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字典与警枪 柯内流·波蓝波宇
《警察,形容词》讲述在Vaslui城镇的警察克里斯蒂,在金钱面前渐渐腐败的故事。克里斯蒂忙完婚礼之后显得有些疲惫,本来想马上休息的他却在此时,被上司尼鲁安排克力
《警察,形容词》讲述在Vaslui城镇的警察克里斯蒂,在金钱面前渐渐腐败的故事。克里斯蒂忙完婚礼之后显得有些疲惫,本来想马上休息的他却在此时,被上司尼鲁安排克力跟踪维克托,维克托被怀疑与毒品交易有关,警方试图从他身上找到大麻流通的渠道。但在跟踪调查嫌疑犯的过程中,克里斯蒂却渐渐发现维克托只是个典型的叛逆期男生,最大的嗜好无非就是偶尔和朋友抽抽大麻,并没有参与运送毒品的计划。尼鲁收到克里斯蒂的调查报告后,并没有就此罢手,反而继续坚持逮捕维克托。不过在不久之后,罗马尼亚就要进入欧盟,那时候罗马尼亚的法律就要和全欧洲统一,现有的法律制度即将失效。所以克里斯蒂认为没有必要在这种非常时期,因为抽大麻这么点小事而断送一个年轻人的未来,于是他拒绝逮捕维克托……
《字典与警枪》下载观后评论:
大部分电影的词性都是形容词,而警察则是电影字典里形容词的经典代表工具。不同于其他工种,“警察”包含了精彩曲折危险的悬疑犯罪情节,伴随着人性里隐藏的暴力杀戮,是支撑国家政权的武器,因此还具备指涉政治的功能,向来是看点十足。但是,这个导演用他一贯的风格拍摄了一部沉闷的警察电影。台词稀少,剧情近乎零,只是跟踪,回家,偶尔透露生活的烦闷难耐,如此真实,是写实主义,用消去形容词的方式完整地建构了一个警察的内心世界,描述了人和他所处的客观生活环境之间的那种不可避免的相对稳定持久的关系。在这样的窥探中,我们才能发现他是一个边缘人,我们才能发现,其实大众就是无数个边缘人。如此看来,沉闷是他的方法论。另外,讲起来,罗马尼亚的很多电影似乎有一个共同特征:低气压,所以还挺适合在阴雨天的午后观看的。
【MUBI】四星半。和其他罗马尼亚新浪潮一样,本片在形式和美学上延续了自然光,固定机位等特色,同时着力于对时间延伸的表现,并以黑色幽默的形式加之政治批判:探讨歌词,吃面讨论词典,和上司查词等几段少则三分钟长小十分钟的戏份偏僻入里,同时呼应片名。而手写报告和字典的对比,也是道德法律和实质法律之间的交锋。本片一方面也是对于罗马尼亚社会的映射,同时也是可以覆盖各地的哲学考量,我们作为个体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模糊界限的我们是否已经否定了一个清晰的定义而自欺欺人的以为游走在边缘地带。导演给了自己的答案,但看似明确的结局背后,是否是导演,或者观者对这件事情的真实想法呢?男主的表演精彩,令人信服!
很巧妙地用字典指向社会机制对人性和人情的压迫,权力的边界从办公室里的上下级对话延伸到字典里的每一行每一句,只允许一种解读,只聆听一种声音。电影的背景是齐奥塞斯库早已成过眼云烟的“新罗马尼亚”,但”历史的幽灵“仍暗暗埋在很大一部分人的潜意识和思想里。然而,过于剑走偏锋和注重写实长镜头的表现手法让影片丧失了太多活力,导演尖锐的思考也因此被稀释在无边幅无情节甚至无意义的环境素描里。回头看来,电影的视角太过私人和聚焦在个体层面,这也许就是波蓝波宇独有的“历史观”,但在这部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效果则有些太平淡无奇了。它也许坦诚地为我们交代了一部分真实,但仍让人感到欠缺进一步的指引和抨击的力度。
还真是部看不如读的电影。总感觉波蓝波宇的片子切入的点都很妙,但又很笨,表达一个idea走的逻辑总是那么另辟蹊径,却也总是充满知识分子的悬浮感。这部电影讲得是权力机器如何将意识形态包装成固有的“话语”以寻求正当性,又如何利用“话语”入侵、洗脑个体的。但这整个过程都以十足招摇的姿态被予以讨论,试问一个个体何以可能被如此直白的“诡辨”所蛊惑而不自知?它展现“愚钝”却不说明为何“愚钝”。与其说它指向了集体的无意识,不如说是刻意将个体的智识水平矮化以契合某种现实主义的预想,这是否属于一种隐性的消费?
