年前先锋奇幻电影,依然使21世纪20年代的观众感到惊奇。1929年《一条安达鲁狗》和本片,以及后世那些不指望一两次就能看懂的电影,它们奇怪的意象和诡异的剧情给人一种神奇的刺激。作个不恰当比喻,如同我们小时候背唐诗,不知道诗的内容写什么,但记住了,长大后突然懂时,那种感觉很妙。看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弱叙事类电影,我们可以欣赏其剧情之外带来的奇妙视觉,不一定要去看解析,自己体验就好。进入镜子那段最好看。00:50:31,mkv,403MB
第一部让谷克多。本片犯了一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先锋派实验电影的通病--过度的离奇与超现实意向严重削弱了场面调度与蒙太奇这种基本的电影语言成分。值得注意的是本片还是有剧情的--一共有两段,前一段是一个爱丽丝梦游仙境式的故事,后一段则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死亡故事。而明确清晰的主线剧情更在无形中加重了前文所提之通病。不过本片的一些构图打光还是很有创意的,在某些地方也依然发挥出了类似的实验性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优势。总体一般还是有些失望。64/100。
3.8/5.0它杂乱吗?并不,这只是一场对于诗语先进性的辩护。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场诗作内部的景观存在性,因而在活跃的精神境界里,“掌心的唇语”、“造访者”、“旋转的头像结构”、“镜门”、“雪球与骑士与消失的圣象”等等这些词汇可以被连缀,甚至被视为伟大的冒险主义或者朦胧派作品。但由于这些意象体现的是本身就是高度抽象和凝炼的“表述文本”,因此影像的超现实性有种被架空的感觉,容易被理解成走马观花般的现象拼接。
稀奇古怪的探索。场景:跳进镜子,之后的场景有一种重心在空中的感觉;很多逻辑的转接和梦一样,比如把嘴巴给雕像,雕像就开始说话了;雪球变得锋利,因此把孩子给砸死了,然后剧情接到了孩子身上,孩子死了,尸体边上有两个人开始打牌,男士少了一张红桃A,于是他顺理成章地掏出了代表孩子的心的红桃A。一些绝妙的手法:旋转的面具可以代表人的两面性,或者一种犹豫。闭上眼睛可以在眼睛上面再画眼睛,雕像和人很有关联;跳入镜子世界
这可是1932年啊!太牛逼了!诗人手上有嘴唇似乎暗示了一些东西:为什么诗人多是自恋的(手摸脸)、为什么他们是可以通过写作(手)实现自我满足、自我安慰(手遍及全身)的;镜子是可进入的且四面都是镜子似乎带有《环形废墟》的感觉,且进入后混沌黑暗的水颇有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之感;从门孔窥见的一幅幅画面似乎有《小径分叉的花园》的感觉。(男女主长得也太标致了!期待重刷再收获,目前感觉还是很隐晦)。
自恋至极,空洞至极(字幕卡真是坦诚)。梅里爱的装置为故事而存在,梅雅·黛伦和布努埃尔至少都懂得利用蒙太奇去构筑只可意会的梦境,而科克托只会借助浮夸的装饰去完成他臆想的拼贴,既无情境,也无内容,更无统筹,如此无聊又刻奇的影像有任何挖掘隐喻的必要么?仅从钥匙孔里窥探那段似乎有些内容(后窗?),但更像歪打正着,而不像是基于观看-被观看思索的结果 @2022-11-02 22:10:41
诗人的四次死亡,四次自我牺牲/否认后的重生,四件作品,留存的似乎只有那一个雕塑走在世界的红毯上,“人类单调沉闷的不朽”。只是,锦缎缠身、失去双臂的雕像,又何能拥抱近在咫尺的竖琴与地球呢?有很多地方还没有消化理解,例如黑天使,例如为何诗人自我塑像的瓦解(似乎)变成了杀害孩童(诗人?)的元凶,例如镜中世界的各个房间,例如五角星在片中形象与载体的变化。脑子有点笨!
先锋派代表作,超现实的风格太强烈了,抛开技术手段不谈,如今看来依然非常惊艳。影片后半段政治隐喻较强,略显无趣,前半段观感非常好。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镜子,观察平行世界的锁孔,雪地里的谋杀,影像充满想象力,但似乎给观众留下的想象空间更多。让・科克托之后,世界上似乎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人,可以长时间活跃在诗歌,小说,评论,戏剧,电影等多个领域,并且大有作为的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