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塞巴斯蒂安·施普尔
编剧: Olivia Neergaard-Holm / 塞巴斯蒂安·施普尔
主演: 莱娅·柯丝达 / 弗雷德里克·劳 / Franz Rogowski / Burak Yigit / 马克思·马福 / 更多...
类型: 剧情 / 惊悚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德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2-07(柏林电影节) / 2015-06-11(德国)
片长: 140分钟
又名: 柏林惊魂夜(港)
IMDb链接: tt4226388
维多利亚的剧情简介 · · · · · ·
维多利亚,一个西班牙女孩,独自在柏林的夜店里狂欢。她在夜店外认识了四个混混并迅速与他们打得火热,维多利亚更是与其中一个叫Sonne的男子一见钟情,两人借口脱离团队独自相处。就在两情相悦感情升温之际,两人却被Sonne的三个朋友打断了,因为对于Sonne的朋友们来说,这一晚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还一个黑帮老大的人情债。可问题是,四个混混中有一人已经醉的不省人事,而他们急需第四个人来当驾驶员,在凌晨四点的柏林街头,Sonne和他的朋友们只能向维多利亚提出这个不情之请。于是本来是一个夜晚的浪漫邂逅,就这样突然变成了一场致命的犯罪。
影片入围第65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角逐最高荣誉金熊奖。
维多利亚的获奖情况 · · · · · ·
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银熊奖 杰出艺术成就奖
《维多利亚》下载观后评论:
“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柏林吗?街头。”如幽浮般穿梭于柏林,创作者用实验性的长镜头悄无声息地将人物与时间空间融合为一体,让庸俗的题材本身褪去了本该有的所有腐朽。化为一种纯粹崭新的影像,让我们凝视着维多利亚的每个真实瞬间。真正意义上感官与情感自然流畅无打断的完整沉浸体验,手持长镜头带来的不只是简单的观感渲染,当她坐在钢琴前的时候、当她在舞池中忘乎所以的时候、当她最后走向街头的时候,整座城市再次陷入了冰冷寂静中,渴望释放的她再一次被孤独压迫着。至少她还曾拥有过“存在”的短暂时刻,尽管那是不堪的。而正是那种短暂的抽离才赋予了单纯形式表现以灵魂。观赏过程中丝毫没有察觉到技术的突兀存在,几乎是当代一镜到底使用得最好的一次了,虽然它是粗糙的,可我正是被这种没有过度修饰的纯粹所打动着。对了,还有那纯粹的孤独。
这导演挺鸡贼的,全片有几个黑乎乎的地方可做剪辑点,不过导演还是要装出“一镜到底”的姿态来,不过我看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它是一镜到底,只觉得剧情非常拖沓,很多对话和过场戏结构上没必要、内容又没趣味。一镜到底的镜头花招,是建立在你剧情紧绷让观众目不转睛的前提下,片子无聊,观众随时看手机或溜号,那你这一镜到底的意义何在?故事很简单,西班牙骚女在酒吧外结识几个德国流氓,和其中一个来电后,这帮人被逼打劫,女主又跟去负责开车,抢完了被警察追,小流氓全完了,天微亮时她独自街上晃荡。故事很简单,如果不是为了营造一镜到底,半小时内一定讲完,而且一镜到底还严重限制了表现力。像这么听话找刺激的女主角,一般是色情片里才存在,女主全片未裸,还挺违和的。哎这导演,真是烦人,想个小点子就幻想成名,也不顾剧本啥的都是一坨屎
犯罪欲望源于人性中死的本能。所谓死的本能,简单来说就是人性欲望中有破坏、毁灭和堕落的一面。这一面刚好跟维多利亚碰到的这几个朋友的犯罪事件产生交集,从而激发出她愿意参与抢劫行动的强烈愿望。那么,又是什么具体原因将她的犯罪欲望激发出来的呢?也是在咖啡店的那次聊天中,我们得知,她以前可是个乖乖女,每天练琴7小时,坚持了16年,结果被人劝戒“不要再继续弹钢琴了”。既然以前的梦想无法再坚持,既然当一个乖乖女也毫无结果,既然艰苦生活的忍耐也只落了个远走他乡,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另一种生活、另一种活法、另一种人生态度在另一地方重新开始呢?
