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獎首作《天堂無門》(2015)以破格觀點呈現納粹集中營的人間地獄後,尼美斯將深焦鏡頭再推前,凝視一戰的世道崩塌。神秘孤女愛麗絲來到布達佩斯,欲在亡父創立的帽子名店求職竟被拒門外,由此開展一趟追尋兄長惡魔幽靈之旅,重回過去,揭開家族的隱藏真相。延續前作風格,長鏡緊隨愛麗絲穿梭闇黑時空,聚焦局限觀點、狹窄視角,如夢魘般矇矓影像的壓迫感襲人而來;以家族老店殘留的微光,斜照文明的殞落。
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拉斯洛·奈迈施 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竞赛单元费比西奖拉斯洛·奈迈施 第9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 最佳导演奖拉斯洛·奈迈施
《日暮》下载观后评论:
我喜歡上面料(織物)的輕,而非前作肉身的「小」而槓桿出的「冰山一角」圖示。昏黃光暈下緞面、蕾絲、帽子透光、曲面裝飾帶,屋子紗簾、背光的窗戶、蜷曲的髮絲,都是不可思議地輕盈,浮貼著什麼,但目光隨時被它們吸走而忽略著什麼:追求實體佈景這件事,就像電影的衣裳,沒有憑依的懷舊,幾乎讓我想起蘇古諾夫方舟更虛妄的版本(衣裳的鬼魂遊蕩在《一級玩家》電影資料庫長廊)。不是索爾個人襯托群體的瘋狂,而是女主角被捲入愛麗絲夢境的瘋狂。對我來說那些大的/文明都是在電影裡無法窺見/襯托出的,而是在這些織物飄動,沒有目標沒有憑依沒有形體「卻開著」(瘋帽匠隱喻:中毒而成為狂人、勞動階級反動、卻成為中產階級兒童讀物的躁狂角色)瘋狂茶會,這種虛無的味道。我像是《大亨小傳》的黛西,無法以電影的本格欣賞,而是感嘆:多麼美的襯衫。
裹挟观众的历程,虚构角色的二次解剖。索尔是沉浸是截取,日暮相比下是更为宏观的漂浮游离。这次奈迈施找到了抽离的缺口,一旦显露情绪就如潮涌般奔袭而来,被打碎摧残后的信息传递变得更为纯粹有效,时间会证明它的影像价值。对于有体验错位的电影来说:别试图去理解它,感受它。观感不应是唯一标准,不要被它所迷惑。风格化的浅焦长镜变成了衡量时间的刻度,珍贵又迷人的观影体验。黑暗中的光影对比太美了,有好几次想让镜头多停留一会,无不让我贪婪吸食着片中的一切。混乱之后,随着战壕尽头逐渐显现的那张莱特的脸,雨水的环境音如时代泪水淹没了堕落自傲的末世黄昏,也模糊了在场所有人的视线。浇灭那些权贵的火种,新世界终会诞生。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在地狱中见证消逝从而走向天堂。“现在的她,已经不需要戴帽子了。”
6/10。《日暮》似乎向着哈内克疯狂致敬,只通过画框内的冰山一角,去揣摩水面之下的慑人内幕,《白丝带》里培养恐怖主义温床的极端性团体,到本片里化为夜幕威胁下歹徒们的突袭轮奸、枪击、烟火和伯爵夫人背部伤痕累累的鞭打,但这种恐怖主义的源头是什么?导演没有回答,只设置了一个世界濒临毁灭的焦虑气氛,但浅焦跟拍和大量画外音设计,与关注周围人和环境的主旨背道而驰。美术设计充满了烟尘、光晕,蕾丝裙和高领子充斥着贵族聚会,人潮和豪华大场景的铺陈却没有意义。当爱丽丝下电车返回繁华的世界,只看到价值观念逐渐崩溃的幻景,她宁愿选择残酷的真实世界,于是结尾观众见证了穿越战壕的长镜头尽头那张坚定、中性的护士脸孔。
一部相对生涩难懂的电影,对普通观众不友好,场景和叙事的切换总是云里雾里,但本片的形式和手法极美,夜戏的镜头更是令人惊叹不已,就像是跟随一位神秘女子在布达佩斯探密的一场迷梦,尽管谜底总是那么含蓄。本片有大量隐秘的信息,形形色色的人们所佩戴的帽子象征着老欧洲极力维持的体面,场景的主色调从金黄和黑暗之间的来回切换象征着一个欧陆帝国在战前最后的辉煌荣光和未来解体的必然命运,女主以家族之名闯入帽店,又亲眼目睹了帽店在大火中崩塌,她找到了她想要的真相吗?女主的哥哥到底是谁?他真的死了吗?或许就像那段对话一样:“你不需要他!”,你已然是革命的一部分,最后不可避免走向战乱与毁灭。
乍一看是欧洲淑女的布达佩斯游记,但实际上是没落贵族的革命觉醒记。电影分为四个部分——寻亲,暴动,庆典,革命。剧情的每一次推进都伴随着对于帝国主义腐朽面目的揭露以及女主角对于革命的认知。最终,皇冠——皇室的礼帽店被烧毁,这也点明了导演表达的主题——所谓日暮其实是欧洲帝国主义的夕阳,一战的意义之一就是毁灭丑陋的贵族与压迫人性的旧日帝国。这部电影就是导演对于一战的个人解读。其余,电影拍得很漂亮,纯大女主戏但是女主角拿影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摄像基本都在拍后背。继潘金莲的远景大女主戏之后又出现了后背大女主戏。而且这种类似VR的拍法看得人有点头晕
