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故事发生在英国关键历史时期,彼时英国军队攻击一大批曼彻斯特要求议会改革的抗议者,导致15人死亡,几百人受伤,引起全英震惊。英国《卫报》也受此次事件影响而诞生。亚马逊负责本片北美发行。
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迈克·李 第21届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第21届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提名)
《彼铁卢》下载观后评论:
书写历史有不同种语法,如果你觉得历史很枯燥,那么你一定会觉得重塑历史事件始末、并且几乎没有drama的这部电影很枯燥,更何况没有现实世界的语境所照应(脱欧算吗?)。人物从一个室内到另一个室内聊天、集会、争吵、审判,三线并行交汇在一起的故事线,迈克李几乎将他在《厚望》中类似的电影制作方式带进了这部历史题材影片当中。集会就是集会,聊天就是聊天,仅有其表面的单层意义,一则则何以命名“Peterloo”的解释和事件重塑,时而暗暗流露淡淡的家庭温暖。然而电影仍然难得地(虽然很琐碎地)立起了历史中的一个个寻常人物,让人无法忘却每个镜头下鲜活的角色和单镜头内的群像姿态。迈克李仍然在关心城市空间和身处其中的寻常人关系,不论是熟悉的伦敦街头还是此处100多年前曼城的广场,勾出了导演一如既往的公民自由和生存意义的现实讨论。
全程富有激情的演讲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工业革命已而兴起,工人的权利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出于对本国农业的保护限制了进口食物,而本国的农业歉收又难以填饱人民的肚子……普罗列塔利亚的生活反而不如从前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与之对立的是贵族们通过开设工厂实现了资产的膨胀,在欧洲战胜了拿破仑使英国的地位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迎接他们的不是一浪推一浪的鲜花与掌声,而是日益激进的工人抗议,他们不理解底层的民众为何要进行抗议。在双方互为失望间,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冲突,在以后的一个世纪里,出于天生的良心与底层人民的抗议浪潮,工厂所有者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让步,也正是这种善意,不仅极大改善了工人的生活,也拯救了工厂所有者自己,在共产主义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英国的工人们义无反顾的站在了现有秩序的一方
一场英国曼彻斯特民众追求平等自由的政治权利而遭遇“滑铁卢”的历史事件,一部拍得非常工整古典的英式历史剧。电影剧情过于平稳朴实了,大部分时间都是对话场景,除了最后的集会冲突时有情绪爆发。虽挑不出什么问题,但也容易让人昏昏欲睡,尤其是154分钟的片长,加上出场人物众多,对脸盲症患者来说真是太难了。不过服装和道具以及历史背景还原做得还是很棒的。自由和民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革命总是任重而道远。改革除了面对外部敌对势力的阻碍,还要面对内部不同意见派别人士的纷争,每一个站在时代前沿的人,无论是否成功,勇气还是值得肯定的。而那些抱着看热闹心态无辜牵扯进来被殴打伤害的普通民众,让人觉得同情而又可悲。联想到最近英国对香港暴乱事件的指手画脚,你们当初对付民众游行集会的方式可比香港警察野蛮粗暴太多了。
{★★★☆} 相信媒体你就输了--新鲜度97%的Mr. Turner不是Mike Leigh的一流作品,新鲜度65%的Peterloo也不是平庸的历史片。我能接受的指摘是,教科书级的工整与规范牺牲了代人入画的激昂、痛楚与绝望。但纵使是这样的指摘也遗漏了两个方面:一是临近结尾处的十分钟广场屠杀,它用最朴实径直的方式道尽了统治者的残暴和荒谬;另一是Mike Leigh对运动事无巨细的铺陈与详叙--当你坐在板凳上为酸痛的屁股抱怨怎么又来一场演讲时,你大概不会发现这些演讲几乎没有重复过一次完全相同的立场。不同的光谱、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地域,甚至--Leigh一直以人物见长,不是吗--就连反角们都有入木三分的刻画。被史实压迫得只想多要点娱乐性不是什么过错,但切忌忽视电影的美德。
