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最后一班地铁 最后地下铁 弗朗索瓦·特吕弗
1942年9月,德军占领了法国北部大部分地区,犹太人纷纷逃离法国。蒙玛特剧院经理吕卡斯由于来不及逃跑,只得让妻子玛莉翁谎称他已去美洲工作,实际上他躲在家里的地下
1942年9月,德军占领了法国北部大部分地区,犹太人纷纷逃离法国。蒙玛特剧院经理吕卡斯由于来不及逃跑,只得让妻子玛莉翁谎称他已去美洲工作,实际上他躲在家里的地下室里。贝尔纳是爱国的青年演员,他进入蒙玛特剧院后,多次与玛莉翁合作,萌生了爱情。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玛莉翁的丈夫并未出走。贝尔纳毅然离开剧院,参加了抵抗运动组织。1944年6月,德军大败,吕卡斯才走出地窖,重见光明。此时,贝尔纳也再次回到剧院。《最后一班地铁/最后地下铁》下载观后评论:
法兰西人拍摄爱情电影简直游刃有余 战争与喜剧和剧情的部分展现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再有法国人对爱情和婚姻是真开放 影片的取景颇有点情景喜剧的味道 出现的场景不多 听中版配音就知道这电影挺早的了 三个女角色我都很喜欢 少妇 熟女 萝莉 Sabine Haudepin我觉得迷之像邓紫棋 很爱Andréa Ferréol这种类型 Catherine Deneuve的美就更不用多言了 我很好奇熟女和萝莉之间是不是真的有百合 哈哈哈 在那个年代大陆能把这样的情节表现出来而没有删减挺令我惊奇的(CCTV 6 2月24日 周一 晚间档 艺术影院 播出 3月1日重播观看 不算字幕大概125分钟左右,但是算字幕的话时间上来说其实应该没删减,央视的电影结尾字幕都会删减。)2020年3月21日19:30写完影评。
这是一部二战时期德国纳粹驱赶犹太人的故事,法国歌剧院导演是位犹太人来不及撤走只好躺在地下室里,纳粹也搜过地下室但没有搜到人,如果让纳粹抓走就是放到集中营,简直太可怕啦,但是一个人躺在地下室里什么都干不了也是非常头痛的事,人是会疯掉的,幸亏妻子不是犹太人还是主演,经常在夜里跟他探讨剧本,虽然是二战时期话剧却是场场爆满,没有安全感的法国人可能汇聚在剧院里才有一些安慰吧,妻子对待德国纳粹从容不迫机智勇敢,从话剧中得到了灵感,她是位强者。生活中也是一位无畏的人,尽管丈夫发了疯地要出去但她始终不同意。二战中法国人民也是不屈不挠地做着抵抗运动,法国人历来就有着幽默传统,所以对德国纳粹也是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付,让纳粹抓不到手柄无的放矢,在野蛮的战争中即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群众和一部分犹太人。
戲中戲的多重雙關構成了本片的核心矛盾,是生活與劇本,是理想與現實,也是妥協與抗爭,還是相濡以沫與一見鍾情。最終雲散日出,戲與戲貫通,多線也終於合而為一,三人組牽手謝幕,也算是對觀眾的告慰,歷盡艱辛,皆大歡喜,生活繼續。縱使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已淪為老生常談,本片也為這一理念具象化出一場自洽的展演。特呂弗繼續發揚善於表現人物內心的優勢,將技巧融合於敘事,用鏡鏡頭巧妙過渡,銜接情節轉折,應當是其更重視內容的實踐。ps:但題目究竟啥意思?
