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为侯麦《六个道德故事》系列之一。故事讲述一个34岁的天主教徒让-路易斯(简-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Jean-LouisTrintignant饰)爱上了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他偶遇老朋友维塔尔(安东尼·维特兹AntoineVitez饰),被邀请到一个性情豪放的离婚女人慕德(弗兰西丝·法比安FrançoiseFabian饰)家中共进晚餐。饭桌上,持有不同道德思想的三人大谈宗教、无神论、爱情、道德、以及哲学家帕斯卡尔的生活与哲学著作等话题。聊到深夜,外面下起了大雪,维塔尔离去,慕德劝说让-路易斯留宿一夜。慕德是情场高手,她极尽挑逗之能事去引诱他。保守忠诚的天主教徒让-路易斯面对了两难之境,一方面心中已有所爱,另一方面美艳的慕德实在又难以抗拒。他半推半就,最终还是抵制住了美色的诱惑。后来,他与心爱的女孩结婚,却发现她竟然曾是慕德丈夫的情妇。本片获得第4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最佳原创剧本提名。主演: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弗兰西丝·法比安 玛丽-克里斯汀·巴洛,幕德家的一夜电影高清在线观看、迅雷下载。
《幕德家的一夜》下载观后评论: 1.爱情如上帝,信则有,不信则无。2.想要真正的爱情,必须相信。想要相信,信仰就必须坚定。3.信仰在遭遇道德选择时,相信命定之人,会坦率地随着情愫流动去让事件自然发生,并相信上帝会让结果仍然有利于道德;而相信自由意志之人,则会为了自己的道德目的去做出选择,让事件向理想方向发展。4.剧中男女主人公处在信仰的两个端点,却又因为思考和感情经历而挣扎质疑自己的信仰。5.在爱人的面前,他们渴望能坚定自己的信仰,从而达成坚定的爱情。为此,女人坦率说出一切,把手中的选择权交了出去,接受命运;而男性做出了选择,用谎言抚慰了女孩的不安。6.信仰的变节促成了爱情的完满,似乎拆了东墙补西墙。但实际上,爱情的完满印证了上帝的存在,达成了最坚定的信念。7.爱情可以和信仰成为自行车的脚踏,彼此往复前行。但独有爱情不行。
完全是个哲学问题,这部的核心是分化“思想”和“行为”,说到底是在给帕斯卡理论和詹森主义作脚注,这时候的侯麦离理论还太近,也是我对这部谈不上太喜欢的原因。路易的道德观是对帕斯卡理论的挣扎,他反对帕斯卡把数学问题(概率)和上帝信仰(天意)捆绑在一起从而规范人的行为,但他也拒绝被因此定义为詹森主义者,不愿放弃自我的选择意志。而这一切摇摆都被置于了慕德的床前,那极暧昧但终究没有答案的一夜,直到最终选择如何同另一个自己——他的天主教妻子讲述那一夜:我的最后一段罗曼史,他的道德纠结才走到了新的海滩。有趣的是,无论是路易和Françoise的相遇还是那夜房间里找不到的火柴,人间的故事终究逃不离偶然,哲学是种自大的诠释妄念,Françoise放下手中的沙,一家人奔向大海,我想他最后还是与之和解了吧。