最后那场大屠杀调度是绝绝对对震撼影史的,前面冗长密集的演讲和大段的对话似乎是为了看到最后那一刻的耐心试金石。到它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万万没想到迈克李会这么拍,像是上帝在创造一张油画卷轴,不像是电影惯有的高潮,似乎导演不过是拿着放大镜在这卷轴上移动,可以说这部电影处处有高潮又似乎处处没有高潮。看完电影去了解彼特卢的历史后也就明白了,人类历史长河上哪有什么高潮和低潮,不过是一小群人杀死了另一大群人罢了。现如今似乎只有老导演会追求这种宏大叙事了,年轻一代还是会更注重个性表达吧。但我犹为敬佩这种不讨巧得去包含和丰富,有野心得囊括每一种视角,苛求每一个镜头和构图的工整的表达方式。继续期待更多的迈克李。
你听到纺织工人在门檐下唱起歌谣吗,你看到母亲倒水时颤抖的手吗,你知道有人因盗窃一件外套而被判死刑吗,一起事先张扬、仅仅只是为了能有鸡蛋面包玉米而进行的和平集会,最后却以惨烈悲剧收场;少许舞台剧色彩,叙事、摄影、用光、运镜均稳妥质朴无丝毫花哨,以迈克李这样的程度和年龄,他以及与他类似的英国左派传统的导演们,早就不需要或者说不削任何虚伪矫饰噱头花样来装点他们的电影;玛克辛真是珍宝级英国演员,每一场她的戏都何其动人肺腑,没有失去希望,因为希望是我们唯一拥有的,“到1900年,她就85岁了,她会成为曾祖母,到那时会有个美好的世界”,令19世纪初的母亲们失望了,2019年的世界仍没有变得更好
为了Nico去看的,很多人估计不知道这个英国男演员。从高中开始粉他,男神也是演技实力派英剧没少演,中国粉丝并不多。只是导演这回的风格实在不敢苟同,场面很宏大但是呢故事冗长有点让人抓不到重点。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结果好朋友睡着了。自己也是在男神死掉之后,觉得整个故事线只是交代了革命的惨烈,镜头语言过于强调事件本身,忘记了细节的刻画。我想如果从中有一条吸引人的故事主线作为引子,中间穿插革命的背景会更吸引人。作为粉丝来捧场,男神演的角色没过多久就挂了,很是心痛。希望导演以后多给他几个镜头,毕竟他是曼城人,给个男三号开后也是很醉了。
7.7/10 一个完美的开头,一个尚可的结尾,一段掌控力爆棚的高潮,和长达两个小时昏昏欲睡高度重复的群像。构图和光线板正传统,仿佛看到了19世纪英国的浪漫主义油画。Hear Hear,迈克李完美还原了英国政治氛围。开心的看到迈克李选取一组家庭作为个像以支撑群像,但却用力不足,轻描淡写。高度重复的演讲鼓掌演讲鼓掌消磨了耐心,草原戏视觉效果非常惬意。可以说迈克李上交了一份无功无过的标准答案,但确实不足够亮眼不足以叫好。其实若没有历史剧的预期性,对于影片是一种解脱。演员演技加分和细节都不错,可惜在了节奏和叙事。
平白冗长的叙事非常朴素工整,观赏性确实不强。但一群手无寸铁的乡巴佬(工人与农民)举行的和平集会与抗议原来能有多好看呢,如果后面的杀戮可能都不会被记住。历史应该记住的一群乡巴佬,拿着干草与野花,还是自制的面包与干粮,兴高采烈走出家门,去公告自己的权利,无代表不纳税。历史也不应该忘记有个年轻的英国士兵没有死在滑铁卢战场上,却死在家乡的圣彼得广场上。ps里面有我最喜欢的英国女演员,她主演了我最喜欢的英剧《百年乡情》。迈克·李应该也拍出了他的百年乡情,非常动人。
每一帧画面都严密工整大师级摄影和构图 但我更想讲一下剪辑的功劳 剪辑把观众的情绪带领得如此之好 不让你有甚至多一秒的私人感动或痛愤 让整个片子有了一个明确的态度 我觉得这个太棒了 要如何仔细和恰到好处地切换和使用视角 才能尽可能中立、理性地讲述一个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 值得反复观看 但我没能完全理解士兵角色的用意 是串联起影片的叙事线吗? 无论是低等公民或是普通士兵与“同类”的反差对比?让速度慢下来?另外这个口音真是听得我崩溃……
3.5;两个半小时的长篇大论 全程激情演说,稳妥工整厚重写实的拍法,若非大银幕,实在很难在家用心看完。古典审美的油画质感,打光超级美,群像站位考究,老李功底妥妥的。这片最令人感叹的是,人家拍的是两百年前的事啊!法国大革命引发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滑铁卢到彼得卢,从战败而归的青年士兵视角切入,见证无论妇孺老弱的民众走上街头抗争,高呼“自由或死亡”,真叫今人我辈汗颜。民众和政府内部各有分歧争议,每条线索都埋伏/发挥得好。
#VUE,暂时3.5,刚看完《又一年》后,从当代伦敦转到两百年前的曼城,有点不适应。发现听两小时生活对话很享受,但是听两小时演讲是极限,听完一轮演讲,分辨口音、组合单词、理解内容、判断动机、选择立场间被新的一轮演讲冲掉了,最后就像结尾广场戏,卷进历史漩涡的市民一样,迷失了。。。但时代感看似那么真实,情感那么克制,拍片用意那么真诚,我倒是想拿杯咖啡再听两小时,以便遇到我们的彼铁卢时,不再迷失,只是这还要多久呢。。。
【YVR-Vancity】作为政治系学生,我敬佩导演和整个影视团队。是的,本片观看门槛较高,前两个小时偏教育展示而不是艺术性,“冗长乏味”,重复的说辞。实际上,每次演讲的角度都不同而且层层递进,一切在最后爆发(大师级调度!)细节还原(口音,场景等)其一,但一颗赤子之心最为重要:真诚的面对历史反思历史。这是一部2018年的片子,讲述百年前另一片大陆的故事。但这个故事、似乎在19年某个国度还在上演,多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