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越过群山 山之外 灵欲告 克里斯蒂安·蒙吉
导演: 克里丝蒂安·蒙吉编剧: 克里丝蒂安·蒙吉主演: 考斯米娜·斯特拉坦 / 克里斯蒂娜·弗罗托 / Dana Tapalaga / Catalina Har
导演: 克里丝蒂安·蒙吉
编剧: 克里丝蒂安·蒙吉
主演: 考斯米娜·斯特拉坦 / 克里斯蒂娜·弗罗托 / Dana Tapalaga / Catalina Harabagiu / Valeriu Andriuta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罗马尼亚 / 法国 / 比利时
语言: 罗马尼亚语
上映日期: 2012-05-23(戛纳电影节) / 2012-10-26(罗马尼亚)
片长: 150分钟
又名: 灵欲告白(台) / 非常教欲(港) / 越过群山 / Dupa dealuri / Beyond the Hills
IMDb链接: tt2258281
影片改编自记者塔蒂亚娜•尼古列斯库•布恩的报告文学。该报告文学讲述了一个在2005年驱魔仪式之后去世的老修女的故事。
在影片中,有两个主角,一个叫做阿丽娜,另一个叫做维克琪雅。她们在同一个孤儿院长大。成年之后,维克琪雅觉得修道院是自己心灵的庇护所,于是便去做了一个修女; 而阿丽娜则去了德国。她们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但是她们的命运却因为一桩意外而重新连结到了一起。
《越过群山/山之外/灵欲告》下载观后评论:
5.0 仍然是长镜头,做到了与432同样水准的杰作!蒙吉遵照原作的做法无比正确,如此牛逼的剧作肯定会越改越差的,第一层是宗教和社会的合力逼死了一个年轻的女孩,这有对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控诉,第二层是宗教(邪教)和世俗的对抗,这个宗教自成一个独立的体系,连主教都不来,可见其不被外界所承认,但双方其实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这个外来的女孩打破了平静,你不认同我,还在我这闹,我就弄死你,第三层是性少数群体的社会写照,你可以把大部分修女和神父看成直的,薇琪塔是双,雅丽娜是女同,对双性恋来说,他们隐藏自己同性恋的部分就能融入社会之中,薇琪塔在昔日恋人出现之后的不断摇摆,被神父不断警告,而纯同性恋则一定会被无情倾轧,问家属驱魔就是家属同意送孩子治疗同性恋啊,唯一的不满足是野心有点太大,不够精炼
平静的车厢内,警察淡淡地聊起枪击案,殊不知为爱而生的人已死,为信仰奉献的人正在挣扎。全能的主到底与谁同在。克里斯蒂安.蒙吉的《山之外》有其标志性的手持长镜头和优美的构图,但最值得关注的是这部影片的故事内核,信仰与生活的冲突。我没有看过原著,但我认为蒙吉在影片中做得相当克制,有意降低其噱头性,如两位女主实际上是一对同性恋人,神父可能有其他的过往等等。蒙吉这样做实际上是想集中聚焦在信仰有无之矛盾上,弱化噱头性的情节,他想引出关于信仰的冲突,又不想让观众将故事视为一部LGBT影片,但他同时需要影片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使之不至于乏味。总的来说,各方面还是做的很有水平。本以为会看出凯莉.雷查德《某种女人》那样的感觉,最后才发现《山之外》足够严肃。
很沉重,观影就像站在一个迷宫里,出口在哪里。阿丽娜是爱维克琪亚,在见面的泪水和按摩时充分的表现出来,是情爱,无法割舍的,就像孤独中最后的稻草。但是维克更爱上帝,她在上帝那里找到更多的平静。电影中的每个人都是友善的,他们在做自己认为最善良充满爱心挽救灵魂的事情,这些人和事最终把阿丽娜送去黄泉。维克在中间部分渐渐明白这里的愚昧,但是她无能为力,对于外面,那个已经现代化的世界一无所知让维克没有办法改变。这是一种冲突,现代与古老,开放与封闭,智慧与愚昧的冲突,如果阿丽娜没有出现,维克终其一生也许很平静,但是阿丽娜不行,她心无所属,唯一想要的就是和维克在一起。很惊讶,罗马尼亚电影已经如此成就,很棒的思考和表达。
