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蒂莫西·斯波 / 莱丝利·曼维尔 / Alison Garland / 詹姆斯·柯登 / 莎莉·霍金斯 导演:迈克·李 语言:英语 / 阿拉伯语 / 法语 地区: 英国 / 法国 编剧:迈克·李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2002-09-09 别名:折翼天使 用户标签:英国,迈克·李,英国电影,MikeLeigh,剧情,2002,法国,Mike_Leigh 片长:128分钟 imdb编号:tt0286261
在漫长而又乏味的婚姻生活中,佩妮(莱丝利·曼维尔 Lesley Manville 饰)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入了谷底,收银员的工作让她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身为出租车司机的丈夫菲尔(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 饰)则早就已经对妻子的喜怒哀乐无动于衷。女儿瑞秋(Alison Garland 饰)是个替老人打扫卫生的保姆,儿子罗伊(詹姆斯·柯登 James Corden 饰)失业闲赋在家,未来中佩妮觉得自己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罗伊的突然病倒使整个家庭陷入了恐慌,本以为对家庭已经毫无感情的佩妮这才发现儿子的存在对自己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对罗伊的照顾和看护之中,佩妮和菲尔逐渐的找回了昔日的激情,家庭的裂缝开始缓慢愈合。
第5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迈克·李
《一无所有》下载观后评论: 一部部看下来,尽管每次观影后那份久不能释然的心境似乎一脉相承,也曾痴迷于研究迈克·李电影中弥漫的那份戾气和绝望,但直到这一部才终于明白,对迈克·李的追捧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其电影中的现代家庭关系有着与中国(东方)家庭极为相似的一面,犹以这一部最为典型,三组家庭正好对应了原生家庭中最典型的三类情况,甚至在几对家长和子女身上都能瞧到不少身边人的影子,这其中又以主角一家关系的处理最为精妙;通常生活流电影少有能在开头几分钟就牢牢抓住观众使其入戏,但这部却是个例外,适应了迈克·李电影中一个个怪异又可爱的角色,一段日常对话也能让人看得唏嘘不已,他当然是在拍英国,但恐怕在当代西方导演中再难找出第二位能将生活流拍得如此精准、细腻、直白且具普适性,当然,值得提一句的是,迈克·李麾下的这群演员一个个也实在太会演了。
御用演员齐上阵,就好像迈克李电影的全家福。当我正陷于一会儿困惑一会儿又明朗的境地里,试图理清这个看似多线走向的故事要往哪里去的时候,迈克李毫不留情地抛出了重磅泪弹;他不会用一个悲剧的故事、惨烈的遭遇来催泪,而是让人不由自主地代入平凡却无处可去的角色里。每日的工作是多么无意义、辛劳又难以果腹,唯一支撑人生存下去的,竟是那么一句“你还爱我吗”。这或许是一个荒唐的问题,忙碌、穷困的人生里谁还有闲情去爱,是吧。但它又似乎是一个人活着全部的、最后的意义了。"all or nothing", 原来代表的是“人,要么在一起,要么就是孤独”。拍现实主义题材擅长的迈克李,谈论起感情和浪漫,还真是无敌啊。该死,又看哭了
麦克李还是非常温柔的,他还是希望他的人物最后不至于太过孤绝。我是呢种更喜欢冷酷到底没有救赎的电影,这也是为什么我挚爱《赤裸裸》,就是没有希望,你孤身一人,那你还要不要活?生活就是一坨屎,要么是巧克力味儿的屎,要么是是屎味儿的巧克力,但是somehow你还是选择吃下去一直吃直到吃死。但还是很悲伤,要么独自孤独,要么在一起孤独。ps.麦克李的演员真是统统棒到不行,每一张脸都在无声诉说着一种英国性。