两个问题 社会和政治无意义 历史有意义 这两个在建置提出的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是电影的核心 侯麦在电影中花了所有心思处理二元 不仅有一个时常研究数学和帕斯卡的天主教徒的人物 在遭遇中填充了天主宗教和自然科学 唯理主义和随心所欲 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道德观爱情观以及价值问题 慕德之夜是道德问题的外壳 侯麦在处理这场重要戏码时同样在处理室内二元 两人的俯仰关系用以权力结构 景别变化是距离关系 单双人镜变化也是重要要素 而在随后和另一女人的室内戏码处理的常规又和谐 慕德之夜也是男人人生转折 在最后与妻子遇见慕德后开始的问题解决了 历史确是有意义 从开始到结尾侯麦处理人际时小景别单人镜占据整个画面 是现代主义生存境遇的标志 而社会和政治用来缔结关系 历史用来创造最后一镜的现代性
看简介以为是那种很沉闷的电影,结果发现,啊就算和哲学有关,电影还是电影,不是理论书,是有剧情有人物有对话的。片子的主角大概是Pascal吧233 直到角色们谈到埃及艳后的鼻子这个梗的时候我才惊觉以前读tok教科书的时候还写过他这个神奇的counterfactual history式猜想。大概又是某种世界线连上的时刻吧。还有他的赌博论中我最喜欢的其中一个condition就是人一定要下赌注,赌存不存在上帝。然后后来我查了才发现本片设定的地点克莱蒙就是pascal的故乡。以及我再次发现我最看重的电影要素是台词,对白有趣了我就看得开心了,其次才是剧情画面等等。慕德这么美如果是我早和她做了,男主真的厉害。因为结尾的温暖sweet和慕德的美而多打了一星。
「你和那個金髮女郎在一起會更好」「哪個金髮女郎?維達爾的那個?不 當然不會「在兩桩罪行當中 選擇輕一些的」我又迅速地在她的嘴唇上吻了一下「你的嘴唇很冷」她說「你也是 我很喜歡」「符合你的心情」「是的 我要說 這種吻完全是朋友之間的」「但願如此!」「你不相信我的友誼嗎?」我繼續緊緊地搂著她「我對你不了解!」「這倒是真的」「我們在一起還不到二十四個小時 而且還中斷了一陣子 我似乎覺得我早就認識你 你呢?」「有可能 我們很快就交心了」「我不知道這几天是怎麼了 我不斷地說話 我需要傾訴」「該結婚了」「和誰?」「和你的金髮女郎」「她并不存在」「真的?」我松開她 兩人肩並肩地走著「如果我娶你」 我說 「你願意嗎?」她噘起嘴:「我不符合條件」
侯麦电影中刻画得最好的男主角!对帕斯卡理论的一个点展开多个面的差异,展现出男主角无处不在的矛盾纠结。他其实默许帕斯卡的禁欲,但却极力反感宗教上的禁欲,他的禁欲主义建立在道德修养之上。他没有宗教负罪感,所以他的道德永远只能建立在和女人确立关系之前,在那之后并没有一股力量再去诘难他。而他的信仰来自概率,而非神的命定,“只要相信有0.1的概率神存在,那么这个概率便可以无限放大,就算不最后存在神,我损失的也只有神存在这一样东西。”(同《冬天的故事》)他没有完全相信的东西。拿信仰来要求他的道德是无用的,真正的道德最后迸发于关系本身,就是那为婚姻作出的妥协。慕德家一夜是一个界限,道德感的界限,深陷大雪的男人最后还是得靠女人走出来。
重新看,仍旧被通过对话推动情节的方式打动,但是也依旧对角色的内心处境感到迷惑。我对Jean-Louis的印象是,他有着自信十分坚牢的信念系统,但是这个系统的建立有着他不自知或有所保留不愿承认的脆弱之处。他在意识到其脆弱处的时候选择以类似妥协的态度与它共处,反而更加展现出了他内心构成的一处软肋。我其实没有特别明白在与未来妻子共处一夜后的第二天,他赴约与幕德郊游时的心境是什么,以及那体现出了他身上的什么特质。我以为的是,他在试探让自己处在似乎是有多种选择的境遇中,但是实际上他自始至终坚信自己只有一个选择。我能看到牵动他的经历的是有着内在冲突的信念系统,但是我还是没看懂的是,在这个系统中制造出冲突的不同立场分别是什么。