#其实这片不算很闷的,电影更多的是带给我们一种思考~自我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的法律之间如何平衡?如果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作为个体也就是最容易被大众忽略的个体,最脆弱也最容易产生怀疑的个体应该怎样平衡自己?拿着字典仿佛我们能够查到这些词的意思,但是是否警察就是一个形容词,意味着正义并执行国家的法律?牺牲小众的幸福还是换取社会的稳定?又或者这不是统治阶级自己的自私呢?这部电影拍的挺有意思的,而且视听效果也很喜欢,夫妻两个探讨歌曲的时候感觉很幸福其实……
谈歌词(作为意义象征的形象)、说拼写(罗马尼亚学院的规定)、查字典(moral law的缺失),权力机器-象征秩序的编码与命名。paper、board,这些不断重复的文件、黑板(paperwork),划定了界限,让男主人公conscience抗争注定失败。(有趣的是最后在黑板上为捉捕行动画的地图,依然是paperwork)
谈歌词(作为意义象征的形象)、说拼写(罗马尼亚学院的规定)、查字典(morallaw的缺失),权力机器-象征秩序的编码与命名。paper、board,这些不断重复的文件、黑板(paperwork),划定了界限,让男主人公conscience抗争注定失败。(有趣的是最后在黑板上为捉捕行动画的地图,依然是paperwork)
4.0 法律的创立根基是道德良知,而不是挟持他人良知的工具,角色所寻找的正是硬性与良知之间的一个平衡点。但不同人对何为良知都有着不同的认知,所以良知的标准又该如何去判定,如非要插入标准去恒定必将在群体中引起混乱。最后角色在无止尽的辩论面前向僵化体制妥协,观众不禁会被那种无可奈何的悲哀所深深感染。
6/10。作为社会派电影缺少丰富的内心刻画尽是毫无曲折的案件铺陈。导演想复原生活,哪怕这些细枝末节无关痛痒,殊不知记录下单调冗长的画面的原理是让刹那的奇观被猛然放大,好比[帝国大厦]的亮灯高潮。即使是新浪潮,恪守固定的拍摄规则也等于概念化,相较兼具实验性与戏剧性的[布加勒斯特]水准猛降。
所以罗马尼亚新浪潮还是有明显特征的波蓝波宇镜头真的太稳了这个看处女作也就知道了哈哈毕竟反复强调要用三脚架说起来他的片子临近结尾最mindblowing的剧情都交给了室内固定机位长镜头片里提到的小事想想串起来也挺有趣蹲点喝的热茶是否真的对身体不好爱情为什么会像没有太阳的海洋以及影片标题
电影最难做的以及它的终极目标就是操控“时间”,柯内流出色地用长镜头做到了,三天两夜,跟踪盯梢,吃饭聊天,每一个行为通过精准的时间安排和心理操控达到了荧幕内时长和荧幕外时长一致。冷漠的警局内人际关系把体制的冰冷肮脏展现得淋漓尽致,结尾办公室“查字典”更是牛逼炸天,“法律”抹杀人性啊
导演选择一种特殊的角度来呈现警察办案的过程,观众甚至没有看到犯事青年的样子,所有的跟踪进程由一张纸展现,最后几个场景对事件发展时间线的完全遵从,特别有意思,导演总能找到一种新的有意思的角度或者拍摄方式向我们展示各种各样的故事,波兰波宇成为我的罗马尼亚导演新晋男神,比蒙吉好玩多了惹
大部分时间都是随着人物运动而摇镜头,造成一种让人不耐烦的等待之感,暗合期盼国家政法改革的主题。见过最有意思的电影高潮,通过字典定义的论辩,以一种绝望而无奈之感驳倒了人的良心。在长镜头中展示人生的荒谬与无奈是新启发。揭示公权机构的冷漠与低效率,有良心的人麻痹自我的无奈选择看到人颤。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