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舍我其谁 Andres Veiel
导演: Andres Veiel编剧: Andres Veiel主演: 奧古斯特·迪赫 / Lena Lauzemis / 亚历山大·斐林类型: 历史官方网站:
导演: Andres Veiel
编剧: Andres Veiel
主演: 奧古斯特·迪赫 / Lena Lauzemis / 亚历山大·斐林
类型: 历史
官方网站: www.werwennnichtwir-film.de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德语
上映日期: 2011-03-10(德国)
片长: 124分钟
又名: 舍爱其谁(台) / 除了我们还有谁 / If Not Us, Who?(英)
IMDb链接: tt1671496
舍我其谁的剧情简介 · · · · · ·
这部影片在2011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荣获阿尔弗雷德·鲍尔奖(Alfred-Bauer-Preis)。故事讲述的是德国二战后的历史传奇人物——纳粹诗人之子伯恩瓦特·维斯珀(Bernward Vesper)与其女友古德伦·恩斯林(Gudrun Ensslin)一段轰轰烈烈的无名婚姻,以及其极富悲剧色彩的爱情。
这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电影主要描述古德伦·恩斯林与伯恩瓦特·维斯珀两人热恋时研读文学、创立出版社、热论政治并生育孩子……原本如同一般中产阶级的单纯人生,却随着反越战的浪潮以及各种压迫的激升,加上受到伴侣不贞的事实所激化,使女主角古德伦·恩斯林最后选择放弃了家庭,并在结束与伯恩瓦特·维斯珀的爱情后,投身早期的“赤军旅”(RAF),积极献身左翼反对运动、冀望改变世界。该片英文片名《If Not Us, Who?》即摘自他们(引用《圣经》注释家学者所说的话)当时的垂世名言“If not us, who? If not now, when?”(若非我等,更待何人?若非此刻,更待何时?)
电影透过女性追寻自我的角度,精彩描述了这位举世闻名的“赤军旅”女将古德伦·恩斯林与过往大不相同的形象,并对德国60年代历史有一番崭新的诠释,荣获了本届柏林影展“创新精神奖”。该片导演安德雷斯·费耶尔在广受好评的媒体试映后说:“拍这部电影是为了回答许多未解的疑问,你必须从头检视,得从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开始,看出他最后是如何献身政治的”,并认为“现今世界上仍有许多问题,从气候变迁到下一波金融危机……而古训‘舍我其谁’依旧发人省思。我们得积极地面对这些问题,因此这也是一部关于当代的电影。”
国际媒体纷纷对于影片评价甚高,路透社认为该片“对德国历史有崭新诠释”;而法新社也报导了该片在柏林影展上所造成的轰动,并盛赞其聚焦在纳粹于战后社会冲突的犀利度,超越了所有过往类似题材的电影。这部影片是导演安德雷斯·费耶尔的首部剧情长片,他因成长于战后年代,适逢德国企图摆脱大屠杀以及二战、逐步迈向繁荣的时代背景,对于当代历史诠释令人耳目一新。他在接受好莱坞报导访问时,也提及了人物的悲剧性:“这些人希望名留青史,却参与了那个时代不需要的革命。虽然他们依旧留名,却是在错误的地方、以及错误的时代。”
《舍我其谁》下载观后评论:
可以和巴德尔和迈因霍夫一起看。Andreas Baader简直是德国历史上最low的小混混,看法庭那一段我只想用Schlampe来形容Gudrun Ensslin。RAF都是些无所事事的流氓 恐怖分子吧,简直是德国的耻辱,真应该早早被扔到墙那边去。炸百货大楼,袭击,劫机,如果这是为梦想奋斗我也是醉了。
可以和巴德尔和迈因霍夫一起看。AndreasBaader简直是德国历史上最low的小混混,看法庭那一段我只想用Schlampe来形容GudrunEnsslin。RAF都是些无所事事的流氓 恐怖分子吧,简直是德国的耻辱,真应该早早被扔到墙那边去。炸百货大楼,袭击,劫机,如果这是为梦想奋斗我也是醉了。
学潮,开始于反叛,结束于空虚。沦落为为反抗而反抗的反抗,其中的颓废意味显得有那么一点悲壮,导演显然是同情古德伦的,在场的德国人几乎没有发言,据说古德伦对他/她们不仅仅意味着历史遗产,同时也是恐怖分子。不过对于父辈们的反思,日本比德国差远了,知识分子的传统和骄傲让他们无法默不作声。
肩负为人类整体进步努力的使命,就不该生儿育女,我是这么想的,生育是对长生不老的贪念,是死的畏惧,而基因片段的存留不过是产生永生的错觉罢了。还有另一种存世的证据就是将自己嵌入人类进步的事件中,比如马丁路德金、切格瓦拉,灵魂之火不灭,不需要寄生于肉体中也是万古流芳。我佩服的是后者。
我对德国的历史不是很了解,所以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很多涉及到历史的问题,我其实是懵的。但是好在这部电影叙事的条理很清晰,从班图瓦的童年讲到他去世留下遗作《旅程》。他与古德伦的爱情故事源于浪漫,终于现实。就像现在我们很多人的爱情故事,只是在电影里显得更加有艺术感。
这个片子难道不是在说坚定的革命主义其实就是伪装着的恐怖主义么。我一直觉得美利坚民族有一种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精神,而欧洲的国家比如法德则有一种反对一切人为规定的约束天性的东西,在这样的世界观下容易产生极端的东西,比如法西斯。片子很深刻,人物略奇葩。
昨天在德领馆放的导演也来了,德语片英文字幕,看着有点费劲,听得懂的地方想听,听不懂的地方又要迅速去看字幕。觉得是几个有点不太靠谱的年轻人,在时代背景下一边要参与政治又一边要把私人生活搞成一团乱麻,真的自己的选择自己脆弱就不要老怪时代怪父辈
我想就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办法接受一部分人的救赎必须通过另一部分人的牺牲来完成的这种观点,因为我不相信有建立在恐怖上的幸福可言。多出来的一星给八月君的“献身”,虽然这具胴体……不管怎么说那是男神的胴体呀哎哟捂脸QAQ
德语生肉……我一直在想,自己永远办法接受一部分人的救赎必须通过另一部分人的牺牲来完成的这种观点,因为我不相信存在建立在恐怖上的幸福。多出来的一星给八月君的“献身”,虽然这具胴体……不管怎么说也是男神的胴体呀
非德语环境与了解历史事件的观众恐怕只能关注于故事中的情感线,「革命者」往往被赋予开放、混乱且复杂的男女关系,按照帕索尼里的观点,「性」即政治,当然当下通俗电影往往将其庸俗与表面化。
值得一看 虽然剪辑混乱,加上一提各政党我就头晕目眩 , 然而八月君总是演一些破碎的诗人 狂妄的疯子 忧伤的叛逆者和乱伦者 这就够我把片子看完了
不懂德国红军旅和欧洲纳粹变化的历史很难看懂蕴藏在这部电影里的含义和思想这种独属于德国历史变革的人生变故和独特感情实在与我太陌生看不懂。。。
一旦有了偏激又极端的政治立场之后,人竟然就变得那么无情又可怕。亦可看到战后德国社会文明的一些历史演变情况。爱情是如此折磨人的利刃啊……。
详情