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将在新片《柯莱特》(Colette)中扮演法国女作家茜多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Sidonie-Gabrielle Colette),这位作家曾写过《琪琪》(Gigi)等小说,其人生也充满传奇。
茜多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1873年出生,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她最擅长写
爱情小说,1944年的《琪琪》是其最知名的作品,1958年被好莱坞改编成歌舞片《金粉世界》,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此外她的另一部小说《谢莉》(Chéri)在2009年也被史蒂芬·弗瑞尔斯(Stephen Frears)改编成电影,由米歇尔·菲佛(Michelle Pfeiffer)主演。
茜多妮·柯莱特的个人生活很曲折,曾和一个比她大十四岁的男人结婚,多次与人同居。在她那个年代,女作家地位很低,而她还是双性恋,在保守的社会风气下,她的磨难可想而知。
《柯莱特》计划今年五月份开拍,影片将聚焦柯莱特的年轻时代。
第34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剧本(提名)沃什·韦斯特摩兰 / 丽贝卡·伦科维茨 / 理查德·格雷泽 第21届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男配角(提名)多米尼克·威斯特 第23届金卫星奖电影部门 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柯莱特》下载观后评论: 这个片子实在太过时了,用编年史的方法去做一个人物的流水账,然后最后来一场爆发戏去展现人物的自我形象的成熟,韦恩斯坦时期的传记片不都是这个套路吗?Colette只有两种形象,倔强小媳妇和蕾丝边名媛,整部戏从附庸属性的前者逐渐过渡到独立属性的后者,算是完成了弧光。但是这个弧光每次(每个年代)都是在和男主的互动中完成的,到男主本身的享乐主义和并不能讲明那个女性主义风起云涌的时代社会对女性自我认同的压抑,找棱角分明的奈特莉演一个中性的形象是选角没错,但是这个人物内息的自我纠结在演员的表演层面完全没有呈现出来,再说女主对男主的眷恋是来自男主给的自由,也要表现外界对女主作为女性的桎梏啊,整部片子在这上面的表达犹如,唯一一场戏还是因为穿衣不得体所以不为上流社会所接受,这哪儿跟哪儿啊
既然是传记,特别是主角的一生还如此充满压迫、背叛、冲突与反抗时,大可以增加时长,将细节铺垫的更饱满些,然而影片忙于用柯莱特对自由的向往、朦胧的同性意识以及前卫的艺术表演来填补主角那充满束缚又女权的一生,导致没有恰当把握段落之间的转折,节奏的上升和下降略显急促,留给观众细细品味和咂摸的细节并不多,影片拍摄了许多小说出版后丈夫不断逼迫和利用柯莱特的镜头,描绘了所谓巴黎上流社会的虚伪与浮躁,却很少着墨于柯莱特的内心活动,很难说柯莱特与其丈夫牵扯这么多年,是因为爱,还是商业互利,又或者只是尚未觉醒,只能靠着kk那充满讽刺的笑容掩饰内心的虚无以及角色的苍白无力,冲鸭kk!ps:尽管故事是发生在法国,然而电影却很英式,也不知该不该吐槽,因为我还蛮喜欢kk的英音~
奈特莉真的老了,年轻时候简的叛逆感觉再没了,看到后面法令纹出来的时候,这个细节处理得真好,与这会儿willy依然喜欢学生时代的她形成强烈的对比,正是因为奈特莉老了才把叛逆➕双性恋的感觉给演出来了。简是带着美好回忆的,柯莱特是经历爱情美好➕渣男磨砺的,越看越觉得非这个年龄的奈特莉来演不可。后面有点不太理解,明明是个叛道离经的女人,为何迟迟守着婚姻渣男不能放手,想写作写到极致,想跳舞跳到堪称完美,偏偏守着限制他自由的人,是因为这个男人是她年少的人与付出太多的人?妈妈真的很好,婚前觉得女儿要嫁给懂她的人,婚后鼓励女儿让婚姻适应她,而非适应婚姻,无法挽回时立马支持女儿离婚。
“What a wonderful life I’ve had. I only wish I’d realized it sooner.” It would be even better if it had been in French. I’m graduating in a week. I am chasing my own wonderful life every year, every month, every day, and every minute. No one can deprive me of who I am.
