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盲视 埃斯基尔·沃格特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奥斯陆》的金奖编剧艾斯基佛格,今年首执导演筒长片作品《盲》,一鸣惊人横扫国际各大影展,拿下柏林影展最佳欧洲电影奖、日舞影展世界电影单元最佳剧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奥斯陆》的金奖编剧艾斯基佛格,今年首执导演筒长片作品《盲》,一鸣惊人横扫国际各大影展,拿下柏林影展最佳欧洲电影奖、日舞影展世界电影单元最佳剧本奖,以及入围挪威奥斯卡七项大奖。透过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影像魅力,捕捉盲眼女主角内心的脆弱与偏执。最近失明的英格丽几乎足不出户,尽管失去了视力,但她的心与想像力仍旧清晰而活跃,但恐惧却让她在自己的内在世界,书写出另一个人生剧本。她时常幻想外出上班的丈夫偷溜回家,观察她在家中的一举一动,或是在网路上认识了一名单亲妈妈,偷偷与她约会;英格丽看见他们在餐厅里谈笑着,突然间,女子失去视力...而察觉到异样的丈夫不久和女子分手,但她却说自己怀孕了,还挺着大肚子到派对上找他对峙。正当女子一身滑稽的礼服成为众人的笑柄,英格丽彷佛走进自己的幻想世界,化身成穿着礼服的女子和丈夫对峙着...主演:艾伦·多丽特·彼得森 亨瑞克·拉斐尔森 Vera Vitali,盲视电影高清在线观看、迅雷下载。
《盲视》下载观后评论: 喜欢念白的方式,以上帝视角灰心丧气地去描述自己的臆想,在现实与梦境中来回穿梭,与第一视角,也兼具的上帝视角相映射的是自由的镜头,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束缚。他们可以坐在咖啡馆里交谈,又可以同时在一列火车上交谈,臆想是自由的,疯狂的,武断的。当我们视觉被剥夺,我们认为嗅觉、触觉、听觉会有一种夸张的放大,很少有人会去反思自己内心的褶皱与沟回,一种对世界的敌意的抵抗力也在被放大,会认为心爱的人会背叛,会认为人们过份的善意会伤害自己,却不知道,多余的对外界的关注恰恰是自我伤害的肇始。当然,北欧这样高度文明的社会具有内部连结的亲社会性,女主人公可以优雅地,肉欲地,又不乏骄矜地去臆想,换了别的任何一种文化,这个故事的事实根基都不会牢靠。换其他的文化都会是一个泣血的悲剧,而不是温柔地自我审视。也不会这么美。
8.5/10.第一部挪威电影,仍存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以及色彩的清冷。故事以盲人视角进行文本输出与解剖,所谓眼睛是感知世界的首要,瞬失视力后的感知缺失,致使自我猜疑、惶恐与安慰成为生活填充。借助文字去投射脑中所想,一方面增添文本多义性,也为盲女的心理情绪输出架设有效路径,再用如若戏中戏的结构去对接想象与现实,构建纯粹臆想的猜忌世界。同样,近乎所有设计都在为戏外观众与戏里人物实现通感,独白呓语在反复实时映射盲女内心,意识流剪辑遵从人物思绪波动,致盲后视觉欠缺但以往听觉则会提升,导演便有意扩大背景声效,去提供置身感。盲,实际是对自身恒久不满的一次发泄与重识,借此种消极解决方式去拆解信任关系,并将肉体化作目光去审视周遭。人物已然被意淫所自慰,嘲弄笔下的自己,寻得无端的幽默,何尝悲凄。
“重建世界”。当人能够看清世界的时候唯独看不清自己,当人看不到世界的时候却又对自己层层剖析。私密的个体影像,盲视是一个概念,一种与自我沟通的意识概念,通过巧妙的对照剪辑和戏中戏的方式使人物不断完善,形式场景与文本上都挺新颖的,最重要的是电影使得这种极其敏感的感知力传递给了观众,键盘下的角色与去幻想的种种桥段之间的桥梁由观看者来填补修建,不止戏剧化的观赏性,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未知探索,非常值得回味的文本细节与私语般的旁白。和娄烨的推拿相比,这个更拓宽了作为盲人的“视觉”边界,还不失诙谐的调侃,强文本强概念的输出,典型的北欧电影,以及还有那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幻想无边 剧作真牛坏了 虚拟现实 意识流的所指与能指 剧作剪辑到几处剪辑意识流片段都是惊艳 编剧出身的个人作品剧作上果真强度大 纵使有无数可能性 导演选择出了最富韵律的一种 实则还是内外部叙事 外部空间永远在受限的房间内但也指大脑 内部则进入无边的大脑皮层结构中去 封闭空间讲故事已经讲了一百年了 终于探索到人脑意识了 控制与被控制 内外叙事融合时场景惊人迅速调转 梦就是想象的终结 是深层恐惧 人物是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中象征性的功能
多清冷的电影啊,还好有想象力陪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要他再有趣一点。”我应该是会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可现在还不够喜欢,是为什么。最近重读里尔克《沉重的时刻》,和电影好搭——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望着我。
盲人女作家想象世界具象化。虚实交错的两条故事线互相交替贯穿全片也是看点之一。绚丽多彩的世界之下是每个个体人内心的空虚和寂寞。网上交友聊骚满足不了内心渴望的被理解被安抚,沉迷黄片满足不了内心渴望肢体的触碰。终日深陷于遐想只会让自己变得愈加卑微而又多疑,越是多疑就越是猜忌。妄想恐惧症本就来源于人性的狭隘在自己互相世界的不断膨胀。年轻人总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归根到底就是影片中的这帮人都太闲了...
