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河 让·雷诺阿
根据鲁茂·戈登的原作改编,让·雷诺阿的首部彩色长片,是他和他的侄子摄影师在印度境内拍摄的影片,也是让·雷诺阿的一次感官与视觉之旅。
根据鲁茂·戈登的原作改编,让·雷诺阿的首部彩色长片,是他和他的侄子摄影师在印度境内拍摄的影片,也是让·雷诺阿的一次感官与视觉之旅。
故事围绕三个年轻女孩的成长忧伤出发,让·雷诺阿以细致的笔触叙述古老孟加拉河流域的传奇故事。影片直接启发了一代印度大师萨蒂亚吉特·雷伊投入电影创作。
第12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让·雷诺阿
第12届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奖让·雷诺阿
《大河》下载观后评论:
虽然片名为《大河》,但雷诺阿并没有对这一流动的元素以及空间进行电影化呈现,相反,呈现在影片之中的是一个十分封闭的状态,很像维多利亚言情小说的殖民地翻版,早先的游戏姿态消失不见,而是围绕着一个富有魅力的男性角色展开的雌竞/性别斗争,影片后半部分的森林一幕强调了这一点,有如《游戏规则》之中的庄园狩猎,在女性凝视宰制的区域下,男性反而是边缘化的存在,John的纯洁主义拒斥这一切,这也是为什么他在这几个女性眼中如此性感,而影片结尾,他离开这里再次回到男性凝视的场域,从美国到来的信件中他可以雨露均沾。《大河》的说教和点题基本上到达了令人厌倦的地步,色彩是将诗意现实转变为优质传统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许萨蒂亚基特·雷对于电影的兴趣类似周蕾对鲁迅的解读,视觉现代性缝合了熟悉与陌生,处于“被表述”的焦虑之中。
婚礼上的婆罗多舞段落太好看了,承载了少女们青春期的英雄与美人的白日梦,也是导演挖掘印度传统文化的美的呈现。是最美的詩电影之一。因为旁白贯穿了一个青春期少女怀春失恋的生命经历,但是电影的真正文本是用画面呈现的则是印度风情,恒河、菩提树、民俗信仰、婚恋观。两个女生追逐着眼里的“英雄”,印度混血则是妥协,对于缺腿的男主,实则是关于丧失,是那段战争的历史表述,印度对他而言只是一个流放地。他的自我拉扯和女孩的青春活力的碰撞,使得那个战争记忆被改写。雷诺阿将战后创伤和自我怀疑,纳入了一个全新的元素,就是关于印度原始文化中所携带的生命活力与美的召唤,给各自困惑的主角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安放自我之处,构成了生命的启蒙。随着恒河上的日出日落,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治愈,是一个葬埋,是一个妥协,是一个成长。
这不是一个印度的故事,而是关于一种无法寻回的倒错的异国的乡愁。对于英国人,她叫印度,对于法国人,她叫中南半岛。本片原作完成时,英国失去“她皇冠上的明珠”已是大势所趋,对世界潮流敏感的雷诺阿不可能不感受到这点--Indochine也在急速的分崩离析之中。这部电影视角的高度非常恰当,弥漫一股淡淡的哀愁:观众不是看着帝国的符号消失在殖民地的行政中,也不是看着军人无力捍卫旧秩序沦为伤残流民,而是看着女孩们在那个再也不属于她们的故乡的河水中失去了一个兄弟,又诞生一个姐妹。形形色色旅人跋涉,大河永远默默不语,“夜空渴望着水流的哀乐,它召唤我到暮色中去。孤寂的小路上空无一人,起风了,河里泛起阵阵涟漪。”(《吉檀迦利》)
#BFI# #Big Screen Classics# 电影感觉像是写给印度的一封情诗,不管是台词和配色都展现出一种极强的诗意及生命力。婚礼独舞戏和四人追逐的戏拍的非常美,尤其是最后的橙衣的后拉镜头,象征着那远去的爱情。影片以女性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本应带来更多女性视角,而且从前半部分能看出导演是把性别议题摆到了台面上的,但作为女主主要凝视对象的男主则更像是整部电影的“奇观”,作为算是唯一的适龄男性存在在电影中,如此作用也差不多赶上《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了。本来期望后半段一些转变也落空了。(”母亲”的说教真的………)
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一群居住在印度的西方人,讲诉着他们在印度的生活和情感,如同生命是条大河,循环往复,源源不绝。这不是印度剧,这是典型的西方剧,套用了印度神话,对印度的民族生活的描述、哲学的思考知之甚少,其实这部剧是西方人眼中的印度哲学去思考感悟。唯一的缺点可能是演员演技太好莱坞式了
4.0/5.0 雷诺阿的第一部彩色长片。很多场景优美的犹如油画一般。主要讲述的仍然是一个殖民地英国家庭的生活。虚浮而散漫的故事与叙事,但是能从中窥视很多独有的印度人文风光(如灯节、传说故事、婚礼、舞蹈、工厂劳作、孟加拉河中船夫等)。也难怪欧洲当时掀起印度热,确实是有趣的图景。
越想越恐怖 几乎用一个孩子的死祭祀了迦梨女神 /河水的诗与印度故事 午后睡眠 雷诺阿的色彩搭配/三女追逐戏 爱情禁果/两段代言体 河流台阶、孩子之死/眼镜蛇的死亡/想象你的诗歌在公元4000年后还受人传诵/新季更替 出生 永恒河水
为什么他的电影水准会如此高低起伏?片子其实蛮好的但演员实在是糟透了,被视作影史丰碑之一实在太言过其实了。 雷诺阿的电影有他业余一面, 他没找准调,结果就会像业余导演拍出来的东西,大幻影是最佳
后劲非常浓的电影,舞蹈惊艳。少女的怀春情愫,遭遇人生的第一次亲人死亡,新生婴儿。成住坏空,生命的轮回就是这样被迫长大成人。影响雷伊投身电影事业的一部电影。演员演技有点做作,没有雷伊的自然。
4.5。以異域視角切入印度文化,在表層提取出文化中關於時間性和命運的思考,並以此反襯本國人際關係。這是雷諾阿在文化符號展示外更具深度的原因。
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古老而神秘,别有情趣。三个女孩的春情萌动刻画的准确生动。生命周而复始,一切的不如意都该放下,生活终归还要继续。
殖民视角下的印度,但是却拍得相当的自然主义,中间的那些诗句配上空镜的调度,的确是很有诗意呀,的确是可以看到后来雷伊的影子。
生命如长河。人类繁衍、战争、夭折、爱恋、占有及获得、冲突与融合,都如河流中的一瞬,投入、跃起、重新汇入、往复如此。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