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战舰波将金号 谢尔盖·爱森斯坦
影片描述在1905年发生于波坦金号战舰上的一次哗变,该舰原是帝俄海军的骄傲,但一连数月伙食太差,肉都长满了蛆,水兵因抱怨伙食而遭军官击毙,由此引发叛变。军舰开到
影片描述在1905年发生于波坦金号战舰上的一次哗变,该舰原是帝俄海军的骄傲,但一连数月伙食太差,肉都长满了蛆,水兵因抱怨伙食而遭军官击毙,由此引发叛变。军舰开到奥德萨石阶接受人民的食物补给,但步兵赶到镇压,发生了阶梯上的大屠杀……《战舰波将金号》下载观后评论:
4.5-。可怕的意识形态宣传机器,暴力般的情绪调动力。但仍然感觉爱森斯坦以及苏联学派的蒙太奇理论更多依赖于默片作为载体才能成立,因为此时的影像在脱离(匹配影像的)声音内容之时,更易被重组为特定的速率和节奏,因为其单镜头的独立性和信息量均被大幅减弱,简化为一个扁平而刺激性强烈的符号、给观众以一个明确的提示。观看本片时对单镜头的感知会不自主地钝化,与其指责这是爱森斯坦导演能力的不足,不如说在速度与强度均高的剪辑模式下,观众的视线会被牢牢固定在蒙太奇这一全体之上,而作为个体的镜头则完全湮灭。从这一角度而观,「战舰波将金号」更像是一篇文章,每个镜头是一个字符,它们唤起的是脑海中对特定影像的经验与共识并将其编织为意义(阅读文字的思维模式),而非一般意义的「观看」中对陌生或未知的信息的探索发现。
200812 【B】世界电影史补档,敖德萨阶梯“打卡”,深夜小破站看片。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爱森斯坦的蒙太奇在镜头与镜头的衔接之间创造了一种冲击力,在其上一个镜头与下一个镜头间的冲突亦并非对应的产生某种平复或是被消解,而是强调由多种原始素材中信息的构成与含混关系,以此制造出一连串处于递进/覆盖关系之中的冲突的延续机制,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中所含有的机械性也便是体现此处,蒙太奇之特性在此成为一种对于影像速率的控制,在镜头叠加的加剧下,冲击感-吸引力以及音乐频率与视觉画面的对应中形成激发观看者情绪与心理的一股压倒性的力量感。而力量感之根源来自于背后合理化后融入情绪-心理的意识形态,一种处于去淫秽化尝试之中的情色关系。(<--纯属瞎扯)
苏联蒙太奇最佳力作,后来所有的红色电影都可见这里面的手法。这片子号召水手和普罗大众的罢工、反抗和起义,一边是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奥德萨阶梯的无情镇压,一组极其迅速凌厉的对比蒙太奇,加上极其震撼的配乐,无疑极具煽动性),镜头一接就是左派视角下被剥削被压迫的底层劳工的艰辛、不满和悲悯,浩浩汤汤的群众游行和奔波俞急的战舰象征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如历史潮流一般将不可避免走向灭亡。消灭专制、平等和阶级斗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现在看来何其讽刺!蒙太奇理论在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前苏联发扬光大,虽然是出于党国宣传的目的,真正意义上也扩充了电影这种刚出世不久的艺术形式的叙事功能,使得影像在剪辑之间具备了无限的叙事可能。8.5
爱森斯坦巅峰时期的默片经典,有关波将金号的革命故事,章节式的叙事结构,对于新生的蒙太奇理论的伟大尝试,凌厉冷静的剪辑,快速的景别转换,大量的隐喻片段,后期上色的红旗,给电影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也反映了苏联当时的思想,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敖德萨阶梯”的片段,大量特写的运用,将人物的情绪、情感与事物的细节展现,完美的群戏调度,成为后世争相模仿的经典。蒙太奇理论的经典之作,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奠定之后电影理论的基础,为之后的电影创作提供无尽的灵感来源。