摄影确实牛逼 但还是那句 一镜到底除了炫技真的有必要吗 片尾摄影师的名字在导演前面respect… 太长了而且剧本也太弱了 后半段女主几次做选择的动机和最后的情绪爆发我觉得都很生硬 导致我的情绪也不太能进得去 但前半段在夜店门口深夜马路屋顶和咖啡店的时候我反而还蛮喜欢 迷人的情绪 第二次去club门口的那一个倒挂着的亲吻浪漫至极 结尾天亮了一个离去的背影也是感慨万千 yet still…(以及看了不少手持摄影 只有这一部 看到后来精神实在崩溃了 竟然有种喝太多想吐的感觉…和电影无关)
一镜到底的两小时,从黑到白的柏林。评分:7.9。夜生活与犯罪事件折中来看,影片两段故事都不错。四男一女的夜店天台,失落的柏林青年和失意的西班牙女孩,前半段讲我们年轻时会做的事,后半段讲我们在幻想的事,一次艳遇成了一场犯罪,后半段的刺激让我也很兴奋,一镜到底却找不出什么影片的答案。可以把剪辑当做一种手段,也可以把故事当成一种形式。影片抛开故事内核,一种真切的犯罪现场让我喜欢,是有着观看别人隐私的心理,也有着些许和摄影师一样的烦恼,两小时整体看(拍)下来累。
这个一镜到底看下来给人感觉就是unnecessary。形式服务于内容。没觉得一镜到底从哪个角度提升了内容,反而有时候是限制了内容。不管怎么说尝试是好的。全片节奏有点太拖沓了下,看到一半就已经很累。片子内容故事没什么劲,但导演切入点:文化冲突,西班牙小姑娘来到德国语言不通想融入本地人认识了一堆streetkids带她瞎闹。让我对这个妹子特别有带入感,感觉就是我在伦敦呀。可惜他们这个brokenEnglish真是要听吐我。能不能别igo别okokok了烦死了
太喜欢这群演员了特别是Boxer从看之前带着质疑到被震撼,还是要感叹一镜到底到底如何做到的,真不容易啊!!其带来的表演的完整和自然让一个故事充满了生命力,叙事和故事时间的同步性也让人可以带入进去进而被剧情所推动,毕竟从凌晨四点多到太阳刚出来的清晨,这事情就是发生了,就是这样的感觉。可能就是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生命力。不过有一点可能因为跟随女主这个外来者,柏林当时的背景环境并没有深入,不过不要要求这么多了
,当两个孤独的灵魂无意碰撞时会产生不再孤独的错觉,实际上只是一个孤独葬送另一个孤独罢了。one take的形式确实可圈可点,但剧本内容却是乏善可陈。利用这种形式同步戏里戏外的时间所带来的“时空逼仄”去弥补逻辑漏洞与受技术限制所流失的细节以及强化情绪感官层面,尽可能想让观众沉浸在单一的情绪中,或许是能让观众体会到这种氛围,但到最后只剩下“一镜到底”形式的孤独。
真正意义上的一镜到底,Vitoria的孤独,试图打破困境的情感,我似乎与她有着共情。深夜独自一人混酒吧跳舞喝酒,尝试搭讪未果,这种喧嚣中的孤寂感太强烈了。两个多小时,从陌生路人到生死相隔的情人,遇到了希望最终得到绝望,夜色褪去,静谧的清晨里还是逃不出孤独。不得不说电影剧组真的太强了,演员表演张力和摄影师的跟拍真的太强了!
太长了,也是没必要一镜到底的电影,比起《1917》好歹这是真的一镜到底,但仍然没有做到长镜头应该有的功效“真实”,银幕时间138min,物理时间却是从深夜到清晨,这个设定会联想到《同船爱歌》。维多利亚这个人物的很多动机并不成立。但好在摄影够强,演员演技也足够好,配乐也过得去,尤其是弹钢琴那段,全片最喜欢的就是这个片段。
發生於一個晚上的故事,沒太側重愛情(太好了),反而加重了柏林晚上的迷惑迷失以及清冷意境,孤獨中成長繼而孤獨生活於異國沒朋友沒語言溝通能力的女角,遇上熱情好玩的陌生人靠近,一而再再而三做出不合常理的舉動,原因只是太過孤寂,一鏡直拍加深了當中的真實及連貫感覺,亦拉近了距離及情感表達,大銀幕下更炫更迷失,滿吸引而好看的電影
夜开始的时候,维多利亚在笑,不知为何就知道那是一种孤独的笑。原来她几十年的生活就是钢琴,就理解了,那种旁人看来不值一提的一点微光和暖,对她来说是可以赴汤蹈火不顾一切的,不过是想要那一点温度。孤独的人确实最坚定,也最狠。片子最后好冷,清晨的冷,死亡的冷,最终却比不过爱的冷。(除了弹钢琴的那段很假。)
3.5星 不好做深入准确的评价 全片真正意义的一镜到底 现实时间=电影时间。反正看完后激起浓厚兴趣 认真得盘点了影史关于长镜头的经典,巴赞、特吕弗、老塔、贝拉塔尔到沟口建二、小津、侯孝贤到当下的1917、鸟人、大象、索尔之子、人类之子、爱乐之城等,还有相对特别的撒旦探戈、俄罗斯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