7.5/10 失明应该是人生理上最痛苦的感受之一,特别是曾经有过视觉。本片描述一个盲女的内心世界,焦躁不安的情绪、猜忌惶恐的行为,用文字穿梭在虚与实间的世界,自我安慰、自我救赎。本片很明显的表现主义,意识流、魔幻剪辑,出来的效果却不突兀,观感颇佳,摄影风格上依旧是很冷峻的北欧风。只不过这样的电影大致还是小众的,当然表面上不如一些所谓的“爽片”好看。但沉下心去看,也会有不同滋味。
我们的记忆和忘却,猜测和焦虑,创造和谎言,我们心猿意马,无时无刻的不在场,害羞的偷窥,试探,满足的视觉,匮乏的体验,我们的孤独,行为,意识,潜意识,就像人的衣服,皮肉和骨架,电影也存在三层故事,外层是女主和丈夫的生活,中间层是女主通过想象创造的两个人物和丈夫的交集,最里层是网络世界对人的异化,把互联网上的人际关系说透了,很视觉化,很有想象力的电影。
一开始以为辫子男是女主丈夫,所以看到最后有点懵。原来短发男才是丈夫,女主想象出了辫子男和一个单身母亲,想象丈夫网上聊骚出轨单身母亲,最后在派对上女主“闯入”自己编造的故事中达成和解,最后怀孕和丈夫共同走向美好生活。辫子男是女主心理的映射,变盲的单身母亲是生理的映射,女主的孤独、渴望关注、对性的欲望、自卑等等都拍了出来,很不错的片子。
盲人视角下的幻想世界是失真的碎片交错勾连,想象中的主人公皆是现实世界的投影,压抑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叫嚣的情感得不到回应,就变成这戏中人互相折磨,尽管如此琐碎的片段也不乏对现实的反思,有时也成为对自身处境的一种控诉。剪辑甚是精彩,两人的对谈在车站和餐厅来回切换衔接完美,随后的争吵在女主和想象间真真假假虚实难辨,意识流有点点雷乃的感觉。
盲女眼盲后内心的不安与空虚通过声音 空间交融等介质加以扩大 导演这部最大的突破是盲女幻想中的感官世界与虚构文本的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自然破壁 眼盲心不盲的完美写照 突破了一拍盲就加声音的惯用伎俩 这种虚幻不分的境界才是内心极度恐慌空虚的最佳映现 导演可以做的再大胆一点的 转场与结尾的破壁做的很好 就是氛围与画面色系寡淡了些8.2
盲女的精神世界,听过Eason的「防不胜防」吗? 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视角不同。「盲视」讲的是盲女她在自己的内在世界,书写出另一个人生剧本。幻想外出上班的丈夫偷溜回家,观察她在家中的一举一动。「防不胜防」则是描述了偷偷潜入别人家中的访客,“从你的套房带走被单是我”,“从你工作间带走废纸是我”。
极简文艺的意识流风格将北欧人的孤独展现得淋漓尽致。与同题材的《登堂入室》存在一定差距,这部电影中的窥癖和占有欲大多是通过一些意识流旁白来展现的,影像更多是用于辅助女主内心的独白。但是剪辑和配乐非常棒,将女主从理性到因孤独与窥视欲失去自我的过程用剪辑与极简风的钢琴配乐很巧妙地体现了出来。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