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克劳斯·金斯基 / 伊莎贝尔·阿佳妮 / 布鲁诺·甘茨 / 达·范·汉森德
导演:沃纳·赫尔佐格
语言:德语
地区: 法国 / 西德
编剧:沃纳·赫尔佐格
类型:恐怖 / 奇幻
上映时间:1979-01-17
别名:魔鬼诺斯法雷图 / 吸血鬼 / Nosferatu: Phantom of the Night
用户标签:吸血鬼,德国,赫尔佐格,阿佳妮,IsabelleAdjani,WernerHerzog,德国电影,法国
片长:107 分钟 / USA: 96 分钟(English version)
imdb编号:tt0079641
庄森(Bruno Ganz 饰)和露西(Isabelle Adjani 伊莎贝尔•阿佳妮 饰)是一对生活在德国维斯马的恩爱情侣,他们的婚事在即,紧张幸福。但庄森突然接到消息,居住在城堡中的德古拉伯爵(Klaus Kinski 克劳斯•金斯基 饰)意欲购买一套房子,露西家附近刚好有一间,为了筹备婚礼庄森欣然前往。然而令他难以置信的是,德古拉伯爵竟是传说中的吸血鬼。庄森被他吸去了鲜血,九死一生逃回家中。
看过露西相片的德古拉伯爵认定这就是自己的前世恋人,他化作人形,以房主的身份来到刚刚购买的房子里,伺机行动……
《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下载观后评论:
藉由吸血鬼故事的外壳使用,赫尔佐格完成了他的多重文本/影像叙事拓展:传统故事所带来的类型外壳,对茂瑙原作表现主义风格的复现,以及对于文明社会理性秩序表象的怀疑思考。在前两层意义的包装下他通过各类前置镜头、平行剪辑、隐喻镜头完成了其反类型延伸与一贯作者风格的意义表达。在文本上观众虽能够观察到其叙事结构,然而却无法将其应用到传统正面人物上(前后两个部分的行动主体是断开的,乔纳森/露西在前后两个场景分别充当主要角色),而站在其反面看,全片可认为是尝试深入刻画德古拉伯爵的形象,由此延伸到德古拉伯爵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各类灾祸,毋宁说是撕破文明社会秩序理性之外壳表现其本质。在影像使用上,死人城/蝙蝠之超验暗示,蝙蝠反复出现的平行剪辑段落,镜头带着强烈主观性的机位选择与运动,昭示着导演的影像表达与意义延伸。
翻拍的一部诺斯费拉图,一部古典的吸血鬼电影。有些场景和画面,单独拉出来看,都像是一幅幅值得细品的油画。比如橱窗里的阿佳妮。床,在视觉语言里经常能表现一些人的精神状态。那么在床上,精神和状态可要分离来看了。我们通常觉得恐怖,是光线的阴影所引导着的。抽象来说是静物的精神与状态的分离,他的阴影及轮廓就是另一种形态美了,而不再代表静物。还有就是对比色,黑白对比,片子里都是白光,色温正常,但是要是黄种人可能没这个效果,本就是白人,又化着白白的浓妆,那么睫毛,眉毛的黑就是点睛之笔了。最后是康塔塔,它出现在小城广场,那些人在鼠疫爆发的时候,聚集在一起开party。它又出现在蝙蝠在黎明时的剪影,它又出现在结尾吸血,和吸血鬼死亡的时刻。康塔塔它的宗教神圣感,神秘感,仪式感,就跟魔笛是一样的,牵引着灵魂。
美到心醉。比起原版,该片的阴影更加夸张,诺斯费拉图的形象更加立体。把本来若有若无的宗教主题作为坚实的内核,把对绝对理性从神秘主义者的戏弄上升到严肃地批判,要求其对人性丧失负责,把露西的牺牲从爱情层面上升到信仰的回归和被辜负——从对上帝失去信心,到由爱情推动,到最终感于他者之痛苦,恢复信仰如圣徒般去献身。而这一切在结尾处全被颠覆,全片极强的宗教仪式感被几分钟的荒诞摧毁殆尽——末世前的舞会和欢宴,卑微如鼠的幸存者,忏悔的医生被法律控诉,礼崩乐坏。死去的圣徒没能看到拯救、审判都不会存在,牺牲无意义,瘟疫的使者复活背叛,向人类传达永生的愤怒无聊。赫尔佐格的电影摄影全都满分,除外,他真的太会用最简单的剧本和手法,去处理这些深不见底的主题。正题:阿佳妮实在是太美了太美了太美了!简直不像人间俗物了
没看过茂瑙原版,但我记得当时老赫说他也没看原版,他说所以不存在直观上的致敬或者模仿,虽然他确实欣赏茂瑙。里面的小镇刚刚经历过鼠患,一听老赫要搞很多老鼠拍电影吓得不行,老赫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居民,并且他和团队搞了个装置最后一只不落地收回所有老鼠,数量不减反增(因为老鼠繁殖了),他说起这事儿很得意的~ 看的107mins的英语版,原版应该是德语吧 ps.人问他为啥他电影女性很少且几乎没有性,他回答地很霸气:我觉得性这件事需要自己体验,女性少是因为我所有的片子都是自我投射。lol其实我觉得是因为他真的不太会拍女性也不会拍爱情,不是和基德曼拍了个吗,被骂惨了?