[日暮]的主要问题在于它的剧情架构上。奈迈施重复了自己在[索尔之子]里用过的伎俩,希望通过不间断的跟拍主角的运动来把个体和历史融为一体。然而这部电影的女主角却不是一个真正的主体,在这部神秘兮兮之作的后半段,我们意识到这个主角该是个象征性角色,代表着某种“见证人”一类的民族共同体。所以为什么我们要看一个不是人的角色漫无目的的寻找,却只能从模糊的背景里猜测究竟她看到了什么?在她谜一样的脸上我们看不到帝国日薄西山的悲壮美,只有一种个体处在历史变革中的莫名其妙感。而艺术不应只把观众扔进某种情状里,更有阐明解释的任务。于是真是可惜了这个好概念。
导演尽他所能为我们营造跟随女主角身临其境经历历史的氛围,画幅,浅景深跟拍,长镜头全用上了,但实际效果并不好。观影全程问自己一万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有人tm话都说前半句。女主角的演技我服了,本来露正脸时间就不多,一露正脸结果还全是夸张的惊恐脸倔强脸,海报里那个角度拍的太像艾玛沃特森了,导致我没看电影前一直以为这部片子女主是艾玛。虽然吐槽了这么多,但是这部片子我还挺喜欢的。表面上是找哥哥的过程实际也是女主角革命意识萌动的过程。沉浸效果不好跟我不懂奥匈帝国历史有很大关系,影片中隐喻很多,但大部分我都不懂惹。所以就三星半吧。
镜头很唯美,街头的热闹感很写实,女主的脖子很修长侧脸也好看,但是还有些其他的吗?半个小时能讲述的故事花了三个小时来讲。随着剧情的推进让我越来越替女主的健康担心,一副从入住后就没有吃过东西睡过觉,甚至连套干净的衣服不想换的样子。。。配角人数太多,出场时间太少,以至于我都不清楚谁是谁,之前是否出现过,那个警察还一点都不尽职,说好要看好女主不要乱走的,然后连个影子都没再出现过。唯一清醒的人就是女主的哥哥,却是此片的反派,所有人都警告过女主那些个坐在金字塔顶尖上的人的恶趣味,她就要往里钻看事实。要我说,十几年前的那把火烧得值。
4.5對我而言是一部需要再三咀嚼的作品,因為你第一次看完全不知道要專注在它的形式或是故事,光是形式美學就夠吸引觀眾的眼球、文本還如此地有層次;相較導演的前作《索爾之子》,運鏡來得節制許多,但因為如此卻也失去了前作所擁有的臨場張力,取而代之的反是短而精悍之下的史詩感?兩部作品分別設定於一戰前後,歷史充斥文本,亦可視為「諸神的黃昏」架構及主體的延伸,片尾深入壕溝的戲碼足以深刻於我心上,近年對所謂的「一鏡到底(長鏡頭)」感到疲乏,《日暮》形式與技術的穩健便緩解此視覺疲勞,以女主角大量特寫及跟拍捕捉出的表演更是神來一筆。
被迫看了两个半小时女主的后脖颈。想拍彻底主观视角的呈现可以,那你倒是让我们看看从主角的眼睛里到底看到了什么呀?一直用浅焦拍主角后脖颈和面部特写,我们是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故意不让观众看清四周,以为这就是先锋?唯有两场sexual threat的戏,用这种拍法(不知道是不是歪打正着)倒是还原了无助、窒息和恐怖感。女主从头到尾一个表情,心理转变反而是通过外在——即导演精心安排的服饰颜色变化——由象征纯净信任的天蓝,换做亦正亦邪的深紫,再到最后女扮男装的全黑——完成的。没有真情实感,只有设计。
仰慕摄影而来,反而有点失望。(不知道是资源的问题还是本身就通过这样来呈现)小框屏幕,跟着女主的见闻心境探访却犹如最私密的偷窥视角,用冷静缓慢到显得冗长的讲述基调和情感节奏去描绘奥地利古典气息浓郁的最后图景,其中有社会的不同结构组成和女性的生存状态,华服礼帽职位权力依旧是要纸醉金迷和固步自封的表面,而整体早已进入疲惫衰老难以维持的心态,亦如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就短暂见证了欧洲黄金时期的衰败,恰如“日暮”表意,只是导演情怀重却触不到核心部分,看得很急也很累。女主也太像卡抽了,就是没啥狠劲。
#BJIFF2019#需要再次观看,暂时不做评断,只谈感受~出于个人对欧洲史的不感兴趣以及对奥匈帝国解体这一历史在认知上的匮乏,无法仅凭单一的信息提示与一战背景去深入的进入人物。但是从主观上抛去这些背景,以一种误读的方式去观看,反倒是慢慢跟紧了似乎一直间离着观众的人物,甚至想这样再多看一个小时~从之前分别于大银幕与电脑各看一遍《索尔之子》的体验,以及这次的观影体验来说,拉斯洛导演电影作品的魅力,绝对要在大银幕上才会被完全散发出来……希望有机会再做二次大银幕观看~
还深焦!深焦个屁,浅到无耻。女主全程祈使句,闷声作大死,蓝猫淘气三千问,全程没好气地问了三千个问题,没一个能问出正经答案来。还总是在该工作的时候开小差去作死,撑长镜头时长吗?调度编不下去了吗?全程跟拍后脑勺,“后脑勺电影美学”吗?真他妈有意思。全程不变冷漠脸,演员也是太好演,估计演员本人都不知道她演的人想干嘛,观众怎么代入?怎么共情?堆一万个冷漠脸的特写堆出共情来?煎熬到最后换个影调玩个时空穿越的调度就说升华主题了?这不是拍电影,是拍了个两小时的电影开场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