[105min America]从当代的审美视角来看,这部电影中的人物关系是如此的狗血和不靠谱,完全可以把它看成一部戏耍虔诚的天主教徒的不友好的电影,为什么虔诚朴实有带一些理想化的天主教徒会被安排一个这样的爱情结局,喜欢上一个从良的小三,很难以令人接受。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人在爱情面前是盲目的,即使是一个道德观极高的人也难以跳脱出这样的困境,他可以抵住万般诱惑,可以有深刻的思想,但同样也可以被他所鄙视的那一类人中某个俘获,由此也可以看出,人是矛盾的个体,受限于自己的困境,却又难逃困境,在道德层面的高标准在现实中却未必可以一直坚持下去。解决方法就是,一定要有一双火眼金睛。
侯麦六个道德故事第三部。相比之前两部的试探,这一部侯麦系统整合哲学、数学概率、宗教对男主情感道德的影响,男主与慕德夫人错过的一夜情成就了其自有的爱情道德阶梯顺利与金发女结婚生子,而金发女与慕德先生的暧昧导致慕德夫妇离婚显然是一条反向暗线。所以男主自以为顺理成章的情事,是那么符合其宗教观、数理分析、哲学思维。而其实更多的是被选择,慕德夫妇的情变、金发女与慕德的分手,都是促成的原因,至于男主自认为极其重要当时在慕德家一夜的选择,归根结底在最后当双方默契的沉默之后,这种道德观已经不再或者也许从没有那么重要过,无论于男主,还是金发女。
可以打一百颗?吗?不知有意或无意,最近一直在接触基督教题材。我其实觉得这是个很宗教“道德”的故事,信教的人并不一定在行为上和Atheists有多大差距,只是不自觉会有更客观统一的道德标准,并以此为绳来审视自己,若更进一步影响到自己的行为选择,自然是更合宗教意的。但天主同时提供的morality和autonomy一直是矛盾纠缠的,人在自由意志下还能选择回归morality更可贵。男主最后的自白显出他是非常religious的人,处理方法也非常基督教婚姻观,涉及更宏大的love而非更个人的feeling
9.3/10.0“六个道德故事”最喜欢的一部,也是候麦各个细节、各种人物关系和各种“文学性”的手法使用地最好的一部。一直很想创作一个自己的小说,其中偷师候麦,将属于自己的哲学性思考无缝衔接在人物的对话之中。而《幕德家的一夜》,正是候麦哲学性体现地最为集中的一部。结尾处理得很好,电影延续了小说偶然道出真相却点到为止的戏剧化手法,使得整个影片提升到另一个高度。在这个巧合和矛盾并存的三男两女的关系之中,构思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笑叹词穷,只好再次使用我用来评价候麦电影的那个词:文学性。
只有侯麦的电影可以在餐桌上泰然自若大谈哲学与宗教。现代社会里的宗教价值体系动摇了吗?上帝死了吗?或许不应该在无神论者中找答案,而应该在这个自以为虔诚的信徒身上找。他固守自己的择偶标准,为其可以无视风情万种的独身女人的考验,但最后一刻还是失败了。他为自己的婚姻找到一个“理想中”的伴侣,然而她有着教徒最不能容忍的污点。时至今日,还有多少人能抵抗诱惑将自己完全献身给上帝?没有抛弃尘世一切的信徒,只有在被救赎与世俗间摇摆的,在人间徘徊的普通人类。
电影中多次提到帕斯卡和他那部没有完成的《思想录》。帕斯卡可能是法国最有名的天才了,他的著名的“帕斯卡的赌注”无人不知。电影中的主人公似乎也来了一次爱情的赌注,只是我们不知道他是不是赌赢了。帕斯卡关于上帝的怀疑也用在了这部电影中。主人公也在怀疑自己的道德观。电影最后的背影是导演给观众的一个谜语吧,我们自己的道观是不是就没问题呢?康德认为人有道德就是在做一件事时因考虑的是事件的合理性而不是事件的后果。侯麦在这里是乎也有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