看茂瑙的诺斯费拉图会发现最早期的吸血鬼电影完全没有把吸血鬼浪漫化,他们丑陋嗜血,是十足的怪物恶魔,但是赫尔佐格这一版相比之下就有了一点点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最后他吸食露西的血的地方。看前半段感觉赫尔佐格是对茂瑙的原作做了一次忠实但肃穆的改编,但看到后来发现不是,赫尔佐格所追求的那种孤独和庄严的宗教感的确是原版所没有的。看完了马上去翻了《陆上行舟》,赫尔佐格提到德古拉伯爵一共只出现了17分钟,但是在看电影的时候是完全感觉不到的,正如他所说,这部电影完全是为他的存在而服务的。说不上更喜欢哪一版,但这两部看下来,回头再看惊情四百年,的确就有些儿戏了。
死神报上午夜的时辰,历经多少世,早已厌恶了时光的穿梭;男孩拉响呕哑的提琴,永生几千年,一直受苦于无爱的折磨;深山里的古堡脱胎于梦境,剪影中隐匿于繁华的娑婆;深渊里的魔鬼沉沦于时间,不老中心碎于无望的解脱;感应得到一份矢志不渝的爱,坐在陵园里望穿着福祸;观察得到一颗为妻买房的心,身在魔鬼旁不惧着恶果;有些人分析病因,言说着理性而无视着超自然的因果;有些人举办盛宴,经历着绝望而褪去了装高雅的衣着;一切老鼠,一切折磨,不过是为了让你分一份爱与我,奈何你此生此世,只会为了一个人,献身于恶魔
这部跟1922年的原版相差挺大啊,结尾改成了悲剧。诺斯费拉图没死反而寄托在新的身体上还能在阳光下骑马奔跑,阿佳妮真的好美啊,哥特风的眼妆也掩盖不了她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色调很美堪称油画,话说改版的这个版本我还挺喜欢的,虽然不是很恐怖,但是音乐配的很赞,摄影也非常不错,最喜欢的镜头就是女主和德古拉对话那段,挺有意思的。ps:诺斯费拉图这个造型不是很满意,感觉没有1922年的那个经典,他的表情包括动作让我感觉有点滑稽出丑。因为他笑了好多次。。。
三星半,阿佳妮。我一直觉得这段时间是她的容貌巅峰,雪肤花貌,甚至更冰冷。惨白面孔,黑色哥特眼妆,白的裙,古典式的衣着,她才更像吸血鬼,那是一种恐怖阴森的美,而另一面,为爱献上血液与生命。故事上单薄透顶,还是《德古拉伯爵》一类,只是得益于赫尔佐格的摄影,利用伯爵的庞大影子与阿佳妮的苍白面孔对比,老鼠、瘟疫、棺材、黑死病的蔓延像极了末日到来,吸血鬼附加的恐怖。ps后来的那一版,薇诺娜与她演的是同一个角色,我的两朵心爱的玫瑰在此交集了。
赫尔佐格对德古拉故事的魔改,开头的干尸陈列压阵,自然大景壮美,室内小景用光相当考究。金斯基的德古拉应该是最悲伤的一版,求死不能的孤者,金斯基的大眼满是哀怨。范海辛被魔改的边缘化了,阿佳妮的露西反而成了救世主,然而结尾的反转让她的自我牺牲反而成全了德古拉的重生。鬼魅一样的手提琴男孩,鼠疫末世的狂欢等等多处象征意味的段落让这部吸血鬼电影具有相当独特的气质,也只有赫尔佐格才能拍出的气质。
给了克劳斯金斯基演的吸血鬼一个同阿基尔中一样的入画近景拍脸镜头。阴影投影,恐怖音效很合格,还有船行海上时一段交叉剪辑,插蝙蝠飞翔画面,串到在家的阿佳妮,配低沉吟唱的音效,有意识流的感觉。黑死病的中世纪末世景象,死人船载着鼠疫漂流到城市,人类世界之岸,城市渐变成空城,文明消失。还存在一定的讽喻,借古讽今,带来灾难的一个魔鬼倒下,另一个站起来,能想到可以指谁
吸血鬼的名字“诺斯费拉图”的意思是瘟疫 象征着黑暗与死亡 这两者压抑着光明与生命却又同时渴望着 诺斯费拉图死于露西对乔纳森勇敢纯洁的爱 而露西也死于自己对乔纳森勇敢愚蠢的爱 乔纳森也早已成了瘟疫了 这牺牲毫无意义 这部影片绝望又荒诞 因为短暂又永恒的爱就是如此毫无道理可言 信仰的破碎与重建 并不代表着勇气的胜利或失败 一切只是自然
多次出现的蝙蝠,在黎明前游荡;飘洋而来的黑棺材;广场在燃烧,人们在跳舞,杀掉牲畜摆上宴席,无视成群的老鼠;吸血鬼藏匿于教堂。数个世纪的周而复始,谁能理解永生的诺斯费拉图?他把孤独和毁灭带到了文明世界,这个世界由科学和宗教支撑着。颓然的医生被失去组织的政府抓走,十字架被撤下,科学与宗教竟是如此不堪一击。未亡的吸血鬼骑上马奔向荒原的尽头
这部57年后的诺丝费拉图使得吸血鬼的行动更有说服力——他也想结束自己生命,更加人性——对话、凝视、他也爱胸和美腿,女主角更有行动力——寻找杀死吸血鬼的方法,更加移情——牺牲自我的方式拯救男主和世界。但这不完全是时代的产物,安静悠扬的气质、吸血鬼见到手下时的反应、满街跑的羊和猪、结尾更加类型化的处理,这是赫尔佐格操控着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