十足的文艺片,地下室藏人,如果是奉俊昊来拍就会变成另一个故事?特别喜欢地下室里的运动镜头,慢慢跟随躲藏的犹太戏剧导演一路来到听取舞台动静的“管道口”,又在郁郁不得志时把它塞上。躲藏的导演的状态很细腻,是需要细细品的。没给更高的分数是因为没有理解整个故事核,战争期间的荒诞感没有突出、个人传记的话也没有看到女主角的变化、爱情线不太符合当下的逻辑,那个花花公子为何那么受女人欢迎?倒是反映了电影和戏剧的关系,导演风格明晰。
1942年9月,德军占领了法国北部大部分地区,犹太人纷纷逃离法国。蒙玛特剧院经理吕卡斯由于来不及逃跑,只得让妻子玛莉翁谎称他已去美洲工作,实际上他躲在家里的地下室里。贝尔纳是爱国的青年演员,他进入蒙玛特剧院后,多次与玛莉翁合作,萌生了爱情。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玛莉翁的丈夫并未出走。贝尔纳毅然离开剧院,参加了抵抗运动组织。1944年6月,德军大败,吕卡斯才走出地窖,重见光明。此时,贝尔纳也再次回到剧院。
私人感情而言,這部片我一定會打五星,電影用一個「隱藏」的空間:地下室,和一個「開放」的空間:劇院舞台,來描述了那個背景下的兩個面向的愛,也同樣是隱藏的:導演在背後的指導,以及開放的:演員的表現表達。最後是神來之筆,人生如戲,台詞也說著現實的話,熬過苦的日子,導演再次走出來與之攜手,劇院在什麼日子裡好似都是一種光明。以及那個白天在舞台上排演,晚上在地下室纏綿的日子,多麼美好。
一般般,叙事平淡缺乏波澜,虽然是德国占领期间但是也没有显得过分白色恐怖,或许这是真实的情况?法国人的爱情观真不是中国人能理解和认同的,女主角和年轻男演员的爱情是她老公披露给男演员的,然后男演员和女主角就开始暧昧了,还迫不及待的啪啪啪,这剧情实在是有些狗血,太突兀了,没有任何铺垫,让人摸不着头脑。另外,全剧和地铁压根就没有关系,这也体现了电影装腔作势又生搬硬套的编剧素质。
重看此片惊讶于导演把一部关于二战的影片拍得那么平和 细腻, 不喧嚣 不血淋淋,无论怎样的摧折 法国人浪漫的对文化艺术的热爱从未间断。只是难辨戏里戏外的人生,在那样的年代迷失也许是找回自我的一种方式?迷失本身并不烦恼 痛苦的是深知自己迷失的清醒,还有无法改变甚至不知是否应该去改变的现实。结尾女主角举起两个男人的手谢幕 是导演的迷失?亦或是其已届老年的暧昧·中庸?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城头如何变换大王旗,战火纷飞,“巴黎人依然挤在剧院里”,什么也阻挡不了人们热爱艺术的激情;德纳芙冰山一般冷艳的外表下,从来是一颗不羁骚动的灵欲,一手牵着情人一手牵着丈夫,维系着的是对艺术事业永恒的忠贞;而这个片名,这么多年以后再看,我终于明白,那最后一班地铁,不就是我们这些迷影之人永远追逐的脚步吗
熟脸啊!女主就是看了不下三遍的被爱的人老阿姨!!!年轻时候美爆了啊!!!男主就是你丫闭嘴和让雷诺搭档的2货啊!!原来大家年轻时候都这么有样儿!说到电影,真的没get到片名关联。但是整体观影还是很顺畅的,纳粹的恐怖完全get到了.法国人对戏剧的热爱也get到了.爱情啊,简直无法言说啊.越是喜欢越是不敢靠近啊!
为什么瓦妹怎样都能让俺感动得泪眼汪汪,爱是坚韧不拔的力量,艺术是政治与战争的避难所。中间又不停向戈达尔喊话,甚至达歇特这个角色就是戈达尔的无形化身,操着笔杆子狂骂:“没有政治意义!它故意回避我们真实的问题!”但真实的问题是什么?你看见的是政权变迁与革命,但他看见的是爱。没有谁背叛谁,你们只是朝向了两头。?
8.5分。成熟隐忍的作品,在纳粹统治下,法国人的生活方式依然高贵,比如剧院这种精神食粮,不愿与纳粹代言人用餐,不愿给他们最好的观戏位置,不愿自己的衣帽与军官的放在一起,小孩被军官摸头母亲要他回家洗头。戏中戏,女主戏里戏外地上地下的爱情,生活上为戏院丈夫的事张罗,为丈夫的安全担忧……不过片名是啥意思没弄明白
本来觉得这个故事情境还是很类型的,结果看完还是放心了,果然还是熟悉的味道,是那个把我一次次看睡的特吕弗。战争 剧院,还以为是个激烈的谍战悬疑戏,到最后还是新浪潮常谈的那点事。忽然想到了王安忆的文革忆事,都是大背景下平平淡淡的那点事。P.s. 手动艾特潘妮,这导演长得有点像咱的前老板啊……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