印象最深的是节奏感,虽然他受弗里茨·朗的《玩家马布斯博士》和冈斯的《车轮》的影响,但他的电影完全是自己的节奏。在拍摄一些冲突的细节镜头之后,会展现全景镜头来控制节奏。虽然经常使用人海战术表现运动的升级,他也不是展现普通的团体操表演,而是喜欢展示多层次的人物运动。他好像特别喜欢赋予画面一种动势上的平衡,譬如,构图上面人群向左侧运动,右下角则是另一些人向右侧运动,或者,著名的敖德萨阶梯片段,人们都往下跑的时候,总有几个人是从左到右跑的。
已有景深概念。远景的运动镜头新奇。敖德萨阶梯之后越来越不想看,过快的剪辑,频繁的场景切换无时无刻不在拉紧我的神经,看得头疼。邪恶军官被打下海——3秒钟9个镜头!我的天!不过也的确不乏原始的冲动和激昂的情感。不同人物在跳跃的空间中的动作搭配出色的音乐——如果能习惯超快的蒙太奇也的确扣人心弦。多段情节中不同人物及其动作奇快的并列交替剪辑,本质上还是推进情节发展的叙事蒙太奇?对于革命也有极强的浪漫和理想主义色彩(嗯反正啥都能往这里套)
默片更加凸显电影的镜头和剪辑如何叙事,如何象征。除了经典的滑落的婴儿车,战舰上士兵与长官的冲突中摇晃的餐桌、写着圣经的餐盘,群众去码头段落中的各种不同取景所拍摄的人流,以及镇压群众时的空间布局——军队持枪居于上位,群众向下四散奔逃,又以群众的热情大特写表现他们的惊惶与恐惧,还有那个受伤的小男孩。在那个时候爱森斯坦已经有如此成熟的镜头语言了。(我看的版本红旗是反光的那种白色……)
一开始看着种默片不太适应,好无聊啊,但也算是看懂了剧情。有三个情节比较喜欢:甲板上士兵的反抗,士兵们救瓦勒村查克,奥迪萨阶梯。导演的镜头节奏把握的很好,当初的技术可以做到画面切换如此频繁真的很厉害,蒙太奇,远近镜头运用得很好,特别是奥迪萨阶梯,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有压迫,故事的结尾可能有点仓促,但一个多小时,叙述了波将金号和普通百姓的反抗和压迫,在现在来看也是一部很棒的经典之作。
影史上意义重要的电影之一,作为政治电影,故事太烂了…说实话剪辑在现在看来有点拖沓,很多对叙事没有太大意义的镜头切入仅是为了渲染气氛,给人太刻意的感觉,跳切更是不太能接受的…最后备战那一段,看着真的累…剪辑很频繁镜头又很短,时长恰好的话可以调动情绪,但是过长了就会让人失去耐心烦躁,更何况最后还是个哑炮,有点“我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的感觉…但放在当时,算是一种创新了
蒙太奇集大成之作,度量蒙太奇(尤其是最后一段的烟、海浪、机械)、节奏蒙太奇、调性蒙太奇、长度蒙太奇、理性蒙太奇(经典狮子觉醒)在这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长达6分钟左右的影史经典敖德萨阶梯杂耍蒙太奇,也体现了不同元素组合所产生的移情效果,还有胶片染色的红旗。至于故事,一定也有像我这样一些觉得无聊的吧,当初选修俄国影视课老师给我们放这部影片还是太高估我们当时的鉴赏水平了。
-各种跳切、杂耍蒙太奇,镜头啪啪地切,毫不含糊、叙事紧凑,加上铿锵的音乐实在刺激得很,本以为会是比较“乏味”的片子,结果看的过程中拍了好几下大腿喊了四五声“牛批”。-剧情虽稍显薄弱,但画面充满符号化的表达,可以轻易看出几乎每个镜头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完事皆可黑白,唯有代表血性的旗帜为红。-一直好奇平民被扫荡那段出自哪部,今天终于找到了答案,爱森斯坦牛批。
终于看了这部,被奥德赛阶梯这段惊呆了。大屠杀这场戏的情节高潮迭起,人群流窜,小男孩被击中,母亲控诉士兵却被杀害。而镜头语言方面,大有整个阶梯屠杀惨景的视角,小到婴儿车无助滚落的运动镜头,长短镜头交错,完成整场戏。这到底是怎样的天才?另外,第一个水手被官员击中,坠落甲板吊在船钩上,几名水手游去营救的镜头画面,记忆太深刻了。浓厚宗教和古典意味,想起耶稣受难。
补标,我最爱的导演前十,谢尔盖爱森斯坦,在我心里跟大卫格里菲斯是同等级别的电影开辟者,最伟大的俄国导演,没有之一。他在此片里创造运用建筑学概念蒙太奇,极致的感染力和镜头调度能力,对人性与集权的深刻思考,都让此片成为经典。水手的起义,叛军头领被杀,民众的支持,沙皇的镇压,如此密集丰富的剧情仅在七十分钟内表现出来,这种信息密度隔一百年看还是由衷佩服。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