前半部分直到阿丽娜第一次发作,是一群被宗教信仰麻木了的女教徒,她们甚至连去哪里,做什么都要问他们的主,然后高谈信仰且教父谩骂说山外面的教徒们都是没有信仰的人,是被欲望支配的人,而从第二次阿丽娜发作开始,他们这群教徒开始行使主的力量,让年轻的阿丽娜重回主的怀抱,把女孩治死之后,他们则称是主的过错,是主让他们救的女孩,这就是他们的静地,他们远离山之外来到这里,来真正接触他们的天使,却不知道自己都已经变成了魔鬼,而真正的山里山外就真的能用对与错,好与坏来评判吗?好像那玻璃窗上的一滩污水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小镇办证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处理公务时依然兴趣盎然地和同事聊着别人的性事八卦,医院的医生在病人生死危难间接听电话却聊着孩子和玩具的家常琐碎,还有最后在警车上云淡风轻般闲扯着儿子弑母案的警员,一滩泥泞的污水泼洒过后,似乎也并没惊醒车窗背后的人们,谁还会关心那个被捆绑在十字架上那个锤死挣扎的灵魂?蒙吉冷峻镜头下的细节,不经意间已经为观众描绘出了一幅幅罗马尼亚社会的现实画面。一如既往的冷峻,丝毫没半点花哨写意,出色的手持镜头和声音混录,绝佳的气氛营造,跟达内兄弟和法哈蒂很像,让观众有很深的代入感。
我喜欢这个结尾!如果影片整体像最后30分钟的节奏,这部电影可以更好,对于没有信仰的观众(哈哈哈)修道院部分的铺垫太长了,达到的效果却很一般。三幕印象深刻的场景都在尾部,医院里医生对修女的质问;教堂里警察对修道院众人的问询(镜头的视角超级棒);警车里两个警员的对话以及警车挡风玻璃的镜头。冬天快过去了吗?快了,快了。山之外已沧海桑田,修道院里众人将一个活人绑上十字架致死,用圣经圣水驱赶“体内的恶魔”。警察说,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一个人犯错,就要为此付出代价。
尽管构图光色都更加严谨,仍觉《四月》是巅峰。对身体的控制这一动作仍旧被强调,这直接将《四月》中控制女性身体的国家机器与《山之外》中的修道院做了一个等同的并置,同样的对位还发生在Alina和狗身上,以声音的对位不断提示Alina的存在如同狗吠声对本该平静的空间的冲击。结尾从车内移到车外的焦点转变是为华彩,直接突出了山内外空间的不可相通性,最后的污泥直接冲击观众视线——不光交流是不可能的,连观看也是不可能的。
5.0。1.同年哈内克捧走了金棕榈,可蒙吉赢得了我。2.无法言说的情感,隐于深山的教堂,冷漠且无力的家庭。3.宗教的一切都可以被剥离,我只是想让你相信这一切,我的思想,我的行为,我的疯狂都只是为了想你证明这一切。4.跟我一起走吧,几秒的新生之后才是真正的死亡,而我要用新生来像你证明。4.泥污恰是最佳的证明,天主之女不为死亡哀悼而是逃避死亡,天主之子为了自以为的拯救而等待法律的审判。
欧洲历史上,西方世界对自由民主的探索和执着,很大部分是来自于宗教的迫害。神父/当权者的一声令下,异见者只能归顺,入院,入囚,归西,四选一;如此无耻无理,明显是违背人性天理,在特定的环境下又看似“理直气壮”。也许无知的神父和跟随者觉得以神的名义来迫害异见者是为了拯救TA的灵魂。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伤害他人身体,封禁异见,就是在使用邪恶的手段;而容忍邪恶手段的体制,就是邪恶的体制。
少女之死谁之罪过?一场宗教、科学与公共权利的三方推诿和博弈。人性的自私和伪善再次触目惊心,神父担心发疯的少女影响信众对修道院的信任强制将其绑死驱魔,医院担心少女无钱支付后续费用放弃治疗,孤儿院也用别的女孩代替少女曾经的位置。无家可归的少女被无情的人性鞭笞到绝望的边缘。这是一场献祭,也敲响警钟:宗教科学制度本无错,错的是行使权力的人,因为人性的缺陷是永远无法完善的。
不多见的一部罗马里亚电影,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再一次用他冷峻不太明亮的镜头给大家讲述了一个修道院两个女孩之间的故事,据说剧本来源于现实。相比于台湾译名《灵欲告白》香港译名《非常教欲》,原版的《山之外》这个中文翻译能更多地体现电影内外所要表达的东西!推荐导演稍早期的一部高分电影《四月三周两天》
宗教固然压抑,也与现代社会矛盾重重,但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还是人的性格,毕竟她们不是没有选择,当然,国家的情况和体制的现状也起到了推泼助澜的作用。灰暗的色调和寒冷的气候十分适合本片的基调,演员们表演也自然至极,完全感觉不到这是在表演。片尾曲好听。这位导演值得关注,罗马尼亚新浪潮更值得关注。
看得出来中文字幕很想把两女孩的关系往LES方向推,不过按故事构思,至少阿丽娜是可以定义les的。导演还是秉承了过去简洁深刻的风格,没有如众所愿般将修道院一味妖魔化,写实的风格让我们看到人类历史诸多悲剧更深层的来源,所谓上帝宗教杀人,实质还是人杀人,同时导演也没放过对世俗势力的拷问。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