高分给俏皮幽默十足的台词、流畅的剧情展开、恰到好处的配乐和全程轻松charming的演员演出!以至于到最后我居然也没有讨厌男主,而觉得他确实给了女主很多“自由”。裸露镜头却完全不卖肉,关于两性关于女权的尺度都刚刚好不让人皱眉头,我觉得它失败的trailer正好降低了我的期待值,观影全程满场欢笑(迟到了15分钟没看到开头气死)试映选在Orpheum Picture Palace真是恰到好处??电影院本身就是old-timey art deco cinema,一时间觉得自己也应该dress up for the movie??
最大的疑惑:为什么要把世上最著名的法国女作家之一的自传故事拍成英文片?既然要拍成英文,为何又在一长段伦敦腔的风雅对话后用“au revoir”道别,书名也写成“Claudine à Paris”?这一点让整个观影体验非常别扭。//评论家对凯拉奈特利的选角极尽刻薄,说她有着“famous toothy smile”,太“jolly”不适合演神秘的女作家。倒也没有那么夸张。//Colette开始演哑剧那一部分极具张力!//自我无论如何都是首要的。Colette诞生在女性主义的开端时期,电影还拍的不够大胆,但是人很值得倾佩。
当她最后以审视的眼光坐在化妆镜前望着自己,仿佛前半生都在零星闪烁的文学梦中挣扎,可自由就像幸运的荆棘之鸟冲破了阻碍,最后飞回到新生无隔绝的时代中,尽情呼喊着自己的名字。柯莱特!只属于自己的名字,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今年传记片中最为突出的一部类型电影,节奏舒缓而轻松,把自由勇敢的核心人物诠释得淋漓尽致,也把旧时代中婚姻和性别的困惑刻画得极为出色,凯拉·奈特莉依旧把独立随性的银幕魅力绽放到极致,无一不令人倾服。
凯拉奈特莉的资源也太多了吧!少时也能保持一年一部,多时一年三部电影,且一般都是主角,从加勒比海盗开始知道她也持续火了太多年了,真的很厉害~!!!这部影片虽然不如傲慢与偏见、赎罪那么广为人知,但是剧情描绘确实又细致又十分合理,毕竟是基于真人真事改编,柯莱特的一步步转变能让人理解和认同,她的人生真是既令人同情又异常精彩。是一部女权觉醒的电影,但绝对不尬,也没有曲解女权,男女都可以看的一部励志电影,推荐!
喜欢Colette对Missy写的那个封情书Ihopethepathwewalkedtodayisjustthebeginning.Isawyourface,strong,vulnerable...I’venevermetanyonelikeyou,politeyetdirect,reservedyetbrave.虽然故事发生在法国,这个描述简直是英式梦中情人类型
三星半。两位编导在《依然爱丽丝》后继续合作(其中一位在2015年去世),还邀来了去年的百合片《违命》编剧(囧),上一部把摩尔阿姨送上影后宝座,而上一部的缺陷这一部也仍然有,凯拉·奈特莉的表现与影片整体质量一样中规中矩,不过放在今年总体平庸的作家传记片堆里勉强能脱颖而出,当然,很大一部分还是沾了角色原型的光,类似妻子给丈夫当枪手的戏码跟《贤妻》对比着看也很有意思嘛。
好几次觉得奈特莉应该当场把她老公揍一顿。不过,她自己一直纵容他撒谎和鬼混,而且也算受过对方的文学指导。综合起来,双方大概是扯平了。影片展现了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就。性别和女同只是其中的点缀。这是它出众的地方。床戏很含蓄,或者只是对观众的暗示,很难得。看片尾的照片,历史上的真人竟然比太平妹子柰特莉还要秀丽,真的惊倒。[zxzj]
出乎意料很好看!本以为是个姬片,实际是女性意识觉醒主题。看完结局我有点感动甚至想哭,剧院里也有不少观众鼓掌。Dominic West很好表现了什么叫男人都是大猪蹄子,我白眼简直翻破天际。Denise Gough扮相攻爆了!明显为了角色专门压低声线。KK演技也全程在线,是她少有没有让我出戏的电影。
这对摩登夫妻的生活日常让我瞠目结舌,艺术灵感果然源于生活,先解放性再解放精神,Colette敢爱敢恨先锋女性人设不崩,Willy渣中带着深情,难怪迷倒涉世未深的少女,Georgie完全是个喜剧角色,没有人会不喜欢Missy吧,KK表演不再僵硬了,但是每个人的口音都很奇怪,E妹尤其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