还是有股赤裸裸的味道在不过结尾也太温情了。我妈和我爸说话就是像他是shit,但我爸不会泪眼朦胧的问她你是不是不爱我了这种话,因为他们确实没爱过彼此。所以这样的日子换作我家没有拥吻,没有迪士尼乐园,有的只是这样延续的永无尽头。PS:我爸已经办内退了,他眼神也越来越不好,一时也找不到什么其它工作,我妈就更嫌弃了。现在的日常是我们全家人除了吃饭都不会在一个屋待着,我妈看见我爸就会心烦到想问候他老娘。
三组占比不一的家庭生活没有紧密地交织也看似没有捏合在一起的必要,但它们因各异的先决条件展现出麻烦降临时不同的应对方式。由于主线的情感爆发点在最后几场戏,率先结束的两条支线则在影片前半段贡献出不至于令观感过于沉闷的冲突,萨莉·霍金斯“强吻”屌丝的那场戏太赞了,表现力完全不输最后的大段告白。然而,人物状态最被动的家庭却收获了最温馨的结局,可见在迈克·李心中,“完整”是维持生活至关重要的因素。
结局真的是暖的吗?夫妻间的拥抱竟是那么无可奈何,充满了对生活与命运的恐惧。而女儿瑞秋本来就缺席的存在感在哥哥心脏病发后变得更加可有可无,小姑娘把那种苦楚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很棒。最后一镜中一家人簇拥在病榻,看似温馨而恬淡,但谁都不难想象,等胖子出院后,这一家子又会掉入曾经都漩涡中,只会比之前更糟。
【B】逊色于又一年和秘密与谎言,两个副线故事并没有在情感上很好的与主线联系在一起,很多时候导演想要营造情绪的意图也过于明显,但是最后那场有关爱的争吵力挽狂澜。麦克李的电影就是把生活的伪装一层层撕开,暴露出最真实,也最无法让普通人接受的千疮百孔,最后再归于平静,但平静背后究竟是希望还是妥协呢?不好说。
有别于常规剧作模式,在花掉一多半时间进行弱情节性的生活全景展现之后,随着突如其来的现实与精神双重震荡,僵化绝望的个人与家庭终于抉择直面危机与脆弱,重拾起爱的武器。电影中的每个人都缺乏正确的爱的表达能力,但当一无所有时,又是爱让每个人紧密联系,跳出当下浑浑噩噩的生活。现实社会中何尝不是如此。
被最后的十几分钟击到溃不成军。很像英国许鞍华,平实地讲述生活的琐碎繁杂不堪一击,却又有着男性化的冷酷和犀利。结束前的夫妻对话尖刀般直戳,你曾逗我大笑,而你曾爱我。拥有彼此是否就是拥有全部,而失掉对方是否从此一无所有?家庭的延续靠惯性到底又能走多远,总要将沟通和理解重拾。卡司太强大
迈克李轻描淡写的《折翼天使》有一处致命的失误,那就是音乐比戏剧更强势。可惜它既不作为情感阐释,也不属于情节补充,尴尬到可有可无。观众一边听着古典音乐,一边了解英国底层家庭的生活。我们可以理解这种雪上加霜的消沉是他想要的增强效果,但既然选择了写实,为什么不让演员静静的含苞欲放呢?!
除了有那些温情治愈的鸡汤电影,还需要这样描绘真实现实和落魄现状,卯足全力去垂头丧气的电影,因为生活大多数时候就是令人失望的。做尽一切让人失去兴致的事,每个角色都表演出了那种恰到好处的“丧”,每一个细节都在编排之内又不显得刻意而为。而在落魄中那些极其微小的拥有就是一无所有中的所有。
第一部迈克李,就被这漫漫渗透的丧所打动了。支离破碎的不止是家庭,更是自我的内心,走向了麻木,躲避着一切现实的问题。没有了爱没有了信任,每一个身体就像是没有灵魂了般,都腐朽地活着。直到该死的一切还是要来临,也许意识才有所被唤醒。这是一种平淡的生活状态,仿佛又是我们都曾经历过。
依旧关注的是英国劳工阶层的生存困境,相比于英国另外一位现实主义大师肯·洛奇,迈克·李的影片更加纯粹,没有掺杂太多的政治因素。其中对于普通工人阶级的关照一直是他影片最为动人的地方。他镜头中的那些普通人在日复一日琐碎单调的生活中耗尽了生命激情,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濒临崩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